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建:赵新建:1970年生于山东巨野县。李荣海先生门下弟子,毕业于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现为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委员,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被中国收藏学术委员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联合授予“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九三年毕业分配至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刻瓷研究室。在全国艺术展览活动中荣获多种奖项。95年任刻瓷艺术研究室主任。其刻瓷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与外国政要,并为温家宝、习近平、吴仪、徐才厚、李铁映、欧阳中石、李荣海、顾正主、宋楚瑜等政府高层人物及艺术名家刻制肖像受到好评。主要展览2002年作品<<俺爹俺娘>>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5届工笔画展.作品<<童年>>入选山东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画双年展获优秀奖.2003作品<<古贤咏菊诗意图>>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当代花鸟画展.作品<<仕女图>>入选中华文人画优秀小品展获银奖.2005年作品<<花鸟四条屏>>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写意画展.作品<<正是春天>>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10年获首届中国文学艺术界金狮奖银奖。 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巨野文庙: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丞吕让移建于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县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此后经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年间多次建修葺,书院更具规模,志名远播.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讨债列"七十二贤"牌位.整个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害宠传,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 风景名胜:永丰塔:又称梵塔、大佛寺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南临人民路,西毗永丰街,北接文庙,东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约千年的历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初洪水泛滥,巨野沦湮,塔没二级。地面现存五级,通高30.3米,一至五级的高度分别为6.3、6.5、4.1、3.9、3米,塔刹6.5米(含宝顶),底部周长40米,上部周长36米。第一级为砖叠挑檐,即用砖叠涩挑出,继而递迭收分而成。古朴浑厚,端庄凝重。其他各级皆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每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进之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体各级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底层设有塔心室,由北门可入。室壁镶嵌6块宋代佛教石造像,原为大佛寺遗物,1961年维修时嵌入。室内有石台阶可至第二层南门,再沿塔檐绕转西门,继而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甚为壮观。这便是著名胜景“梵塔朝晖”。塔是佛教的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所以又称之为梵塔。塔的建筑形式早在东汉明帝时期便随着佛教的兴起而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影响,而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中国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为寺立,或寺因塔设。永丰塔“坐落于巨野县儒学前大佛寺内”(《巨野县志》),所以又称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内有丈八大铜佛而得名,原占地20余亩,位于永丰塔以东。寺内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参天,遮空蔽日;烟绕霞蔚,暮鼓晨钟;游客纷至沓来,香火旺盛,是当时巨野著名的游览胜地。惜寺院今已无存,唯巍峨壮观的古塔,跨越千年时空,铭记历史沧桑,留下一串串悲壮、神奇而动人的传说……,永丰塔之名源由史籍无考。相传古大野地势低洼,诸水集积。常有黑龙作乱于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将宝塔分为三截,底部降郓城,塔身掷巨野,塔尖落金乡,分别将黑龙之首、身、尾三处牢牢镇住。黑龙被降服,洪水退却,大野泽渐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后人将塔名冠以“永丰”,意谓镇邪恶,呈祥瑞,以祈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这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却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强信念和对幸福美好的向往祈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