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卫星地图 > 红河卫星地图 > 元阳卫星地图 > 上新城卫星地图
=== 元阳上新城卫星地图 ===
=== 上新城资讯概况 ===
彝族:彝族自称彝家、尼苏。据多数家谱和老人口传,大部分来自遥远的北方,一部分来自南京应天府,入滇后先居住昆明,后分两部分;一部分迁往大理,一部分迁往石屏、建水、个旧。清乾隆年间(公元1789年)从石屏、建水、个旧先后进入纳更休养生息。2006年有杨姓、老河寨、风口、椎栗树、关尼、关洞、冬瓜林、小土龙、牛滚塘、大石头、卜拉寨、尼苏寨、新寨子、土锅寨、老寨子、小寨、鱼塘凹子、纳更冲老寨、纳更冲新寨、沙仁下寨、三台坡、木厂22个自然村1098户4735人,占总人口的22.8%。彝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交朋友,待客热情,与其他民族互通有物,团结友爱,并能善歌善舞。逢年过节,男女身着新装,背上三弦、直萧,在山间平地唱歌。歌声高吭婉转、清脆嘹亮,使人不免会跟随歌手手舞足蹈,留恋忘返。文字:彝族有文字,但没有普遍使用,只有本民族的“贝玛”才会读写,与其他民族交往时仍用汉文。居住:彝族村落多数居于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山坡梁子上,房前屋后有竹木林,林中多数生长麻栗、红椿、楠木、松杉等树和各种菌类及名贵草药。住宅多数是土木结构,两斜面草顶或土顶楼房,房顶为晒放各种农作物的晒场。室内多数用竹片隔间,分为三格,中堂搭有供桌,安有火塘,左右间为卧室,灶多数打在走廊上。生产生活:水田三犁两耙。冬前翻犁板田,整好秧田,搭好埂子,注重选种。善于用各种绿叶压田作肥料。近田施放农家肥,远田少施或不施。旱地分固定、轮歇、火烧地三种。服饰:色彩多样、鲜艳夺目。成年男子上着青兰大布料襟圆领或对襟三色普通衣,下穿宽裆大裤,头包包头,戴帽。生产时多打赤脚,随身带砍刀、背布袋。小伙子的穿着与汉族相似,随身携带匕首和竹萧。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婚姻两种:一是包办婚姻要测算八字,男方要请人走亲说媒,若女家同意,要送聘礼,选择结婚吉日。二是自由婚姻,先是串寨对歌,互表钟情,渐至恋爱,情投意合时,男子将姑娘领回家中,然后托人告知女方父母。若姑娘父母同意了,即可议定礼银,选择吉日结婚。不同意者,办好等待女方父母气散后,再过礼金,奉献酒肉,补办嫁女喜酒。宗教信仰:崇拜祖宗,信仰巫师、贝玛。盛行占卜,看鸡冠是否吉祥,家有不幸之事。都要请巫师、贝玛看蛋卜挂或跳神送鬼。丧葬:人死行木棺土葬。葬前,选择坟地和下葬吉日。灵堂设房正中。前点明灯,下点过桥灯。请贝玛念经做斋,举行奠祭仪式。舅父和姑娘家要杀猪、羊、鸡、用酒、米来献祭。吹哨呐、敲锣打鼓、跳狮子,丧家同样用杀猪相待,亲戚朋友都帮忙送钱、米、鸡、酒,丧家指定有人收礼记帐。节日:与汉族相似。过春节、清明节上坟,还有端阳节、七月半、中秋节、过冬等。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格外隆重,每逢节日之际,男女青年环绕火把边唱边舞,尽情欢乐。
苗族:苗族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区。即长江流域中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后居住于贵州、文山、蒙自。苗族搬家是频繁的,南迁经过红河来到箐门(现在的上新城乡采山坪村委会下箐门村)。后散居火地、冬瓜林、大寨、箐脚、平安寨等地。上新城乡是元阳县苗族人口最为集居的乡镇。苗族自称“蒙”有黑、白、花、青、汉、录、水苗7个不同支系。境内居住的是黑、花苗两种。花苗自称“蒙勒”,妇女穿的是花麻裙子;黑苗自称“蒙多”,妇女穿的是黑布花边裙子。风俗基本相同,也互相通婚。与其它民族地长期交往中,大部分懂得汉语,成为与其它民族交际的工具;2006年258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2.4%。苗族的耕地有保水田、雷响田、麻塘地、园地、坡地和徒地,饲养牛、马、骡、猪、鸡和部分山羊,但耕牛少;生产工具有犁、耙、助头、镰刀、砍刀、斧头、谷船、贯斗等。除犁花外,多数都是本民族的铁匠打制,每种工具都适应山区耕作的特点。农作物有稻谷、包谷、荞麦、豆类、洋芋、青菜、罗卜、瓜类;水果有鲁沙梨、桃子、李子等;种麻、纺麻织布是苗族妇女的主要活计,除了吃饭和睡觉外,手中随时随地都做着麻线活计。苗族节日较少,只有春节、元宵节、端阳节3个。在节日里和朋友到来男子最喜欢自酿的包谷酒,表示对朋友的热情款待。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是吹芦笙,一般男子都会吹,婚、丧、喜事节日用芦笙伴奏歌舞。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也有部分石板房,还有少数篱笆墙草顶房。