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况: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同比增长19.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0万元,比上年增长4.55%;第二产业增加值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加23.02%。财政收入1010.78万元,财政支出76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同比增加336元。 佛教圣地——径山:长乐径山,因径通天目得名。凌霄主峰,前有堆珠峰,右有鹏搏峰,左有宴坐峰、朝阳峰,“五峰罗列,奇巧幽邃”。四周诸峰,迤逦起伏。唐大历三年(768),建径山禅寺。宋代即被列为中华“五山十刹”之首。有龙潭飞瀑、望江亭、东坡洗砚池、灵岩碣石、松原天风、龙潭喷泉、吊桥渔歌等景观。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本僧人即来朝径山,以后数度前来,径山寺僧亦曾数度赴日传经,径山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径山寺毁而复建达11次。1997年5月21日,修复后的径山禅寺重新开光。全国各地数千人参加了这次隆重的佛教盛事,日本佛教界也派代表前来祝贺,为此,以茶文化、佛教文化、山水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径山风景旅游区雏形初成。? 效益农业富有特色: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开发了以香榧、养殖花卉、茶叶为主的10条产业带,建立了9500亩香榧基地,9700亩苗木花卉基地,3550亩名茶基地,2000亩蔬菜基地,1300亩青虾养殖基地,2000亩名优水果基地,“绿溪天然有机茶”、“昆山香榧”,“宫内伊予柑”等优质农产品名声鹊起。 旅游资源:长乐镇名胜古迹亦多。镇域地处风光秀丽的智峰山南麓,清彻美丽的汨罗江穿流而过。镇区有千年古迹“回龙门”,历代龙舟竞渡得胜的龙舟皆由此返航,故名“回龙门”,又是汨罗江古航道的码头。又有望京台、望京桥,相传元顺帝流居江南,被迎帝位时,在此驻节休息,曾登高望北京。民国时期,彭德怀、杨宗胜曾在这一带举创建苏维埃政权。1945年王震、王首道首率359旅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长乐镇是著名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镇区上、下街各有1个故事会活动点。“长乐故事会”闻名三湘,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都曾在重点栏目介绍过长乐故事会活动情况,影响颇大。长乐镇的人文资源异常丰富,如回龙门、故事会、佛教圣地、麻石街等等,回龙门是长乐镇千年历史的见证,回龙门四角飞檐,古香古色,浓缩了长乐文化的精髓。相传,屈子投江时,其遗体沿江上溯,一直到长乐镇境内的汨江,打捞遗体的人们奋力划桨,逆水而上,终于在汨江河畔打捞到了屈原的遗体。人们便在此地建筑回龙门,以此纪念屈原,使求索精神永存。故事会据考证源于明代,每逢丰收年景,人们便敲锣打鼓,踩高跷、玩故事、耍火龙,以此欢庆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事会内部组织严密,故事制作精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制作的故事都源于历史或现实的典故。踩高跷最高的达到一丈二高,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火龙队玩起来栩栩如生,呼风吐火,曾在国际龙舟节上获奖。长乐镇境内闻名远近的佛教胜地有福果寺、二岳寺、都总祠等,这些佛堂庙宇,终日香火缭绕,或点缀在繁华的商业区,或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是长乐镇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麻石街分上下两街,全长近1公里,形成于清朝,街道全部采用原始古朴的麻石铺砌而成,是长乐镇境内有名的一条商业步行街。 历史沿革:1949年隶汨罗办事处,1950年为5区长乐镇及长新乡,1955年隶长新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长新乡,长乐镇隶之;1958年长新乡与天井乡合并建先进公社,后改名长乐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长乐公社规模缩小,与长乐镇同隶长乐区;1966年长乐公社扩大,长乐镇改隶;1984年4月社改乡,长乐改隶县;1988年乡、镇合并建为长乐镇。辖:长乐一、长乐二2个居委会;赤马、马桥、智源、青狮、估圣、长新、长南、隘口、江背、广联、白沙、水源、水府、水合、双旗15个村委会。长乐镇域位于汨罗市东北部,北邻黄市、古仑、智峰诸乡,东连八景乡,南抵平江县伍市镇,西靠天井乡。距汨罗市区29公里。镇域清末为长乐局,民国时期为4区长乐乡。今长乐镇域集雨面积54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带为主;总人口29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00人;有耕地19337亩,其中水田14715亩,旱地4622亩,是汨罗市重要棉花种植基地,棉总产占全市总产的55.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0040元,各类税收810万元,财政收入1020万元,人平收入2750元,被评为“省星火科技示范镇”、“省经济百强镇”。工业、加工业形成了以生产保险柜、密集架、金库门等保安工具系列产品的支柱产业。全镇保安工具生产厂家达22家,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因而被称为“保安设备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