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地图 > 沧州市地图 > 南皮县地图 > 鲍官屯镇地图
=== 南皮县鲍官屯镇地图 ===
=== 鲍官屯镇资讯概况 ===
城镇建设:鲍官屯镇2004年完成搬迁,正港路、李寨路两条省级公路在新镇区交叉通过,为小城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城镇的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坚持高投入、手续坚持全到位,商业楼成为镇区新亮点,金融、医疗、电力、工商等部门逐步迁入,基础设施条件和整体功能不断改善和提高。小城镇建设上坚持整体开发与零散开发相结合,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一次性开发超过4家,大型娱乐城、家具城、商贸城、驾驶学校一应俱有。
节令习俗:(一)旧节日,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上元之夜称“元夜”、“元宵”。南皮过元宵节,指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村村户户放灯火、鞭炮。县北部是十四日黎明煮饺子上供;东南部十五日中午上供。有十五大于年节之说。节日主要活动为观灯,“打灯虎”(猜谜);应节食品为元宵。填仓日为正月二十五日,是日,农民黎明即起,在院内外、场间,用草木灰撒成圆形圈,中间为十字形,谓之“打囤”。十字正中放些五谷粮种,盖以砖,谓之填仓。同时放鞭炮,预祝在新的一年中有个粮谷满仓的好收成。此俗仍存。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为“龙头节”。是日家庭上妇早起,手执笤帚疙瘩,敲打梁头、炕沿,口念:“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敲梁头,银子钱财往家流”。节日食品为杂面汤,谓之吃“龙须”;吃菜团子,谓之吃“龙蛋”。寒食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是日,家家户户携供品,纸钱上坟扫墓、添土插柳。五十年代后,清明、寒食合为一起,在清明节这天,机关、学校等单位,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已成新俗。今已很少称“寒食节”了。端午节为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单五”。是日,民间在门上贴朱符、药葫芦(剪纸图案)、插艾枝以避“五毒”。为纪念大诗人屈原,节日户户包粽子,并馈赠亲友。到七十年代,在节日这天,出嫁姑娘给生母送鸡蛋(熟蛋),七个为一付,预祝健康长寿。七夕为七月初七日,亦称“七巧”,是日青年姑娘于晚上设果品祭织女星,乞求织巧。结彩楼、穿七孔针,求得巧手、巧艺。五十年代已泯。初伏是日家家吃面条,喝绿豆汤,以示解暑。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为祭祖日,俗称“鬼节”。因此,活人避开十五而过十四(人节),是日家家吃包子。十五这天上坟祭祖。晚上制莲花灯(彩色纸糊成),固以小木伐,飘流于池(河)水中,伴以鼓乐,一片节日景象,谓之“放河灯”或“孟兰会”。四十年代后已泯。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外出者皆回家团聚。是日夜,明月初升,备鲜果、大豆、酒、月饼等供品祭月,再进行赏月,俗称“圆月”。全家团聚畅饮,分食月饼,谓之吃“团圆饼”、“赏月饭”。据传说:刘伯温曾启示人民,互赠月饼,月饼中夹有反元的纸条,号召人民一齐起来杀鞑子,推翻元王朝的统治。重阳节又称重九,俗称九月九,是日素有登高、插茉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之俗,以祛灾呈祥。