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社会事业:全镇初级中学3所,完全小学8所。全镇幼儿入园率、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达100%。全镇有现代化医院1所,防保所1个,村级卫生服务站17个,农村人口参加合作医疗达100%,有线电视、调频广播、电话、宽带、远程教育实现村村通,主要道路和企业已实现了电子监控,别墅式敬老院为五保老人提供了优质服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室内外健身器材齐全,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高沟敬老院被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 经济发展:高沟镇是一个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新兴乡镇,2001年撤乡建镇。高沟镇是“安徽省民营企业科技园”、“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安徽特种电缆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是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高沟镇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处苏北平原腹地,位于淮安、宿迁、连云港三市交界处,全镇辖1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8万人口(其中镇区人口2.8万),总面积56.4平方公里,可耕地49961亩。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3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5亿元,农村人均收入3200元,镇区人均收入6800元。为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科技示范镇。江苏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3697男22248女21449家庭户户数12409家庭户总人口(总)43667家庭户男22223家庭户女214440-14岁(总)108470-14岁男57520-14岁女509515-64岁(总)2977115-64岁男1511115-64岁女1466065岁及以上(总)307965岁及以上男138565岁及以上女169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42653 历史建制:明洪武年间,苏州人高姓迁居此地,形成高家沟.清顺治十年(1653年)沭阳县在高家沟设"里"并在居户中令高姓推选一个人为里正,管理该里事务.高家沟得到官府承认,开始设置。清康熙年代,户丁增多,按户编制牌、甲、保,分里正、乡约,管理事务,清雍正十三年(1735)沭阳县令巡边,到高沟,汪郑徐三族各推选董事一人,综管事务.同时开始镇的建置,改高家沟为高沟镇,汪、郑、徐三大姓取代了高姓,长期左右高沟镇的局势,清同治十年(1801)董事制延续.增设高义局,光绪年间,高沟镇划称沭阳东路七镇。民国初年,沭阳将杨口、高沟合并为第九市,高沟第一次称市,民国十六年,高沟镇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沭阳县党部下属的第二区分部,其成员有程雨举.李炎.汪九林,徐普.郑履恒,袁向宾.汪玄香,张国瑞等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为高沟镇,建立保甲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七月,八路军东进第一支队解放高沟镇,改组了镇公所,民主选举镇长一人,高沟镇第一次获得解放,并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1941年11月16日.淮海专署决定:沭阳九区的高沟镇和高东乡、高南乡划归涟水县,加上涟水的广佛、公兴、灰灯、西湖、连云、仓院、硕湖、,桃园等乡建立涟水第四区,从此,高沟镇就归涟水县管辖了,属第四区。1942年,海州日寇率伪军两个团,伪灌云县警备队两个中队约千余人,侵占了高沟镇,将高沟镇划为灌云县特别区,成了伪区公所。1944年,八路军第四支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攻克高沟.收得了高沟镇,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镇公所,归涟水县管辖,高沟镇第二次获得解放。1946年4月1号,苏皖边区政府发布通令,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村)政权,涟水、涟东两县进行了全面基层政权改造工作.1947年,高沟镇机构重新建立,高沟镇为涟水县直属镇至今沿用之此! 地理位置:高沟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25′—118°00′00′,北纬31°10′58′—30°58′05′。地处无为东南,距离无为县城20公里,南拥长江,东临芜湖,西邻铜陵,北接无为县泥汊、姚沟两镇,无为大堤穿境而过,大堤内(大堤以北)部分面积50平方公里,大堤外(大堤以南)45平方公里。大堤外的面积由三个冲积洲(江心洲、隆兴洲、石板洲)组成,属长江外护圩。高沟镇现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万人,农业户数1.1万户,耕地3.1万亩,建设用地15.91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0.1%,未利用10.08平方公里,约占12.8%。高沟镇处于华东重要经济区合(肥)—芜(湖)—宁(南京)“金三角”中心地带。周边四小时经济圈有上海、南京、苏州、常州、杭州、宁波、合肥、武汉、南昌等重要城市。高沟镇凭借繁芜汽车轮渡,可直达芜湖和铜陵,地理地理位置优越,优势突出,并具有独特的投资环境。在航空方面,距离南京禄口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只有2小时的路程,对外交通十分方便。 高沟镇工业集中区:涟水县高沟镇工业集中区分东、西二区。东区位于宁连路西侧,已全面启动;西区位于镇区六塘河以西,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已建成1平方公里。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已入驻企业8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初步形成了酿酒、食品、新型建材、木材、服饰、造纸、印刷、金属制造等八大产业。集中区现有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产品8个、市级名牌产品20个。争取经过3-5年的努力,将集中区打造成年销售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农业生态:全镇有4万亩高标准产粮田,全部实行规模化,无公害种植,年产粮食5万余吨,生产加工的绿色大米和面粉畅销省内外;全镇逐渐形成了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镇内现有蔬菜大棚5000余亩,水域6000亩,年上市特种水产品3500余吨,家禽、家畜养殖发展较快,拥有养殖大户108个,形成了永顺德养猪基地和左氏养殖场等龙头企业。镇胡窑村有果园5000亩,曾获“江苏省模范园”称号。境内树木葱葱,成片林1万亩,经济林实用林绵延100多公里,被誉为“天然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