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勃利城区街道地图 ===
=== 勃利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俄罗斯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民国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民国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政府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1992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26.3%;满、朝鲜、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政府驻地勃利镇。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经济建设:综述:200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2497万元,同比增长20.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678万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203319万元,增长38.3%;第三产业增加值129500万元,增长12.0%。三次产业构成为28:44:28。人均GDP由上年的8838元提高到12582元,增长42.4%。
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329万元。2008年,全县(不含种畜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174公顷,粮食总产量达440870吨,增长7.7%。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同步增长,水稻产量100868吨,增长8.8%、大豆92784吨,增长18.4%、玉米239323吨,增长9.4%。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甜瓜产量13990吨,同比下降10.9%;油料1539吨,下降46.4%;烤烟4807吨,增长47.2%;蔬菜112501吨,增长36.1%。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年末生猪存栏9.9万头,增长22%;牛存栏2万头,增长69%;羊存栏6.6万只,下降0.2%;家禽存栏122.4万只,增长13.8%。肉类总产量达到1.8万吨,增长17.9%;禽蛋产量0.5万吨,增长50.6%。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1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8870台;农用运输车4431台。全年农村用电量10107万千瓦小时,增长8.7%。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上工业完成产值44亿元,增长80.9%,实现增加值159000万元,同比增长49%。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40500万元,同比增长13.6%。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2643万元,同比增长1.7倍;税金总额36133万元,同比增长1.6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5.95%,比上年提高55.28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加的有,洗精煤产量147万吨,增长12.7%;焦炭产量84万吨,增长5.5%;减少的有,水泥7.9万吨,同比下降8.3%;复烤烟叶1.3万吨,下降6.1%;大豆油2724吨,下降52.3%。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19万元,同比增长11.1%。在全部建筑企业中,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同比增长24.2%。房屋竣工面积111222平方米,同比增长5.2%。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8年,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480万元,同比增长55.7%。工业投资完成投资68937万元,同比增长71.9%;民间投资完成80475万元,同比增长71.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517万元,同比增长99.3%。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34万元,同比增长17.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3344万元,同比增长17.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4590万元,同比增长17.3%。批发零售贸易业64988万元,同比增长18.5%;住宿餐饮业12464万元,同比增长10.5%。进出口贸易实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4.28万美元,同比增长81.3%,其中出口总额309.95万美元,同比增长46.2%,进口总额74.33万美元。
交通运输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县完成公路货运量4900千吨,货物周转量10800千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量3600千人,旅客周转量94000千人公里。邮电通信业飞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236万元,同比增长8.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438万元,同比增长1.9%;邮政业务总量1798万元,同比增长27.5%。
财政、金融: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57129万元,同比增长99.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036万元,同比增长83%,财政支出89081万元,同比增长46.1%。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5742万元,同比增长28.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72355万元,同比增长29.1%。各项贷款115794万元,同比下降34.1%。其中,工业贷款3859万元,同比下降90.8%;农业贷款45983万元,同比增长8.4%。
教育、文化和卫生: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4所,小学45所。年末在校学生32194人,其中高中生5329人,初中生10683人,小学生16182人。教职员工2421人,其中专任教师2234人,行政人员94人,教辅人员22人。文化、广播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5万余册。农村文化站11个,村屯文化室65个。广播电台和广播转播台各1座,电视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各1座,卫星收转站30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人民医院1个;中医院1个;卫生疾控中心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0个。年末卫生机构病床640张,同比增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97人,其中执业医师235人、执业助理医师86人、注册护士212人、药剂人员53人、检验人员37人。
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年末镇内道路总长度94.04公里,道路面积90.8万平方米。拥有桥梁13座,路灯8601盏。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6.1%,建成区绿地率1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平方米。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总量有所下降。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367586人,同比减少19人。其中:农业人口231375人,占总人口的62.9%,非农业人口136211人,占总人口的37.1%。男性人口186918人,女性人口180668人。全年出生人口3397人,出生率为9.24‰;死亡人口2126人,死亡率5.78‰;人口自然增长率3.46‰。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8412人,其中,在岗职工17833人,同比下降28.4%。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35元,同比增长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5元,同比增长1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同比增长10%。就业形势稳定。全县新增就业3428人,其中再就业226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16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1737人,同比下降16.9%;养老金支出10519万元,同比增长14.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0789人,同比增长38.5%;医疗保险费支出1654万元,同比增长45.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14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065人。共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139万元。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