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免。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鬼节”。是日,户户祭家词,上坟烧纸,给死者送“寒衣”(用五彩纸制成)。今仍有沿用。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日,俗称“腊八日”。是日早餐,用黄米、小米、黄豆、小豆、小麦、花生仁、大枣等八种粮食混合熬粥食用,谓之吃“腊八粥”。祈求五谷丰登。糖瓜辞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即辞灶日。民谚有“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条长裹脚,老头要顶新毡帽”。因近春节,故又称“过小年”。是日蒸粘(年)糕、买灶糖(糖瓜)、晚上供奉灶王、祈祷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并清扫房舍,迎接新年。七十年代供灶王渐泯,八十年代又有恢复。春节旧称“过年”,即正月初一。也称元旦或“三元”。民国时改用阳历,所以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喜气洋溢,活动非凡。主要习俗有:贴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大红色),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最迟在腊月三十早上贴出;悬谱、列神主、写牌位,请“祖先回家过年”。上供、奠酒、焚香、烧纸,还请“福神”、“财神”光临;贴年画、贴“福”字、贴“门神”;包饺子;除夕之夜,通宵不寐,叙旧话新,合家饮酒,吃团圆饭,谓之“守岁”。大放灯火,男人们鼓乐宣天,绕村游行;过子时,煮饺子上供,吃饺子过年。自三十晚上至初一早晨,鞭炮声彻夜不停,吃罢先给长辈拜年。家家户户衣冠整洁,相互登门拜年、祝福。初二上坟,吃饺子;初五(俗称破五)仍吃饺子。一直到正月十五,排练文艺节目,演出节目,欢乐异常。而在丧亲之户,未满三年者,要“守制”、“持服”。门对为兰色,初一这天闭门不会客,不拜年。回族群众主要节日为:开斋节亦称“大尔代节”。回族传统习惯,伊期兰教历9月1日,即进“斋月”,斋月期间,回族穆斯林皆须“封斋”。即在日出前,吃罢封斋饭,全天不得饮食。日落后,由清真寺专人喊话,“开斋”,听到者次第喊传,封斋者开始饮食。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斋月结束。如晚间阴云未见月亮,则延至次日开斋。开斋节上午8时,众穆斯林沐浴净身,聚集清真寺,由阿訇率领进入大殿,聆听阿匐诵读《古兰经》,讲解“沃尔兹”(经典、教义),然后随阿訇礼拜。礼拜结束,互道“色俩月”,即问好,庆祝斋月结束。此日,回族群众家家烹炸“油香”。相互馈赠,并请阿訇上坟诵经,悼念去世先人。古尔邦节俗称“小开斋”。伊斯兰教历太阴年12月10日,回族群众沐浴后着盛装,举行会礼。家家宰鸡杀鹅待客馈赠,以示纪念。圣纪节伊斯兰教历太阴年3月12日,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日,亦是他逝世日,故称“圣纪节”。节日期间,家家自愿向清真寺赠香油、面粉、资金等,由清真寺举办宴席,谓之“做圣会”。当日中午,回族穆斯林到清真寺会礼聚餐,由阿訇念赞圣词,讲解穆罕默德业绩及品格。过年,俗称过“阴历年”。回族群众旧时不过阴历年,因与汉族群众杂居日久,亦视为喜庆节日之一。但不似汉族过得隆重。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办年货,外出子女,回到父母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腊月三十日中午,各家蒸包子,相互馈赠,但不放鞭炮,不贴春联,不拜年,更无宗教活动。