当前位置:首页 >
=== 丹阳市区街道地图 ===
=== 丹阳市资讯概况 ===
基本概况:江苏省丹阳市是江苏省下辖的县级市,现暂由镇江市代管。“丹阳”是现今江苏地域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当时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丹阳是齐梁故里在历史上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现境内文物遗迹丰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处26件,散布在胡桥、荆林、前艾、建山、陵口等地,20只石兽是我国石刻艺术中罕见的珍品,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季子碑刻相传为孔子唯一存世手书;公元883年铸造的唐中和铜钟被誉为“江南第一钟”;丹阳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源发地;行宫九里村是“吴”姓祖始地;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区存有距今3000年前的葛城、珥城遗址、季子庙、沸井、明万善古塔、通泰桥、开泰桥、玉乳泉井、海会寺、嘉山寺等名胜古迹,地方戏曲以丹剧为代表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丹阳是人文荟萃之地,名人志士,贤臣良将,代不乏人。如唐代大诗人许浑,近现代,丹阳孕育了著名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戴伯韬,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学泰斗吕叔湘,以及对革命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共产党人夏霖、黄竞西、管文蔚和匡亚明等一大批名人志士。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领导新四军在丹阳及邻县建立了茅山抗日根据地。解放前夕,《解放日报》在丹阳创刊。1949年4-5月,丹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前委、华东军区和中共华东局临时驻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丹阳运筹帷幄,指挥了解放大上海的战役,培训干部,准备物资,为接管上海作了大量准备。丹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距上海200公里,西距南京68公里,京沪铁路、沪宁高速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和已经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横贯市区;常州机场坐落市境,西距南京机场80公里,东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2小时车程,班机直航世界各地;对外开放的长江第三大港──大港港口离市区18公里,全市已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丹阳历史悠久,城市个性独特。丹阳有2400多年建城史,是现今江苏地域内在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既有江南水乡的宁静情趣,又有现代城市的繁荣景象。丹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江苏省生态农业市”。2007完成农业增加值18.10亿元,增长2.2%;粮食总产43.25万吨,增长2.6%;水产3.46万吨,增长4.8%。在城市建设中,丹阳集中彰显两个特色:一是工贸名城。目前,丹阳正以开发区为核心、专业园区为支撑、工业集中区为基础,积极构筑承载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的园区体系。“三区四园”(“三区”即:开发区、云阳高新区和滨江工业园区,“四园”即:眼镜工业园、汽配产业园、化工集中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重点推进,块状特色经济正加速形成。二是文化名城。丹阳被称为江南文物之邦,当前正在致力于开发季子庙文化旅游区,弘扬春秋时期先贤季子的诚信文化;开发嘉山寺和六朝石刻旅游区,挖掘南朝齐梁文化;开发练湖、泰山水库、水晶山等自然资源,发展丹阳的生态文化。丹阳的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特色鲜明。丹阳是一座现代化工贸城市,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医疗器械等产业规模较大,是“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铝箔、钻头、人造板制造基地。建有国家级眼镜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眼镜城、灯具城、汽配城等专业市场全国知名。全市拥有上市企业5家,今年有望突破10家;拥有32个国家级品牌产品,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第4位,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第16位。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一批引领丹阳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一是新材料产业。2002年,丹阳被国家科技部评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新型复合包装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精细化工、新型建筑和装饰材料四大门类,销售收入超180亿元的规模,占全市销售收入的34%。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丹阳将大力发展以醋酐、乙二醇为领军的精细化工产业,以高温合金、高速工具钢为领军的特种金属材料产业,以碳纤维、玻纤为领军的非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形成具有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新材料产业群。二是新型电子元器件与网络通信产业。该产业年销售收入已突破20亿元,主要产品有ADSL宽带接入器、无线宽带接入器、磁卡、IC智能卡、非接触IC卡、电子接插件、数字线缆等。大亚科技是全国最大的ADSL宽带接入器生产供应商,江苏恒宝股份现已成为全国六大磁卡、IC智能卡生产基地之一。目前丹阳正在引进和开发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生产技术,争取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65亿元的产业规模。三是新医药产业。该产业不仅形成肽系列制品等高端医药产品,而且针灸针、药玻瓶及血压计、听诊器等护理器材产品在全国也拥有较高知名度。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医疗护理器材企业,血压计、听诊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以上。