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文庙: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丞吕让移建于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县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此后经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年间多次建修葺,书院更具规模,志名远播.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讨债列"七十二贤"牌位.整个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害宠传,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全镇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从业人员不足100人,实现产值8000元到1万元。1978年,从业人员800人,实现产值200万元。2000年,从业人员5000人,实现产值2.2亿元,利税1480万元,其中上缴税金400万元。2000年,全镇镇办、集体办企业74家,固定资产1.8亿元,行业涉及吹塑彩印、翻砂铸造、五金电器、工艺美术、建筑建材、储藏运输、化工产品等20余个行业。其中,镇属第三建筑公司完成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完成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500万元,利税150万元,上缴税金63.3万元,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级明星企业,有两项工程获省优良样板工程。 概况:沿革:1958年撤区并乡以前,全县共划分为11个区,城关为第一区。1958年秋,全县划为11处人民公社,城关区更名为城关公社。1978年调整社队体制,全县划为21处公社,城关公社名称继续延用。1983年全县改设5镇,21个乡,城关公社改名为巨野镇,沿用至今。 第三产业:1978年之后,该镇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3896户,私营企业37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完成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2390万元,其中上缴税金506万元。2000年,镇上累投1000余万元,对招商街、批发展、农贸大市场、饮食服务园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进行新建或彻底改造,改善了经济环境。镇上成立了经济环境委员会,设立个体私营经济“110”和项目信息科,制定了优惠政策,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自然状况:该镇地处鲁西南平原,属黄河下游泛区,位于东经115°47′,北纬35°05′。东西最大距离1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公里,总面积148.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60公顷。主要河流有郓巨河和新洙水河,境内流长11公里。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瓜菜、林果、花卉、药材、莲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