(二)新节日,元旦公历1月1日,俗称“阳历年”。旧时,过阳历年不习惯,七十年代习以为常,八十年代后,随着生活的提高,元旦家家改善生活,单位放假,庆祝“元旦”,国际妇女节3月8日,南皮县各级人民政府每逢三八妇女节,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干部、职工放假,农村则无举动。植树节3月12日,每逢此节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党政机关带头,全民投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放假,张贴标语,开庆祝大会,以示纪念。青年节5月4日,全县各级团组织召开庆祝活动会,文体联欢会,以示庆祝。国际儿童节6月1日,全县小学、幼儿园都开庆祝大会。请领导人讲话,请老革命前辈讲革命故事,举行文艺演出,孩子们穿着节日的新装,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中共南皮县委和基层党组织每年七·一或七·一前夕召开纪念大会,庆祝党的生日。回顾党的历程,缅怀革命先烈,表彰先进党组织和模范人物。动员全县党组织和党员,带动全县人民搞好革命和建设。建军节8月1日,县武装部、民政局、各乡镇召开有民兵、武装干部、退伍军人参加的茶话会、座谈会和不同形式的庆祝会。教师节9月10日,教师节期间,全县召开庆祝大会,表彰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鼓励教师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各级政府号召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好风尚。国庆节10月1日,国庆节期间,县内各机关、学校都升国旗,张贴大字标语,放假,开会以示庆祝。
镇情概况:鲍官屯镇(BaoguantunZhen)位于河北南皮县境东部,距县城24千米。泊(头)海(兴)公路过境。镇政府驻鲍官屯村。面积97.9平方千米,人口3.15万人(2002年)。辖13个行政村。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乡镇企业发达的乡镇。
民俗文化:生活习俗:(一)服装,清代服装(便服),为满装。男装有棉(皮)袍、马褂、坎肩、小褂、中式裤、扎绑腿带,戴棉(皮)帽、风帽、毡帽、草帽、帽垫儿,穿布袜、棉鞋、“三缉脸”尖、圆口布鞋、云纹棉靴;女装有旗袍、裙、大襟棉袄、布袜、布鞋(间或有木底),幼儿穿扎花鞋。男装以青(黑)、白(本色布)、土色(紫花)、蓝、灰为主,妇女、幼儿尚有红、绿等艳色。衣服纽扣为“蒜疙瘩”扣或铜扣。夏季,农民多赤脚、赤臂。民国以来,一般仍沿袭清代服式。在职工、学生中,逐渐出现西式服装,如中山服、学生服、衬衫、西裤、西服、大衣、线袜、皮鞋、胶鞋、礼帽等。妇女放足后,不再穿木底鞋,其他变化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装无大变化,唯多戴工人帽(前进式)。女装有列宁服。到八十年代,男、女装出现西服、风雪大衣、连衣裙、高跟儿鞋等全西式服装。传统服装正在消失。回族人民,除在清真寺举行宗教仪式戴白色“礼帽”外,日常服装与汉族人民无所区别。(二)发式,清代,男前额头发剃光,脑后蓄长发,扎辫垂于背后。妇女蓄全发。姑娘扎长辫,辫稍系红绒线绳;出嫁后将长辫盘结于脑后,罩以线网,成髻,即“圆头”或“纂”,横以钗。青年妇女,额前多留齐眉发。民国时期,男剪辫,初剃光头如僧,之后,逐渐蓄短发,有分头、平头、背头等型,一般农民皆为光头。妇女亦有剪为短发者俗称“狮帽缨子”。新中国成立后,到六十年代,农村青年普遍留短发。到八十年代,发型日新。妇女烫发者逐渐增多。有爆炸式、波浪式、披肩式、欧美式等发型,不一而足。(三)饰物,首饰,自古为妇女所享,有簪、钗、耳环(坠子)、手镯、戒指等。民国以来,妇女不再穿耳孔,耳环、手镯、簪、钗趋少。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尤物”,遭禁绝。