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大王:统筹发展力促多赢:大王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力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重统筹发展,力求多赢。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工农互动、农企“双赢”。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构建起了龙头企业与基地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格局,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每年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20万元。大力培植了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凯银集团,带动形成了蔬菜、林木、畜牧、花卉四大主导产业,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配套建设了5000亩优质高效蔬菜大棚标准化良种示范区……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国家盆花研发推广中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王镇坚持发展与环保同行,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的同时,以高科技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向污染源重拳出击,几年来取缔“土小”污染企业90多家。同时大力实施以路域绿化、农田林网开发、村庄绿化等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植树80万株,美化绿化村庄81个,林木存活率达到99%,林木覆盖率达到30%,“居在林中,人在绿中”成为大王镇这一生态型园林化小城镇的真实写照。统筹村镇发展。大王镇坚持村镇一体化战略,加大工业对农业反哺力度,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镇建设支持和带动农村发展,投资3000多万元倾注“三农”,实现了村镇“共赢”——全镇42个村通过市县小康文明村验收;镇财政向“三农”倾斜,实施农村道路改造和集中供水工程,90%的村实现了柏油路、互联网、集中供水“三通”;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建成了全省首家190安全生产信息指挥中心,形成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并进的全程教育体系。 文化大王:大王精神凝聚合力:一年四季,大王镇的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春节期间,村村组织文艺宣传队,进行锣鼓、秧歌、民间文艺汇演,同时宣传了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叫响了新一年工作的口号。“全民齐奋进,争创百亿镇”、“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大王”、“大王人民齐奋进,争创山东第一镇”这些阶段性的口号和奋斗目标伴随着一个个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全镇上下,统一了干群思想,凝聚着民心,鼓舞着斗志。自1990年开始将每年三月份定为“爱祖国爱家乡”活动月,吹响新一年工作的进军号,引导全镇人民把热爱祖国的高度热情变成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始于1993年的消夏文艺晚会,每年一届,自6月份至10月,带动全镇50%的村办起了消夏晚会;1985年以来每年举办的金秋花节主旨在于“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已从最初的菊花展览发展成为集花展、书画展、鸟展、经贸洽谈、文艺汇演为一体的综合交流盛会,成为展示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成就,扩大对外开放,推介大王形象的名片。十佳文明公民、十佳岗位标兵评选等树立了一大批模范典型…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起到了文化聚魂的作用。在发展中,大王镇高度重视文化的凝聚力和道德的约束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工业、农业、小城镇三篇文章一起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激发创造活力,不断开辟载体,做到精神文明具体化,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王文化品牌”,长年开展,从不间断。打造形成了以“双爱”月、消夏文艺晚会、金秋花节为主体,以重大节日庆典为主线,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十大文化载体。大王镇坚持开展文明诚信教育,着力打造“文明信用镇”这块金字招牌。全方位加强公德教育,以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带动群众文化,以评选“好孝子、好媳妇、好家庭”为内容的尊老敬老三百评选活动促进了家庭美德建设,带动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了全民的文明素养,文明做人、诚信做事成为大王人干事创业的普遍风格,“奋进、创新、顽强、诚信”的“大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大王镇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保存了全国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大王镇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优势,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张太恒纪念馆两个“红色教育基地”,持续不断地对党员干部群众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每月6日,隆重举行机关升旗仪式,坚定理想信念。以“红色文化”为基调,大王镇的企业铸就了以“双爱”为共同内涵的企业精神……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红色文化为动力,以大王精神为内涵,以企业文化为主体的大王文化建设体系,“大王精神”成为凝聚全镇发展合力的灵魂旗帜,“建设文明报效祖国”成为大王人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基本概况: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凭借独有的地域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小城镇建设)、抓住两个重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个突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造大王食醋品牌)”的发展思路,镇村两级干部带领全镇群众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 基本概况:大王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2004年底,辖97个自然村,97个村民委员会;有27638户,88991人;其中女43907人,非农业人口104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3‰,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48%.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0000万元、260000万元和40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4%、53%和33.3%.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亿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87公顷,总产5.67万吨;瓜菜1193公顷,总产10.26万吨;种植业产值30912万元.全年造林398.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94%;林果总产6515吨;林业产值547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7332头,猪存栏4665头,羊存栏16238只,家禽存栏16.4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12285万元.水产品总量391吨,渔业总产值6256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1800千瓦,农村用电量24700万千瓦时.乡镇企业总产值135亿元,利税17亿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产值39.32亿元,利税48007万元.财政收入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610元,比上年增加690元.有中学2处,小学10处,在校学生共1008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医院2处.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6部.小康水平指数达99.8%,有88个村达到小康水平.被评为基本实现小康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