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窦振彪(1785—1850),字升堂,吴川硇洲人(解放后划归湛江市郊区,《金门志》误写为”花县人”).出身于贫穷家庭,幼年父母早亡,后跟姑母养牛过活,十五岁随舞狮班学武,十七岁到洲都司府当差.由于能弓善射,熟习水性,得到上司器重,编入水师当兵,不久擢为都司府管带.一八一四年(嘉庆十九年),擢水师提标中军守备,一八一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升海口协中军都司,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升广海寨游击,一八二六年(道光九年)署琼州镇总兵,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由两广总督李鸿宾推荐,升任福建金门镇总兵《吴川县志》引述的国史馆列传把升调金门镇总兵的时间误写为”道光十五年”).一八四一年升广东水师提督,同年调福建任水师提督.一八五O年卒于任内.享年六十有五.窦振彪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两个朝代,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王朝已过”康乾盛世”而日渐腐败.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广大人民饥寒交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盗贼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吏治腐败,经济落后,国防松弛,给西方殖民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大量输入鸦片,掠夺中国的白银,毒害中国人民,妄图把偌大的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处此内忧外患的历史环境中,窦振彪以其装备落后的水师,积极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为巩固清王朝统治服务,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点精神财富。窦振彪一生,在缉盗安民,平定叛乱,曾协同马济胜平定台湾张丙滋事叛乱,抵抗英夷鸦片入侵,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巩固满清封建统治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他死后被清帝诰封为”振威将军”,谥号武襄,晋赠太子太保,取销生前一切处分.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清政府除给他厚葬外,还在他的故乡-----硇洲上街,建起一座牢固的石牌坊-----宫保坊.坊的两侧刻上一副盛赞其功绩的对联,对的上联曰:“麟阁功业万里鲸鲵皆慑魄”,下联为:“羊碑思永八闽貔虎尽铭恩”.梅录虽不是他的故乡,但也建有纪念性的”保宫第”和立有脚踏石龟的御赐丰碑.“宫保第”的遗址和碑石迄今仍然留存着. 硇洲灯塔:硇洲灯塔位于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拍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最大的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上方为圆锥体。塔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片镜,组成一个直径2米的圆而略扁的整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一样,饮誉世界。,硇洲岛全岛面积56平方公里,最长10.7公里,最宽7.1公里;现在总人口约5万人左右,耕地面积2.9万亩。硇洲镇政府设在硇洲岛上,属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辖。1996年10月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1999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是我省唯一的海岛型试点镇。硇洲岛海域是我国一级渔港,海产资源极为丰富,名贵海产品达数十种之多。据说鲍鱼、龙虾曾经是朝廷贡品,驰名中外。这里出产的石斑、马蛟、鱿鱼、红鱼、对虾、大虾、红蟹、花蟹等非常肥美。硇洲也是全国海珍品科技养殖示范基地,近几年的渔业年总产量超过4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来硇洲岛的游客大多是从着美味海鲜而来的,硇洲岛上的大小食肆生意兴隆,在旅游团中流传着“一品硇洲龙虾鲍鱼,方知皇帝逍遥快活”的说法。 地名由来: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纪》有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克雷州城,右丞相张世杰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觉得硇洲这个小岛,攻守都很困难,且孤立无援,不可久居,便与右丞相陆秀夫等相议,护少帝赵昺迁往新会崖山。最后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终结。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明朝万历年编纂的《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据说,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硇洲鳆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从此,历代编纂的《辞源》及编著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行政区划:辖宋皇、孟岗、谭北、北港、南港、红卫、津前、淡水8个村委会。 革命岛上豪情洋溢:硇洲岛是湛江港的前哨,控制进口航道要冲。因其位置极为重要,历代都有重兵把守。法国、日本侵占广州湾时,就先侵占和控制此岛,天后宫前的硇洲水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位于津前村海岸的津前天后宫是离码头最近的一个景点,这是硇洲岛历史悠久而规模雄伟的一座古宫庙,始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于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天后宫坐东北向西南,临南海,为砖木结构,有三进,进深6.7米,祀奉天后像,内有明代遗存下来的“海不扬波”匾额和铁钟、宝鼎等各种珍贵文物。硇洲人民有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时,我军一部便是从这里登船出征的。我军指战员和硇洲人民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无数先烈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天后宫里陈列了解放海南岛的大批图片。站在渡琼战役纪念雕像前,远眺海上白帆点点,渡轮穿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人荡气回肠,天地间洋溢着崇高的爱国革命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