到八十年代,首饰恢复,一些妇女又打耳孔,并增加珠花,项链等装饰。(四)饮食,邑人的饮食习惯,历来是一日三餐,冬季亦有两餐者。主食是玉米面窝头、饼子、玉米面粥、小米稀饭。平时不吃或很少吃白面。副食主要是豆酱、咸菜、园蔬野菜之类,非节日喜庆、待客时不动酒肉。其他食品种类还有很多。但不经常食用。兹分述列下:馒头、卷子用白面发酵蒸熟,松软可口。面条用死面制成,夏食凉面条,冬食热面条,俗称“热汤”。包子用发面中充菜(内馅)包成蒸熟,是过中秋节的应节食品。烙饼分发面、死面两种。水饺简称“饺子”,死面为皮儿,中充肉(菜)馅,捏成半月形,煮熟供用。是春节、上元节主要节日食品,也是农村待客食品。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被视为食品中的珍品。饼子用玉米、小米,或加黄豆磨面,加水和面,制圆形或椭圆形状,贴在锅帮上蒸熟食用。窝头原料同饼子。形如塔,底有洞,又名“黄金塔”,是重要主食。南皮小米面窝头,乃地方名吃,蜚声省内外。糊饼用玉米面、高粱面,加菜末和少许水,置干锅内用手拍打成薄饼,烙熟食用。枣糠谷子面加枣泥和水拌匀,置锅内蒸熟食用。撵撵转儿旧时在麦秋前,青黄不接,农民为充饥,不得不将尚未成熟的麦穗取下脱粒,磨成糊状,以漏勺漏人锅中,煮熟食用。吃撵撵转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浪费。咸饭一般用白菜切碎与小米熬成稠粥食用。饸饱饹用小米或高粱面掺以榆面或车前子面,制薄饼切条或用床轧条煮熟佐以菜卤食之。菜团子用玉米或高粱面做皮,包以菜馅,蒸熟食用,其状大于馒头。菜饼子用玉米或高粱面掺野菜、榆叶、葱叶、山芋叶等和面,做法如饼子。拨拉用玉米或高粱面掺上菜叶、豆角、苜蓿等,加少许水蒸熟而成。萝卜条面萝卜条与粗粮面调和蒸熟,拌醋、蒜食用。马子菜汤(马齿觅)洗净煮熟,再调以面糊食用。豆馅团子(豆馅包儿)做法如团子,其馅不是菜,而是用绿豆、小豆、小枣调成的枣泥。蝌蚪用绿豆、山芋面调为粥状,以漏勺漏入锅中煮熟,取出置于冷水中,待凉后,拌以菜、卤、醋、蒜食用。煎饼小米加水磨成粥状,调以葱花、香料、食盐,在平锅上摊薄烙熟食用。丝糕用糜子(稷子)面发酵后蒸糕,切成块食用,松软可口。合子用粗、细面均可,擀成饼,两饼中加菜馅烙成。杂面汤(杂面条)以绿豆、小豆面为原料,做法与面条同。粘糕因在过春节时食用,又称“年糕”。用黍子面加枣制成,做法如窝头。糟鱼又名渍鲙鱼,将鲙鱼洗净,切成块,置坛中,渍以香油,加盐、香材料。泥封坛顶,经四十天,取出蒸熟食用。咸菜是农民的主要佐餐副食。用萝卜、芥菜(辣菜)等腌制而成。红咸菜将咸菜切成条、片,置酱缸内,渍两个月变成紫红色,食之色、香、味俱佳。腊肉冬月将猪肉腌于坛、缸内,至夏不腐,取出蒸食,有腊味,味美。糖蒜一般用鲜白蒜,去皮洗净,入缸或罐,注入加香材料的熟食水腌制。经四十日,即可食。呛辣菜根将辣菜疙瘩切成片,蒸熟,再掺以细萝卜条,置盆中加盐和香材料,封闭数日可食。醉枣取鲜枣,洗净,用白酒拌匀,入坛内,泥封口,置之阴凉处,春节前启封取出食用。皂糖即饴糖,多为园形、瓜形,专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辞灶王用。老腌鸡蛋将生蛋洗净,置缸内,制法如腌糖蒜。豆酱将黑豆或黄豆炒熟磨粉,合水团为球形(酱块),经四十大发酵后,再粉碎为面,加水、盐搅拌均匀,入缸,在阳光下曝晒,每三、四日搅拌一次,见酱色变黑,即可食用。粉皮南皮特产,其原料主要用绿豆淀粉或山芋淀粉制成,为个圆形,半透明,可做凉菜或与猪肉炒、蒸,为佐餐之品。嘎巴制法与粉皮同,但质量上对淀粉,团糊要求高,略带黄色,配以油、肉烹炒,味道更美。节日食品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五月初五(端阳节)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回族饮食习俗,日常在主食上与汉族无大差异。炸油香是回族传统食品,每逢宗教节日、喜庆、丧葬,烹炸油香互相赠送或分送乡邻。