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地图 > 玉溪市地图 > 元江县地图 > 咪哩乡地图
=== 元江县咪哩乡地图 ===
=== 咪哩乡资讯概况 ===
人口卫生:人口民族咪哩乡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彝族有密切的历史渊源,明代至中华民国时期称“窝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哈民族”。哈尼族先民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条江边上的“努美阿玛”平原,公元前三世纪至六世纪,逐渐向南边迁徙至大渡河、金沙江一带。至魏晋时期,又分两路继续向南迁徙,其中一路南下到新平、元江、建水等地区,咪哩乡哈尼族就是在这一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哈尼族居住的山区一般水利条件较好,梯田层层,溪水潺潺,适宜种植多种作物。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乡总人数为7350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乡总人数为7413人,比1953年增加63人,平均年增加不到6人。人口增长率为8.57‰;1949年至1957年,由于人民安居乐业,医药卫生状况逐步改善,瘟疫次消减,死亡率较低。到1958年至1960年,人民公社化,大办伙食团,违背中央“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政策。在大跃进“放高产卫星”生产运动中,社员加班加点过度劳动,人体疲惫不堪。加之饮食不足,睡眠不够,以至营养不良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乡总人数为12590人,其中哈尼族10208人,占总人数的81.1%。从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相隔14年的时间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当时的“按人口分口粮、生娃娃供红糖”等意识影响,人口增长过快,1982年比1964年增加5177人,平均年增加近288人,人口增长率为698.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同时,严格执行新《婚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2002年结婚登记内共有75对,离婚登记5对,而且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宣传的力度,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1985年全乡总人口达13166人。2002年末,全乡总人口为15256人,其中少数民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等)13532人,占总人口的88.7%,(其中哈尼族12815人占总人口的84%)。
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解放前到20世纪80年代末,咪哩乡的小城镇建设非常滞后,乡境内仅有咪哩村民族上层人士李和才先生铺的200多米石铺道路,其他40个自然村的街道都是土路,天干时灰尘满天飞,下雨时成烂泥潭。人畜难于行走。广大农民群众的房屋有50%是土掌房,45%是茅草房,瓦房只占5%。199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有部分农户建盖了瓦房。1995年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咪哩乡的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起来。同年,先后投资250万元,解决了乡属机关单位和4个村、组的人畜饮水,水管网长11公里,架设了小黑铺、新田两社电网等。1996年完成组织实施了计划的新寨、大鱼塘、小柏木、孟鹏、中寨、大锡厂的6项人饮工程,管道长6.44公里改善了2100亩的灌溉面积和3400人的人饮问题。1997年,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组织了甘岔、大兴两个村公所拆迁建盖,完成了乡政府老大院职工住宅的排危,水管站的建盖和农贸市场以及乡党职技校综合楼的建设。同年,还完成了堕谷、干田寨的人畜饮水工程。1998年投资65万元,投工投劳12000个完成了朱堕、朱堕小寨、小芭蕉、瓦纳、桐洞、垤塔、甘岔社的人畜饮水和玉灯河大沟的修复,改善了2740人和459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99年投资18.17万元,完成了南掌、朱堕、咪哩社的人畜饮水工程,管道长3531米,分管道长1936米,受益群众投工投劳达3000个工日。2000年,社会公益事业总投资160万元,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了中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的建设,建筑面积2133平方米,加强了校内道路建设;新建了新田、小紫驼骆、大兴、大旧、紫哈人饮管池,改善了水源卫生状况;投资100余万元,乡政府职工住宅楼竣工通过验收,机关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投资28745元,完成了新田、新房村、新安寨及紫哈4个村小组17004米的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5个村民小组总长2000米的文明街道(水泥路面)。以“普九”、“普实”为契机,总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咪哩中心小学教师宿舍楼和甘岔、大黑铺村完小教师宿舍楼及中寨、小柏木小学教学楼建设。2002年建成甘岔村委会、小紫驼骆、新寨和咪哩村委会上龙塘及哈罗村委会、国塔、大锡厂5个村民小组的自来水工程;建成孟鹏村民小组人畜饮水170米遂道工程。解决了251户1196人的饮水和43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政府关心支持下,2002年小紫驼骆村异地搬迁,使村民住宅楼房化;科学合理地规划了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建设的远景蓝图。截止2002年全乡44个自然村有39个自然村(占90%)铺筑成水泥路面街道,2002年投资2.5万元修复了咪哩主街道的排水沟120米,集贸市场两侧的排水沟80米,同时绿化了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占地2.5亩,赶集日人口多达3000人以上,乡基础设施改善后吸引12家个体工商户(其中外省的有5家)来咪哩经商;中小学硬件条件改善;电信和邮电实现分设;电话进了许多村寨家庭。土地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土矿行政执法和监察职能,年内完成村庄地籍调查登记2987宗,总面积为269382.7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260678.26平方米)。