苗族风俗,每年正月初二起,习惯地采山坪(下箐门村)举行采花山节、腊月末,主持花山的三老,立两棵高十七、八的花竿,挂上有色布条带,远近的人初二就成群结队向花竿汇集拢来,凭各自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有赛马、赛歌、打鸡毛鸡毽、爬花竿、跳芦笙等,一直玩上三五天才去搞生产。采花山的来历:据苗家介绍,古时候苗族人民被封建帝王排挤。被迫迁往西南边疆的过程中,每到一地,首领都高立旗竿,招呼人们休歇。经长期跋涉,自然形成挂旗制度。但定居下来后忙于从事生产劳动,就改地农闲的春节里进行。召集人们来纪念屯兵作战的艰苦岁月。还有一种介绍,古时候苗族英雄孟志有立花竿挂红旗。召集苗族人民同皇兵作战。腊月十六日这一天,他用巧计引皇兵上勾,把皇兵打败,可是他的妻子和9个儿子、9个媳妇、8个姑娘均地战场上牺牲了,战斗胜利后苗族人民对牺牲了的亲人,特别对首领孟志有一家牺牲27人的思念,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孟志有便召集人们到花竿下,奠祭死难的亲人,人们祝愿孟志有长生不老。后来,每到当年作战的日子,孟志有就立花竿,召集人们来练习爬花竿、练刀、练枪、练钧镰、练溜星、链甲等兵器。以此提高战斗技术。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今采花山的风俗。婚俗,男女青年的爱情,借助唱歌来倾诉。青年男女到了婚龄,一般都通过对歌寻求伴侣,双方相爱后。男方总要邀约几个伙伴到女方村寨,趁女方出门的时机,把姑娘抢走。无论是明抢或暗抢,姑娘事前总是知道的,甚至姑娘事先就给男方说定的时间。当男行抢时,姑娘总要哭叫一番,抢走一段路程后,姑娘腼腆地与迎亲者一道说说笑笑来到男方家里。第二天,男方家备米、酒、肉等礼品,找人去说媒订亲。女方父母收下礼品,婚事就算定了。苗族以亲上加亲,表兄妹通婚的情况较多。苗族的婚姻一般比较自由,男女共同支配家庭经济,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丧葬,苗族人死后,实行棺木土葬,葬仪中要念《上天经》,请开路师傅。杀三只鸡为“枕头鸡”、“点字鸡”、“喊魂鸡”。人葬后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动。较长时间后要举行较隆重的做斋仪式,请鼓手、芦笙手、歌手、献饭者,可以几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杀一头赔礼猪。做斋时,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师和子女、舅叔要唱歌,歌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和本民族规矩礼节。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埋葬之前,子孙要“朝暮蒲食”,并“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选择坟地时,“以木棒一条拼力向空抛掷,就棒落横则横葬,科则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为之穿白衣,并用竹子或细本条编成一框架,盛尸于内,停尸堂中,出葬前三天要为死者猖丧歌,入夜,为亲友者,必来慰藉,坐卧相陪。部分苗族人冠则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内供亲友吊唁,择日埋葬。出葬时要请巫师击皮鼓、吹芦鳖为死者开路。部分苗族流行横葬;“花苗”、“偏苗”则行直窜。“白苗”葬前有“敲牛”习俗,即妇女死,其娘家要向女嫁家索取一头牛宰杀,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汇报其妻私有财物等情况。在苗族的观念中,人死是因为灵毫脱离开人体的缘故,相信死者灵魂可以变鬼,所以要请巫师向死者超度亡魂。有的苗族,葬后十二天要“做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丧事,要杀牛、羊、猪、鸡祭献,并设酒宴,耗费很大。信仰祭祀,苗族信鬼好巫,旧时在生产活动中每遇疑难,必请巫觋祈祷、施以“法术”解之。清《泸溪县志》载:“信巫重鬼,所在皆然”如祭鬼、举家老少避入山洞,名曰躲鬼,在一些山寨中至今还有吃猫血酒、咬烧红犁头、手摸油锅、赤足上刀梯、画符水治病、泼水饭送鬼、渡关赎魂、立挡箭牌、拜洞关蛇等等。这些旧习俗,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废弃、遗忘。有的仍在一些偏远山村流存,如:祭祀神灵、祭始祖尤公、祭梅山神、祭龙神、祭盘瓠等等。苗族年节期间和平时都有很多禁忌。例如:忌讳侮辱性的称呼,不能说他们是“苗子”;喜欢别人称他们为苗家或“亲家”;除夕夜晚洗脚不能倒洗脚水,认为倒洗脚水来年会有洪水泛滥;大年初一吃饭不能泡汤;妇女不得串门,认为串门会踩着别人的门神;新媳妇吃饭不得与老公公同桌,而只能与婆婆和丈夫同桌;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三日内不得入内,如有不慎而入门者,出门时要洗脚,喝一碗冷水,否则会将产妇的奶水“踩干”;家人有事,门口插青(接树枝),外人不得进屋;翅有婚丧、祭把,非经主人同意,不得随便闯入;路遇新婚夫妇行走,不得从二者之间穿过。