亲友之间如断交往,谓之断了“香气”。回族的副食,日常以牛、羊肉为主,同时可食鸡,鸭、鱼、兔等肉,但必须经清真寺阿訇或掌教“代刀”。严禁食猪肉。对性情暴戾,奇形怪状的畜禽,如虎、狼、鹰、雕、猫、狗等肉;对蹄不分瓣、食不反刍的驴、骡、马等肉;对一切病死的畜禽、胚胎、胰脂、无腮无鳞的鳞介类亦禁食用。(五)居住,南皮民居,除官衙、庙宇,大地主为砖瓦起脊房外,平民均为平顶房。“四合院”形式。北房为上房,即正房。两侧为厢房。以三间一排为标准。南房一排含门楼,门向正南,门上常书“向阳门第”额。进门有“迎壁”。正房三间二窗一门,即“一明两暗”。外间两侧有锅台,暗间临窗有火炕,为寝室。房门通门楼有南路。其余偏房,可住人,亦作仓、厩之用。进入八十年代,农村砖瓦结构房屋相继修建。平房、起脊房间有。并开始有两层的楼房,但己改“四合院”形式,一般只盖正房(北房)三间、四间或五间,其中三间为居室,其余为库房,以垣墙圈围,一般向南建门楼,门楼内设迎壁。农村盖房,视为大事。破土动工要择吉日,悬红旗。上梁时在正房中檩上贴八卦阴阳鱼图,用古钱串儿插筷子,绑在八卦图上。燃放鞭炮,上供庆贺。此习今仍沿用。回族建房结构,形式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在门楼上方挂有“都瓦尔”,居室内忌挂人物画。(六)娱乐,民间娱乐活动,每年主要集中在春节后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由群众自发组织同乐会(跑玩艺儿)。主要节目有;地秧歌(小秧歌)、逛灯、猜灯迷、龙灯舞、狮子舞、高跷、小车会、蹬官儿、旱船、跑驴、竹马、二鬼摔跤、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每当谢雨还愿时或庙会期间,邀请戏班,在广场搭台唱戏,一般为四至八天,剧种有河北梆子、京剧、哈哈腔以及曲艺西河大鼓等。另外还有马戏、猴戏、独出戏(傀儡戏)、戏法(魔术)等。儿童游戏有:打鞋里牌数人分两组,脱鞋聚一堆,攻者以鞋投击鞋堆、抢鞋。守者守卫,如一方将鞋全部抢去,另一则败逃,胜者以鞋追击败者,败者将鞋顶于头上,即认输。打枲地上画一线,一方将木棒置线侧,另一方以木棒击之,被击木棒出线为输,不出线换人再击。卷箔数人或十数人,手拉手卷成圆形人堆,中心人为箔心,互相撞击为戏。抵拐二人或数人,皆将一腿搬起,一腿着地跳行,以搬起之腿膝盖,撞冲别人之膝盖。被抵倒或双腿皆落地者为败。藏摸摸儿(捉迷藏)人数不限,分两组,各举代表一人,抽签分先后,长者去藏,短者去找,被找到逮住者为输。藏者如回到指定的地点“家”,则对方不能再逮。捋轴子一人抱树干或其他立木,其他人以手捋其头,被持者以脚踢捋人者,如被踢中,即换被踢中者。踢毯子、拾子此戏多为青年姑娘,在室内外皆可进行游戏。斗顶、斗连儿、赶牛犄角、走葫芦等游戏,类似棋。在地上画线格,以瓦砾为子,双方对攻,子被吃净则输。到钱儿、丢窑儿、踢球儿带有赌博性质。今已不见。另外还有跳绳、跳房子、摔元宝儿童游戏。如今农村许多家庭,有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居民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中。(七)交易,商幌凡商店,皆在门市前悬招牌、匾额,上写“某某商店”、“饭店”等字号,如“富有居”、“天和堂药店”、“友谊宾馆”等。茶馆门前挂水壶,农村小店门前挂笊篱.馒头铺门前挂木制馒头,修自行车铺门前挂自行车车轮,以上商幌,每缀以红布带,使人省目。市声指行商的叫卖声。卖什么吆叱什么。近几年有的行商、摊贩,利用扩音话筒叫卖,声音大又清晰。令子是行商、小贩为招徕顾客发出的专用声音,如卖馅糖的敲小型铜锣。卖豆腐的敲梆子。卖香油的敲牌子(铜质)。卖布的、染布的摇“拨浪鼓”。杂货货郎摇带小铜锣的“拨浪鼓”。张箩的用哌啦片儿。剃头的用“唤头”。小炉匠用系在工具挑上的小铜锣发声。算卦的用“铛子”或竹板。