丹阳科教发达,社会事业兴旺。丹阳积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水平荣获全国先进县(市)称号,教育现代化工程成效显著,被批准为江苏省首批“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市”,全市中小学均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文化、卫生、体育、新闻、计划生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先后获得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先进县(市)、全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县(市)。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8%、97%、98.4%,农村农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77%、90%,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
自然地理:【位置、面积】丹阳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南部,东经119°23′~119°54′,北纬31°44′~32°08′,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邻武进市,南毗金坛市,西北与丹徒区交界,东北与扬中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047.3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5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12%;水域面积196.8平方公里,占18.88%。【地貌】丹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低山丘陵和平原,以平原为主。西部和北部是宁镇丘陵余脉的低山丘陵岗地,其地形较为复杂,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和洼地交替分布。低山群中最高峰为水晶山,主峰海拔166米。东部和南部属太湖平原湖西部分,地形低平,一般在海拔7米左右。【资源】土地资源:在全市陆地面积中,平原6.12万公顷,占陆地的72%;低山丘陵岗地2.38万公顷,占28%。2002年底,全市耕地面积5.69万公顷,其中农田保护区5.38万公顷。水资源:(一)地表水。全市共有河道96条,计长464公里,其中以京杭运河、鹤溪河、九曲河、丹金溧漕河为主脉,沟通全市水系,形成全市水系网络,为水资源的蓄、引、提、调、排发挥巨大作用。另有大小水库9座,库容688万立方米;大小塘泊近万个,蓄水1500万立方米。(二)过境水。水资源丰富,北可引长江水,西南有句容、丹徒的客水。可利用过境水主要是长江水,沿江有主要引排涵闸10余座,引排流量500多立方米/秒,每年可引水5亿立方米左右。(三)地下水。一般在200米~300米深处,部分地下浅层在30米~100米处。地下水储藏量约4亿立方米,可供开采量约1.2亿立方米/年。目前因地表水丰富,地下水极少利用。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低山丘陵区。金属矿种主要有铁、锰、方铅,但质低量少。非金属矿种主要有石英、陶土、泥炭、煤炭、砾石、斧劈、奇石、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其中斧劈和奇石质量优良,蕴藏量达亿万吨。【气象】2002年的基本气候特点是:冬季偏暖,夏季偏热,春季雨水多,秋季雨水少,全年日照偏少。年平均气温16.5℃,比常年偏高1.5℃,是丹阳自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年12个月的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值偏高。冬季(12月~2月)平均气温5.9℃,比常年偏高2.5℃,是历史最高值,也是自1986年以来的第16个暖冬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共26天,极端最低气温-4.6℃,出现在2001年12月25日和26日;春季(3月~5月)平均气温15.8℃,比常年偏高2.0℃,其中3月份平均气温12.0℃,比常年偏高4.0℃,是历史的最高值;夏季(6月~8月)平均气温26.8℃,比常年偏高0.6℃,≥35.0℃的日数为8天,极端最高气温达38.6℃,出现在7月15日,仅次于1959年的38.8℃;秋季(9月~11月)平均气温17.4℃,比常年偏高0.8℃。2002年的终霜日为2月24日,初霜日为11月2日,无霜期250天,比常年长29天。年降水量1243.3毫米,比常年多184.9毫米,偏多17.5%,属正常略偏多年份,但降水的多寡,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冬季降水量153.4毫米,比常年多41.1毫米,偏多36.6%;春季降水量407毫米,比常年多144.5毫米,偏多55%,其中5月份明显偏多,偏多111.7%,属特多月份;夏季降水量507.3毫米,比常年多38.2毫米,偏多8.1%,属正常年份,但7月份特少,降水量仅为75.4毫米,为常年同期的42.3%,由此造成了明显的伏旱现象,对秋熟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秋季降水量174.0毫米,比常年少43.2毫米,偏少18.7%,其中11月份特少,为10.5毫米,仅占常年的19.6%。全年总降水日数111天,比常年少10天。降水日数最多的月份是4月份和12月份,降水日数均为15天,降水日数最少的月份是9月份和11月份,降水日数均为4天。最长连续降水日数9天,出现在12月17~25日,降水量57.4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5天,出现在1月27日~2月20日;一日最大降水量为82.5毫米,出现在6月20日。全年≥50.0毫米的暴雨日为6天,比常年多3天,其中6月份两次暴雨,5月、8月、9月、10月各有一次暴雨。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雨长度为20天,梅雨量243.6毫米,梅雨情况基本正常,但梅雨量略偏多(偏多16.6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1548.3小时,比常年1992.6小时少444.3小时,偏少22.3%;除1月和9月略有偏多外,其余月份均偏少,最少的4月份,仅为常年值的40.9%。冬季日照时数340.7小时,比常年少75.6小时,偏少18.2%;春季日照时数244.5小时,比常年少231.0小时,偏少48.6%;夏季日照时数501.3小时,比常年少100.6小时,偏少16.7%;秋季日照时数492.9小时,比常年少6.0小时,偏少1.2%。由于全年日照偏少,对农作物的热量吸收、光合作用及水稻的分蘖、发棵带来不利的影响。全年以偏东风占主导,其风向频率为16%,其次为东北风,其风向频率为8%。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10.3米/秒,风向为西北偏北风,出现在3月21日,另一次是出现在8月26日的西风;8级以上瞬间大风日数为3天,是常年的69.8%。全年雷暴日数共22天,比常年(32天)少10天。全年大雾数为26天,比常年(39天)少13天。