男方要请一对父母儿女都健在的中午男女去迎娶新娘。新娘家则盛情款待娶亲者、亲朋好友以及村寨中的长老和歌手。迎亲者在娶亲仪式上要当众交出三枚小贝壳作为娶亲的凭证。这时,歌手开始唱起古老、庄严而幽怨的哈尼(送嫁歌)在歌声中,经过精心梳妆的新娘在女伴的陪同下,挽着盛有衣物的花竹篮或挎着筒帕,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出了新娘家门后,迎亲者要遭到村寨中姑娘和小伙子的鞭打,只准挨打,不准还手,直到出了村寨门才停止。这时候,新娘早已领着一群小伙子在半路上等候,看见新娘到来,就立即点起三把松明火,并排置于路的左边、中间和右边。同时在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插上一根金竹、两根金竹之间拴一根白丝横栏在路上。新娘过来,跨过火把,扯断白线,就表示她正式成为夫家的人了,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家。举行完婚礼后,一般要回门。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亲友品尝,下午再返夫家。
土司文化:纳更土巡检,明清时隶属临安府和蒙自县管辖,民国时隶属于个,旧县管辖,后又复归蒙自县管辖,明清至民国时曾进行过三次改土归流。清代,土司建盖衙门,由内地请来技工建造,普通工在辖区内摊派共建有土木结构瓦房3幢为土司衙门;民国年间,进行过一次大修,共有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为土司统治500多年,到1949年废除土司制度。1950年建区后,区政府机关仍驻土司衙门内。1967年进行更新改造旧房,由群众投工献料,国家给予补助,建起石墙瓦顶结构房一幢为礼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1973—1974年,发动群众投工备料,县财政拔款给购买钢材水泥及五金器材,建起混合结构房供公社机关使用。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5万元。1985年,区委会、区公所共有房建面积2000余平方米,价值16万元。1997年,将原来的大礼堂重建为现在的乡机关行政办公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造价40元;2006年乡机关共有房建面积3000多平方米,价值150万元。
行政规划:上新城地处云遮雾绕的红河南岸哀牢山深处,上新城乡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对高差2224米,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行政规划兴隆街苗族村委会位于乡西南部,辖兴隆街、上火地、下火地、告封碑共4个自然村,300户1431人。瓦灰城村委会位于乡西北部,辖瓦灰城、杨姓、老河寨共3个自然村,581户2671人。风口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风口、大麻迷、小麻迷、关泥、关洞、椎栗树、东瓜林共7个自然村,363户1497人。小土龙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小土龙、大石头、新寨子、尼苏寨、卜拉寨共5个自然村,302户1374人。同春山瑶族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同春山、哈卡、仁寿村、中寨共4个自然村,705户3481人。复兴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土锅寨、鱼塘凹子、沙仁上寨、沙仁下寨、小寨、老寨子、三台坡、李子冲、蛮堤、芒杏河共10个自然村,443户1931人。新城村委会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辖上新城、下新城、新亚拥、老亚拥、纳更冲新寨、纳更冲老寨、格河寨、下中寨、五六良寨共9个自然村,715户3289人。箭竹林村委会位于乡东南部,辖箭竹林、小中寨、梭山、平安寨4个自然村,424户1918人。风口山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前进村、石膏村、铁岭村、印楝村、采花村、丰收村、和谐村、江边村、建设村9个自然村,875户1815人。全乡耕地面积61281亩,其中水田7470亩,旱地13851亩;承包面积17571亩;土地详查面积208500亩。2008年全乡总人口21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1375人,占总人口的99.18%,世居哈尼、彝、苗、汉、傣、瑶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054人,占总人口的83.41%;其中哈尼族7803人,占总人口的37.53%;彝族4735人,占总人口的22.8%;苗族258人,占总人口的12.4%;傣族1124人,占总人口的5.4%;瑶族1025人,占总人口的4.9%。上新城乡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对高度差2224米,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
