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状况: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同比增长19.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0万元,比上年增长4.55%;第二产业增加值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加23.02%。财政收入1010.78万元,财政支出76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同比增加336元。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电机电器为主导,服装、水带、绢丝纺织为支柱的工业产业格局。全镇现有大小电机电器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达32多亿元,是华东地区电机电器集散地。近年来,先后开发和引进纳米树脂材料、一次性镇痛医疗器、环保电瓶车、金属网板等新项目的生产线,成为长乐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进一步加快工业区建设,构筑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到2003年底,区规划占地面积3300亩,总投资额达4.26亿元,入园企业71家,项目92只,为长乐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投资环境:同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各项政策、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国内外来长乐发展投资兴业的工商业主纷至沓来,到目前为止,银宝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恒美纸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已在长乐镇安家落户,总投资已超过2000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保安工具、生活用纸、五金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一方名产——径山名茶:径山茶是余杭传统名茶,唐宋时已负盛名。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径山采谷雨茗,用小缶以馈人。”当时的径山茶为蒸研团茶和抹茶。南宋后期,日本佛教界名僧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等人将径山茶种与制茶方法、“茶宴”仪式带回日本,逐步形成当今的日本茶道文化。1978年径山茶再现青春。创新后的径山茶为烘青绿茶,茶园都分布在海拔560米以上的山地,每年清明前采摘,精采细制(制1公斤干茶需6?4~7万个茶芽),具有独特风味: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甘醇爽口,栗香持久。1987年在全省首届斗茶会上被评为“最佳名茶”,名列第一。在’91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文化名茶”。? 历史沿革:1949年隶汨罗办事处,1950年为5区长乐镇及长新乡,1955年隶长新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长新乡,长乐镇隶之;1958年长新乡与天井乡合并建先进公社,后改名长乐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长乐公社规模缩小,与长乐镇同隶长乐区;1966年长乐公社扩大,长乐镇改隶;1984年4月社改乡,长乐改隶县;1988年乡、镇合并建为长乐镇。辖:长乐一、长乐二2个居委会;赤马、马桥、智源、青狮、估圣、长新、长南、隘口、江背、广联、白沙、水源、水府、水合、双旗15个村委会。长乐镇域位于汨罗市东北部,北邻黄市、古仑、智峰诸乡,东连八景乡,南抵平江县伍市镇,西靠天井乡。距汨罗市区29公里。镇域清末为长乐局,民国时期为4区长乐乡。今长乐镇域集雨面积54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带为主;总人口29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00人;有耕地19337亩,其中水田14715亩,旱地4622亩,是汨罗市重要棉花种植基地,棉总产占全市总产的55.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0040元,各类税收810万元,财政收入1020万元,人平收入2750元,被评为“省星火科技示范镇”、“省经济百强镇”。工业、加工业形成了以生产保险柜、密集架、金库门等保安工具系列产品的支柱产业。全镇保安工具生产厂家达22家,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因而被称为“保安设备之乡”。 政府驻地:镇人民政府驻长乐。镇区是一个千年古镇。南朝梁、陈时(504),为古岳阳郡治,迄今1400余年,郡治在今长南村。相传古时战乱,有江西移民至此安居,取“长久安乐”之意,故称“长乐”,旧称长乐街,流传至今。古镇旧有北门、正阳、青阳、启明、钟灵、毓秀、挹秀、迎秀等10门,“普庆、同庆、吉庆、北庆、永庆”等5街,还有“鲁家、照壁、大庆”等8巷。1941年日军纵火焚烧,全镇房屋皆毁于战火。镇内现有一条古老的条石小街,宽4.5米,长约400米,两边古建筑鳞次栉比,保存较好,颇具民族特色,尚可隐约看出当年繁华景象。长乐镇古时置有驿道铺递,又当汨罗江水道,交通方便,因而自古商贾云集。1982年建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有十字形街道1400多米,建有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890人。1993年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98人,房屋建筑面积2289万平方米。2000年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人。 工业:2004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5.78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3家,工业总产值(现价)5.20亿元,利润总额2186万元,利税总额3877万元。限额以下工业企业502家,工业总产值(现价)10.58亿元,销售收入10.49亿元,上缴税金159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