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峡窝镇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当成一件首要任务来抓.开展领导干部"五个一"工程,深入群众,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施"三个培养"计划,对农村致富能手和企业一线职工以及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培养,发展壮大党员队伍;重教育,强管理,精心打造三支队伍.一是精心打造一支甘于吃苦,勇于奉献,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农村干部队伍,通过镇党校和农村远程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二是精心打造一支勤政为民,务实干事,廉洁高效的机关干部队伍.通过强化终身学理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断提升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精心打造一支管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企业管理队伍.通过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攀亲结缘,邀请学者来给企业管理干部不断充电.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抓手,积极规范乡镇干部和村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变人管人为制度管人.一是健全和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制度,制定了包括村两委联席例会制度,村级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等24项制度,使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人人肩上有目标,效能监察看实效,注重责任落实.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对各项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督察. 发展目标:2008年,峡窝镇党委政府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两个重点,实现工业园区化,农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三个突破,推进三产发展,民生事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全面落实经济增速,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镇亮化,民生改善,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八个目标,确保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中国阀门之乡:峡窝镇是全国重要的阀门生产研发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素称"中国阀门之乡",目前已被确定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八大产业集群之一.镇党委政府着力围绕阀门做文章,培养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品种优势和品牌效益,形成峡窝经济发展模式中独具特色的"黄金优势"和大块生产力.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拉长阀门产业链,党委政府指导阀门和与阀门相关联的上百家企业,进行强强联手,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峡窝阀门生产基地.如今峡窝阀门已有100多个制式,上千个品种,最大内径达到6米的大口径蝶阀的生产能力.大口径蝶阀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都有"峡窝制造"的功劳,同时还出口欧美市场以及东南亚国家.目前,峡窝镇已经形成了以阀门,化工,建材,机械为主体的四大产业支柱,全镇大小企业已达1086家,工业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97%. 产业结构:峡窝镇根据目前市场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特别是组织和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作用,打开市场,提高收益.柏庙林果,石咀养殖,武庄挂面和方项红薯加工等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行业.老寨河村依托南部山区万亩花椒基地建成的小杂粮加工生产合作社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被列为郑州市专业示范合作社,产品供不应求.峡窝镇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销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解决了南部山区群众的贫困面貌,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5元.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丹江路,金华路,锦屏路以及环山公路铺设完工,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全镇10个村重建或修建了村委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中心,并投资200万元建设多处文化广场,购置健身器材,促进了和谐文明乡风的逐步形成.同时,定目标,定奖惩,各村在区"两定三创"活动的带动下,全镇形成明争暗赛的良好局面.武庄现象逐渐显现.2005年,新一届武庄村两委班子一改过去那种干部窝里斗,群众忙上访,党员忙告状的现象,从书记到主任,从组长到代表,层层有目标,各个有责任,埋头苦干,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摘掉了差村乱村的帽子.2006年引进企业16家,总投资达到8000万元,并在峡窝镇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勇夺总成绩第一名.2007年11月,团结合作,干事创业,勇争一流的武庄现象已初步形成.这种现象像一种无形的力量,辐射和带动着峡窝镇其它的村.马固村150万吨选矿厂项目的顺利拿下,观沟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异成绩,个别后进村经过整顿后一改村委,换届前不稳定的局面,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随着上街区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大.峡窝镇区内继金华路,丹江路,锦江路,锦屏路建设完工后,龙江西路,安阳路,秀山路,淮阳路,昆仑路的建设和南部环山公路建设相继开工,左照沟公园和西街会务中心建设接近尾声.峡窝镇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及争创省级文明村镇已成为全镇社会事业投入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