经济:经济林果主要以梨、核、木薯、花生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074亩,果园面积803亩。年末生猪存栏9885头,比上年增长4%,牛存栏5296头,比上年下降5%,生猪出栏6180头,比上年增长31%,牛出栏376头,比上年增长11%,实现肉类总产560吨,比上年增长18%。全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万元,比上年下降38%,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43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7元,比上年增加60元。有乡镇企业148个,从业人员440人,总收入755万元。有中学1所,在校生764人,小学校(点)15个,在校生2528人。文化站1个,卫生院1所。乡党委书记李文华,乡人大主席江建科,乡长陈德安。
元阳县上新城乡农科站-中国食品信息网企业全库
张勇亮 联系人:职位:行政区划:532528 地址: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 电话:0873-5901015-传真:移动电话:邮政编码:662403 电子信箱:网址:行业代码:A051 ...
上新城乡鲜花配送_云南红河元阳县上新城乡鲜花配送鲜花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云南>红河>元阳县>上新城乡鲜花配送 云南红河元阳县上新城乡鲜花配送 花朵朵鲜花店在全国大部分县市均有配送店,如需提供偏远地区的鲜花预订,鲜花订购...
上新城乡商家列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喜多购诚信...
元阳县›上新城乡›区域筛选:元阳县››上新城乡››商家列表符合条件的商家0家 LOGO 简介 人气 区域 没有找到符合条件...
元阳县上新城乡水管站-水利企业大全-企业大全-环球水网http://...
元阳县上新城乡水管站-环球水网-水处理的学习天地,提供水质标准、水质检测、水质分析、学术论文等资料的下载。...
傻目录-上新城乡干混砂浆网络档案
上新城乡干混砂浆,...-相关的商家档案没有被收录?请现在添加您知道的商家档案。谢谢!在 上新城乡 干混砂浆 目录下没有查找到相关的商家档案...
马正光532528-元阳县上新城乡人民政府林业站---海阔天空企业...
元阳县上新城乡人民政府林业站的办公室在上新城站长马正光,主要从事项目为:营林生产、管理、组织、宣传执行林业法规、林业技术指导工作,在职员工4名...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上新城乡的邮政编码-彼岸之远
彼岸之远邮政编码查询提供全国省市地区的邮政编码,比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上新城乡的邮政编码...
红河洲元阳县上新城乡兴隆街村委会上火地村民小组_c13629692578...
2011年05月29日...红河洲元阳县上新城乡兴隆街村委会上火地村民小组...
元阳县上新城乡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甘蔗产业
为了确保完成全年甘蔗种植任务,上新城乡建立了甘蔗产业发展奖惩制度。凡是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种植任务的村委会,以普通甘蔗每亩奖励15元,"双高"甘蔗每亩奖励20元的...
元阳县上新城乡同春山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元阳县上新城乡同春山小学,学校地址: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同春山...
上新城乡中学图片库
31 主办:中共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党委 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人民政府 承办: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