教育:咪哩乡各种教育形式起步较晚,1919年,紫驼骆和下龙塘村创办了乡立国民学校,各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5人、32人;1925年,瓦纳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36人;1933年,甘岔、大芭蕉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2人、16人;1944年咪哩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42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有限及思想意识的落后,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加之社会动乱,以上5所学校开办不久即先后停办。建国后,贯彻“学校为工农开门,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51年9月,咪哩、瓦纳、紫驼骆、甘岔、下龙塘五所学校得到恢复,又新办了几所学校,这时辖区内共有小学7所,12个班,在校学生286人,教职工有12人。1956年前,咪哩乡只有小学(一至四年级),没有设高小(五六年级),读高小要到外乡镇;1956年开始设高小。1958年提倡群众办学,兴起了群众办学的高潮,首次在大兴、大旧、堕谷、小柏木村办起了民办小学,学校由原来的7所增加到11所,31个班,在校学生965人,教职工21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师4人)。1965年至1966年3月办起半日制、早晚班,巡回教学等形式的耕读小学21所,25个班,在校学生420人。耕读小学在校生占34.1%。“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畸形发展,一方面“停课闹革命”,另一方面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扩增。1966年底,紫驼骆、咪哩办起巡回农中2个班,在校学生36人,教师1人(民师)。1969年,咪哩小学办起附设初中班1个班,学生30人,教职工3人。到1976辖区内有小学29所,51个班,在校学生1852人,入学率达89.8%,教职工52人,其中公办教师30人,民办教师22人。毕业生180人,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调整、整顿,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82年,建立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制,加强对所属小学的领导管理,实行县、乡、村三级分管教育。为了使边远村寨的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1984年咪哩乡小学校发展到32所,在校学生1912人,毕业生135人,入学率达90.5%。毕业率95.6%,巩固率95.9%。有教职工63人,其中公办51人(代课27人),民办12人。同年在咪哩中心小学和甘岔完小开始设半寄宿制班4个班,在校学生185人,占乡内在校学生的1.2%。1986年,改5年制为6年制,对学校布点、规模作了调整,1997年实现了六年制普及义务教育。2002年全乡有8所完小,22个校点,91个班,在校学生1802人,教职工125人(其中公办教师104人,民师3人,代课18人;小学高级教师有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7.7%,毕业率为100%。解放前至1990年前咪哩未办过幼儿教育。1990年开始办学前班2个班,在校学生42个,到2002年学前班9个班,在校学生106人,教师9人。2002年,设半寄宿制4个点10个班,有学生4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24.9%。学校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全乡22个校点中19个校点已建成钢混结构房占87%,只有3个校点没有建钢混结构房(将要撤并范围)占13%,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现在人们一进村就可以看到高大漂亮的钢混结构房,哪里有高大漂亮的钢混结构房哪里就是学校。建国初期,辖区内没有开办初中,小学毕业后读初中要到县办中学,学习成绩较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入学,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升初中的机会。到1969年9月公社驻地咪哩中心小学开始办附设初中班后,大部分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当地附中读书。1975年,咪哩附中有2个班,在校学生94人,教职工有6人,其中公办14人,民办1人,工人1人。1976年,在“学习朝农经验”的影响下,兴起了办初中的高潮,咪哩乡境内的紫驼骆、甘岔、堕谷、孟鹏小学也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咪哩乡的附中由原来的1所发展到5所,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8人。把小学教师当做中学教师使用,既抽空了小学的骨干教师,又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质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制由原来的2年制改为3年制。中学规模也进行了调整,把其它4所并入咪哩附中,到1979年,咪哩附中在校学生达215人,有教职工14人。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1995年,咪哩中学分设建制,办学条件和教师的配备都得到较大的改善。1995年到2000年,开展青壮年扫盲工作;同期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2000年9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了省、市、县验收。咪哩中学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现已建成了花园式的中学,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合格率逐步提高。到2002年,咪哩中学共有15个班,在校学生537人,教职工有49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2人,二级教师20人,三级教师6人,未评的2人;大专学历的有37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人,中专学历的有1人)。20世纪50年代,成人教育主要是开展扫盲工作。农村开展学文化活动,开办夜校,识字班,在青壮年、干部层中基本扫除文盲。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文革”前,全乡大部分村都办夜校,开展学习文化运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员都能读书看报,有的还会写作。1990年5月,咪哩乡党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次年6个村委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也相继建立,为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壮年科技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以当地实际相结合,以短为主,以长为辅,长短结合。到2002年止,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共有215人。培训汽车驾驶员5期共50人,通过考试50人都已取得驾驶执照。
