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89:48:51.11;财政总收入3.99亿元,其中上缴税收3.8亿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0元.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省乡镇50强第一。城郊农业初具规模。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行粮食生产基地、蔬菜基地、禽畜养殖加工基地、果林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其中五万株龙眼基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龙眼名优基地。大力加强以水利和生态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仕头粮食自给工程建设;完成许塘蔬菜基地排淤灌水工程建设;进行陈村———普照溪整治、霞浯直溪整治和九十九溪青阳沿江支流整治。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镇有乡镇企业1235家,拥有服装鞋帽、针织漂染、电子塑料、电脑绣花、织带包装、机电部件、食品罐头等多门类行业,数千个规格品种。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是青阳镇主要经济支柱。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1.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亿元,出口交货总值5.57亿元。乡镇企业产值超千万元的有6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3家。全镇有农业部全面质量达标企业13家,管理基础工作达标企业14家,13项产品被评为省部级名牌产品,省级以上新产品4项。全镇累计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8家,获得ISO9002产品质量认证企业4家。凤竹集团公司取得全省首张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100”认证证书。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市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日趋繁荣活跃。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镇集贸市场30多处,商业网点650多处。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晋江市装饰材料市场、青华小区小商品市场、阳光东路鞋材市场相继开业融市。阳光百货、金明电器城、威兰新超市等大型现代商场建成营业。市镇联合投资扩建曾井果蔬批发市场,建设竹园综合市场。市区综合市场、曾井蔬菜批发市场、翰林池市场、下行钢村市场保持了较好的销售势头。商贸流通业、传统服务业、酒店业发展迅速,市区有星级酒店12家,每年接待宾客20万多人次。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也日趋活跃。 工业发展:青阳镇是有相当工业基础的工业型城镇,全镇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90多家,产品70000多种,分为建材、轻工、化工、电子、冶金及金属制品、纺织、机械(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七大行业。主要产品涉及印刷品、电扇及配件、汽车配件(空调、减震器、座椅、汽辅导线等)、冷拨油缸管、制氮机械、精细化工机械、纺织品、建材、电子材料、橡塑制品、印染设备、金属制品、化学原料等。2001年工业销售收入下达20亿元,可望达到25亿元。利税总额可望达到1.5亿元。外贸供货值可望达到5.5亿元。工业增加值可望达到6.6亿元。工业投入可望达到3亿元。 社会事业:科技:是福建省科技示范镇,企业科技含量逐年增加。教育: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初步实现教育强目标。全镇有5所中学、1所职专、18所小学、20所幼儿园。迁建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首期工程2002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九五”以来镇财政共投入教育事业8358万元,被评为泉州市“小学十配套”达标镇,全省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文体:全镇有业余文化社团17个。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福建省文化信息网络工程试点单位。镇体育代表团参加晋江市第九届运动会,获得总分、金牌数、成年组团体总分、少年组团体总分四个第一。篮球运动是青阳镇的传统体育项目,镇男子篮球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农运会获三连冠,青阳镇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镇、被农业部、国家体委、农体协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卫生:参与晋江市全国、省级卫生先进城市,通过达标验收。广播电视:至2000年4月底,全镇29个村(居)通过有线电视,进村率100%;有线电视户数15445户,入户率71%。此外,青阳镇还被评为泉州市文明镇,双拥模范镇、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单位。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侨乡晋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29.29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人。旅居海外的侨、港澳同胞7.1万人,台胞4万多人。1978年,青阳镇仍是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仅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元,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阳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艰苦创业,经济发展年年上新台阶,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被评为福建省“明星乡镇”、“福建省乡镇第一强”、“首届中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乡镇之一,被国家财政部列为“中国百名财政大乡”、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50强乡镇榜首,镇党委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经济腾飞结硕果。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8.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亿元(90年不变价);财政总收入3.99亿元,其中上缴税收3.83亿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75亿美元。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省乡镇50强榜首。 基础设施:供水工程:市区拥有1座日供水20万吨的自来水厂和1座日供水4万吨的自来水厂。供电工程:拥有1座11万伏输变电站。交通设施:市区高等级水泥公路纵横交错,贯通各村(居),并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全市各镇。4D级泉州晋江机场坐落于青阳镇。邮电通信:程控电话装机总数4.25万户,是全省第一个电话四万户镇,开通移动电话3万户。土地开发:累计投资5000万多元开发建设梅岭、洪山两个镇级工业小区,目前已初具规模。城市建设: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现代小城镇。推动实施市区旧城改造,市区旧城改造第一期工程总拆迁面积7.3万平方米,新建工程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将建成一条新塘岸大街和两条步行街区。 历史沿革:青阳镇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青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唐开元六年置晋江县,青阳属晋江县。入宋以后,青阳为二十七都及二十八都,均称永福里。其地域为现在的青阳镇全部,还包括陈埭、罗山及磁灶的一个村。明清时期,青阳有了长足的发展。1935年,青阳为晋江县三区区治所在地。1944年,撤区为乡(镇),青阳为示范乡,是乡公所署地。1949年9月,青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阳属晋江县第八区。1951年成立泉州市,县市分设,晋江县人民政府由泉州城内迁至青阳。自此,青阳成为晋江县(市)所在地。1956年,青阳改为区级镇;1958年改为公社;1980年又由公社划分为镇、公社二个机构;1985年,镇、乡合并成为一个青阳镇。 行政区划:青阳镇下辖24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3640人。旅居海外的侨胞、港胞同胞7.1万人。村委会名称:高霞村:高霞;洪宅安村:洪宅安、仑顶;象山村:象山、新乡;陈村村:陈村;曾井村:曾井;苏塘村:苏塘;后间村:后间村;岭山村:顶岭、下岭;许厝村:许厝、崎山、后圳坑;竹树下村:竹树下、田洋;三光天村:三光天、霞塘、许塘;王厝村:王厝、岩下;屿头村:屿头、山头;霞浯村:霞浯;烧厝村:烧厝;赖厝村:赖厝;普照村:普照;霞行村:顶陈、下陈、下行张;青华村:内头李、烟边巷、大井口、一门官下、西边宅、井仔口;桂山村:后塘、后塘街、后崎、轩内、隘门头;梅青村:孙厝头、大石脚、凤美山、三角内;青阳村:杏厝王、东岩口、新田、沿塘头;莲屿村:沿塘、西宫、中堡、尾透、田洋;蔡厝村:蔡厝。居委会名称:青华居委会、梅山居委会、青阳居委会、莲屿居委会、青新居委会。 农业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农,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种、养齐头并进,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近年来,农业的多种经营化更是硕果累累,已逐渐形成了种植业规模化经营,实现了部分农产品产销服务系统化。 历史沿革:1958年设青阳公社,1966年青阳、明家集合并为明家集区,1968年称青阳公社,1984年建乡,1994年改镇。1997年,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3.1万,辖青阳、浒山、韩家庄、马埠、钟家、刘家、西董庄、贾庄、代家庄、新立、徐家、耿家、西窝陀、郭家庄、化庄、南陈、东窝陀17个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