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临江乡,因面临白龙江而得名,坐落在白龙江畔,地处文县与武都县交界处,素有"文县北大门"之称,"212"国道穿境而过。境内山大坡陡,峻岭重叠,沿白龙江两岸川坝地较少,雨量少,气候干燥,无霜期短,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差,是文县的贫困乡之一。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洋芋为主,经济作物有纹党、花椒、核桃、烟叶、地下矿藏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邓家沟硅矿,东风沟石英矿、重晶石,圆岭山、沟岭子的钴锰矿,冷堡子、寨子、欧家坝的赤铁矿、硅矿。 4、黑龙江省嫩江县临江乡:临江乡位于嫩江县西南端,南靠讷河县,西北隔嫩江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邻。地处嫩江中游强起伏台地区。清康熙年间沿嫩江左岸设有村屯。临江乡,因濒临嫩江而得名。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隶属嫩江县第二区管辖。1955年5月,改隶前进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临江乡。1958年3月,将腾克木鲁达斡尔族乡并人临江乡。同年9月,与文质、长福两个乡合并,成立前进人民公社。1960年6月,从前进公社划出,成立临江公社。1967年1月改名为红卫公社,1980年1月恢复临江公社名称。1984年5月,改为临江乡。乡府驻后马鞍山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处。辖18个行政村1个民族村、25个自然屯。黑龙江省大西江农场和1外驻农副业生产基地驻此。行政区划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其中自营面积240.4平方公里。乡辖总户数3891户,总人口18365人,其中劳动力4404人。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系小麦、大豆主产区。1985年,实际播种143805亩,其中麦豆占79.9%;粮豆总产17088吨,交售粮豆10312吨,商品率60.3%;总收入82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70.6%、工副业收入占29.4%。有公路通县城。 历史渊源:临江,是文县开发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临江坪和蒋家湾新石器时期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遗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杨家湾有齐家文化遗址。据有关研究人士考证表明,临江即古葭芦镇,三国时姜维驻戍,与邓艾屡战于此。南北朝时,为氐人杨氐人杨氏武都国、阴平国都址。境内牡丹寺,始建于光绪年间(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几经重建,如今更具特色,为当地一胜景。自古以来,临江设有渡口。明代诗人冯时雍《临江晚渡》诗曰:文州尽日渡江关,烟锁秋林鸟正还。鼙鼓入云山漠漠,马蹄踏栈水潺潺。阶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隐约,题诗聊并画图看。明代诗人兵备、许路《宿临江》诗曰:夜深灯火宿临江,又逐鸡声促晓装。行盖润沾连日雨,征衣寒袭两山霜。书生用武三千字,老将屯兵十二万。但愿峰烟息万里,不炉尘土日奔江。距临江街南三里许的羊儿坝,古有横跨白龙江的木桥,村民称之为临江桥。至今有邑举人张尔翮《临江桥碑记》,曰:文之北,距县城百里许,有临江驿。临江者,临白龙江也。水自武都来,东南注,至玉垒关与文之白水合。而此驿适当冠往来之所,波流中冲激,非桥莫济。此临江桥之设,由来旧矣。然屡修屡圯。望详者。每须舟师力,故又称临江古渡云。康熙甲子岁,守戍马公,乃重建之。解放后。1957年文武公路通车后,南来北往的汽车在羊儿坝渡船过江,非常不便。境内的白龙江大桥始建于1965年,是白龙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桥梁,因坐落在羊儿坝村旁,又称羊儿坝公路大桥。 发展构想:临江乡党委和政府主要工作任务是:从临江乡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扶贫与开发并举,科技兴乡富民,努力实现全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基本思路是:瞄准一个目标(脱贫致富奔小康),立足四大资源(光热、水能、矿产、土地),强化两个基础(以水利为的农业基础,以电力、公路、城建为主的工业基础设施,)建好五个基地(花椒、核桃、湍、油橄榄、中药材、蔬菜),大力推进三个开发(矿产、农业科技、市场),全力把握好抓水、整地、退耕还林、开矿、修路、办电等6个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以资源开发为龙头,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主要奋斗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达到630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产值年均增长10%,达到473万元,乡镇企业产值年均增长7%,达到515万元,粮食总产达到30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00公斤,人均纯收入800元,乡财政收入达到31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上下达的计划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