农村经济:综合经济状况咪哩乡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状况得到一定改善。1993年税收完成21.1万元。1994年咪哩乡农村社会现价总产值963.15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现值)1384万元,农业总产值1325万元,工业总产值5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08.0221万元,财政总收入26.97万元,比上年增27.8%。第三产业总产值714.8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之比为35:1:5。2002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3432.2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814.23万元,工业总产值11万元;200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2元;第三产业总产值607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之比为255:1:55。
历史文化:历史沿革咪哩乡在解放以前叫崇善乡。1949年8月—1950年2月崇善乡属元中区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50年3月把崇善乡改为崇善区。1950年9月崇善区与定远区合并为三区。咪哩境内有咪哩、哈罗、大黑铺、瓦纳、甘岔5个乡,40个农业合作社,40个自然村。1958年8月,由于成立人民公社的需要,崇善乡又从三区分开,成立建设公社。建设公社辖咪哩、小柏木、下龙塘、孟鹏、哈罗、南掌、大黑铺、大兴、堕谷、瓦纳、甘岔、新安寨、12个管理区,40个自然村,40个农业合作社。1958年12月,取消革命化的公社名称,恢复以公社驻地为称呼的公社名称,建设公社改称为命利公社。咪哩公社辖命利、下龙塘、孟鹏、南掌、大黑铺、大兴、堕谷、瓦纳、甘岔、新安寨12个管理区,42个农业合作社,42个自然村。1963年1月命利公社改为七区。七区辖命利、哈罗、大黑甫、大兴、瓦纳、甘岔6个小公社,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2个自然村。1968年10月成立七区革委会。七区革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70年4月,根据省委云发(70)30号文件精神,恢复公社制,把七区革委会改称为胜利公社革委会。胜利公社革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70年10月胜利公社革委会改称咪哩公社。咪哩公社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74个生产队,42个自然村。1981年5月咪哩公社改称为咪哩公社管委会。咪哩公社管委会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大队革委会,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84年1月咪哩公社管委会改称为咪哩区公所。咪哩区公所辖命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乡,42个农业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87年11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工作,1988年1月体改工作结束,改区为乡,咪哩区公所改称为咪哩乡。咪哩乡辖咪哩、哈罗、大黑铺、大兴、瓦纳、甘岔6个村公所,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43个自然村。1999年撤村建委后,咪哩乡辖咪哩、哈罗、大兴、大黑铺、瓦纳、甘岔6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村。
第二产业:咪哩乡工业有史以来发展都较为缓慢,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山高、箐深、坡陡,自然条件恶劣,投资环境差;二是文化基础差,群众观念守旧,经济基础薄弱,办厂意识不高,实力不足;三是农副产品未形成一定规模,建厂办企业成本较高;四是咪哩乡村、组多,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严重制约了小集镇的发展。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咪哩乡工商企业在1992年仅有92个,工业总产值仅为19.26万元。1995年以后,建筑业、矿业及小型加工企业有所发展。2002年全乡有大小工商企业110家,工业总产值达11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86万元。(因2002年,咪哩建筑公司上划县级管理,停止乡级管理,蛇纹石厂因影响县乡主干道而停止开采,咪哩乡的工业发展进入低谷。)
六月二十四: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农家备办美味佳肴,兴高采烈的迎接节日的到来,到天黑,举着火把丢出村外,意为送走鬼神,祈求上苍保佑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性文化生活和科技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发挥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成立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市县挂钩我乡相关单位出资16万元投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农村试点咪哩村文明街道建设2000米,包括排水沟、沟底、涵洞、挡墙、球场等已重新建设并完工,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3)积极发展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事业)。为发挥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以满足全乡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加快咪哩乡新农村建设和“三个文明”的建设步伐,我乡在启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正式启动了2131工程,“村村通、户户看”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二是从2006年9月份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乡6个村委会全面推开,电影放映达到100场次左右,内容以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为主的放映;方式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三是在2006年11月份由市、县、乡共同组织人员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检查总结,为制定、实施下阶段工作做好准备。2006年,全乡共组织放影32场;组织群众性业余文艺演出5场。(4)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为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村村通、户户看”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确保3至5年时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的目标。