古地名:楚丹阳,《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那么,丹阳在什么地方呢?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安徽当涂说:此说源于汉代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丹阳属丹阳郡”时说:“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该著后的总论又说:“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这里的丹阳就是指长江下游的今安徽当涂县东,与今江宁县接界处的小丹阳。谭介甫《楚的开国史》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丹阳这个名称也是楚迁移时带来的。”这里的“江苏丹阳”也是指安徽当涂之丹阳。早在北魏时期,此说即已被郦道元《水经注》所驳斥。《水经注》卷三十四说:“《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寻吴、楚悠隔,蓝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此后,宋王楙《野客丛书》、明方以智《通雅》、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凤《过庭录》等等,纷纷驳斥当涂说。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情况看,此说没有证据,而且作为楚始都亦不可能远在吴境,因此,当涂之说几乎无人再提了。
湖北秭归说:《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东晋郭璞注此说:“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东晋袁山松《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郦道元不仅较详细描述了秭归丹阳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说“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郭璞、袁山松、郦道元均主张楚都丹阳在湖北秭归县境内。历代许多方家均从此说。如:南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说:“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此说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志》说:“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并说:“归州秭归县丹阳城,熊绎之始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丹阳)在秭归东七里,楚之旧都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也”;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列传》说:“周成王封楚熊绎,始居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归说”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丹阳城在秭归东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舆胜览》说:“丹阳城即楚王城,今长宁千户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归为长宁县。另外,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罗泌《路史·国名纪》等也沿袭此说。但“秭归说”中又有长江南北两说之分。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此处意指丹阳在秭归长江北岸;而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所指“楚王城”位于秭归长江南岸,今人杨宽《西周时代的楚国》赞同此说。赞同长江北岸之说的当代学者亦不乏其人。刘彬徽则主张江北说,他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试掘秭归长江北岸鲢鱼山遗址情况,在《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中说:“此地西距秭归7.5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水经注》所记的丹阳城位置大体相符(距县城七里)。”刘彬徽认为长江北岸的鲢鱼山遗址是楚始都丹阳。文必贵《秭归鲢鱼山与楚都丹阳》一文亦认同此说。
湖北枝江说:此说最早始于汉代。唐张守节在《史记﹒楚世家﹒正义》中引东汉颖容《春秋三传例》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汉末三国时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南朝刘宋裴珚《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晋徐广之说:“(楚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当代学者中,赞同此说者较多。如:黄盛璋与钮仲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5)一文说:“从荆山与郢的位置来考察,枝江说法较为合乎事实。……楚都丹阳应即在此,它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发展,经过这里,最后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为沮水会江之处。”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时,就把都城迁到了郢(今江陵纪南城)。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高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
河南丹淅说: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故称“丹淅之会”。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称“淅川说”。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淅。”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著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阳地望试探》、《再论楚都丹阳》等,均认为楚丹阳在今淅川下龙寺城。
迁徙说: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当代公认: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