乡党委、政府在市县各挂钩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向贫困家庭捐赠电视机81台,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看电视难、看不起电视的问题,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在市、县各部门的支持下,已投入资金6.5万元加强了文化活动室、体育场所设施建设,配备了适合农业、农村工作和农民的各类书籍10000册;电视、音响设备齐全;各种制度已全部上墙,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建成了以娱乐、培训、学习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现已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群众看书难、科技推广、科普培训、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无阵地的问题,使多功能活动室成为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的场所,为广大农民群众原本枯燥乏味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乐趣,也为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打造“哈尼王”文化品牌。以李和才人力资源,小柏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第一批军政干部培训遗址)为依托,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再次挖掘农村民族文化酒歌、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品等工作正在收集整理中,将把李和才故居建设成民俗民风展示馆。我乡已投入50多万元修复了李和才四合院寺庙,在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中投入3.5万元进行挖掘、整理哈尼族民间文化,在进入村口大门两侧的墙上使具有哈尼特色的文化上墙,使咪哩乡新农村试点建设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农村。(7)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林果业,从而带动我乡生态旅游产业。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小柏木林果业产业(大杨梅种植)目前已在我乡种植完毕,共投资5万元从石屏引进的8000株优质大杨梅已落实种植面积150亩;并且要以小柏木大杨梅为示范点,在上、下龙潭、咪哩小组下半山发展杨梅种植。把林果业培植为继烤烟、甘蔗、畜牧业后的后继产业,带动我乡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集体福利1958年后,在全乡农村建立了“五保”制度,以生产队为单位,对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者实行吃、穿、住、医、葬“五保”。1989年6月,投资23万元建盖了一所敬老院,并动员“五保”老人到敬老院,由乡政府安排2个工作人员护理他们的生活;咪哩乡认真落实上级抚恤,定期补助政策,按时按量发放救济物资,2002年发放救济粮1.64万公斤,共救济406户1416人,发放救济款1100元,其救济63户175人;建盖和修复倒、损坏民房26间;支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43400元;全乡共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10人,各村民小组分散供养的有6个,共开支供养费10800元;补助精减退职生活费5904元;发放抚恤金和补助金51544元;兑现32户军烈属优待金34050元。到2002年,瓦纳、咪哩、小柏木三个村子办起了老年协会,为老年人创造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条件。同时,2002年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众的帮扶工作,为5户残疾户排除了危房,建盖了新房,共投入残疾人帮扶资金2万元,解决了困难残疾人的住房和生活。
元江县咪哩乡甘岔村民委员会
简介:甘岔村委会是元江县咪哩乡的一个行政村,以山区为主,风景秀丽,距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辖甘岔、店房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2户,共2372人,以哈尼族为主。...
咪哩乡烤出烟叶86万公斤
咪哩乡烤出烟叶86万公斤 http://www.yuxinews.com 2007-8-1 21:30:00 玉溪新闻网讯(向辉)今年,咪哩乡烤烟生产围绕“优化布局、规范化种植,主攻质量,...
咪哩乡结合烤烟预检收购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
咪哩乡结合烤烟预检收购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 http://www.yuxinews.com 2010-09-01 15:12:08 玉溪新闻网讯 咪哩乡把抓好当前烤烟收购工作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咪哩乡卫生院-育儿资讯-育儿网
咪哩乡卫生院,咪哩乡卫生院院长:李万保联系电话:0877-6510042邮编:653309地址...欢迎来到我们咪哩乡卫生院 咪哩乡卫生院...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甘岔村民委员会
法人名称: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甘岔村民委员会 地址:咪哩乡甘岔村 行政区号:530428 邮编:653309 电话:0877-6510035 营业范围:协助乡政府宣传国家法律...
元江县咪哩乡哈罗酒厂
法人名称:元江县咪哩乡哈罗酒厂 地址:玉溪昆洛公路299Km处 行政区号:530428 邮编:653309 电话:0877-633 营业范围:白酒,百货,其他食品,制造,销售...
咪哩乡
咪哩乡位于元江县西部,总土地面积19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9639亩,复种指数120%,最高海拔2321米,最低海拔966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
咪哩乡土地整理招标公告-中国采招网
咪哩乡土地整理招标公告-中国采招网...中国采招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招标、采购、拟在建项目信息及网上招标采购等一系列商务服务;中国采招网是中国招标采购领域的最佳...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大兴小学_小学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大兴小学,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大兴小学联系电话:6510002通信地址: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咪哩乡大兴邮政编码:...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