陋习:娶死亲又称娶阴亲、冥亲。男女未婚死后,不许埋进茔地(忌埋)。待查访有未婚而死的为对象,经“媒人”说合成亲。届时,先举行婚礼(“喜事”)、同时又举行葬礼(白事),乍一看是娶媳妇,但是车上拉着棺材,打着引魂幡,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此风今尚有,极少见。缠足又叫“裹脚”。民国以前盛行。女孩至五岁即由母亲将脚趾强折于脚心,用布条(裹脚条)缠紧,只剩下一个大趾不缠,日久,变成小脚儿,脚形成尖状。严重摧残妇女的心身健康,是一种野蛮、愚昧的陋习,辛亥革命后,明令妇女放足。已断此俗,而今,七、八十岁的妇女,仍有缠足残疾。祈雨又称“求雨”、“行雨”。旧时,每逢干旱,不是打井、开渠、修水利灌溉,而是“请龙王”、抬“关公像”,游村串街,上供磕头。参加者头带鲜柳条帽圈儿,手执柳条儿把子,遍街甩水,形似下雨,求神赐雨,谓之“行雨”。还有一种形式是“寡妇扫湾”,找十二个寡妇,夜间聚在一起,手执笤帚,到干涸的积水坑(湾)内扫湾。口念:“天也干,地也干,十二个寡妇来扫湾,扫得小雨纷纷下,扫得大雨闯满湾”。解放后,祈雨之俗皆绝。堪舆又称“看风水”。凡盖房、建墓、迁坟、安葬、调整水道等,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在农村,此俗尚存。收魂小儿受惊吓,昏迷不醒,认为是孩子丢了魂,请巫婆、神汉给孩子收魂;夜间烧纸钱“送邪送鬼”。今已少见,未绝。占卜又称“算卦”、“算命”。还有“相面”、“讨签”,皆是旧社会传下来的陋习,其行为骗财害人非浅。新中国成立后,此习曾绝,如今又死灰复燃,明里暗里偷偷进行。认干亲男孩长至两周岁以上,父母为了孩子能长命百岁,让孩子拜认多子多女的妇女为干娘。此俗尚存。走后门即旧时托人情。为办事顺利,私下托求有关者支持、帮助,本无陋意。但有的人行为不正,欲达目的,托人说情,辄摆酒筵,渐渐形成不走后门不办事之陋习。更有甚者,违法违纪,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诸如入学、升学、招工、提干、转业、分房、甚至人党也要走后门。党和政府屡刹不正之风,收效很大,但未能绝。
区划沿革:1958年属王寺公社,1961年建鲍官屯公社,1983年改镇。1997年,面积91平方千米,人口3.1万人,辖鲍官屯、孙清屯、小迟庄、西康、东康、张旗屯、永兴庄、小集、倪官屯、张古风、大迟庄、董丁庄、小张官13个行政村。
信仰习俗:(一)祭祀,祭祀,《南皮县志》(民国版)载:“文庙祭典用仲春仲秋上丁日。祭日五更,各官人员入庙齐集,乐舞齐作,行三跪九叩礼,乐止皆退”。此礼民国时期已废止。解放前,县内士人尊孔读经,推崇儒家纲常名教。民间多信天地、鬼神。新中国成立后,孔孟之道逐步被新思想代替。民间,春节多在正中堂悬谱祭祖,供以馔肴。少数民族中,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二)禁忌,春节,忌摔盆打碗,忌“少”、“无”、“短”、“缺”不吉利之词。新郎首次到岳父家做客,忌吃饺子。有吃饺子“撅嘴”之意。泥房屋顶时、忌吃面条。面条名汤,意为漏“汤”。腊月三十包饺子,忌剩馅。故此日包饺子多和面。忌下午看病人。因下午属阴,上午属阳。忌初一、十五看病人,今仍有此论。外出和回家,有:待要走三、六、九;待回家二、五、八之论。吊丧时,来去途中忌串亲朋家。土葬打坑,不能隔夜。打场收粮时,簸箕要对着家门口的方向,意为粮食往家收。房前屋后载树,有房前不载柳,屋后不栽槐之论。因。柳”不延年,“槐”字有“鬼”。盖房时,不用槐木做檩条。槐字为“木、鬼”,有鬼不进宅之论。乡人多忌待客。用“醋”时,忌问客人说“吃醋”二字。当地人“吃醋”是指夫妇之间怀疑有外心。故把醋改为“忌讳”。收破烂,忌说收“破鞋”二字。因“破鞋”系指不正经的女人,故“破鞋”称叫“旧鞋”与别人说父母名字时,忌连姓带名一气说出。说时,要单个字说,某字某字,以表尊敬。姑娘出嫁时,用本人的“行嫁月”,不能用“媒人月”、“娘家月”、“公婆月”。定好结婚吉日不准更改,有“挪一挪死婆婆,动一动死公公”之论。至今农村仍忌。女子出嫁,有两处嫁女途中相遇时要鸣炮,两处嫁女以手帕相换。新出嫁的女子不过百日,如在家庭院中相遇要用“面箩”二人相隔,谓之“免灾”。出嫁路上遇桥涵、墓地时要鸣炮。孕妇,不准送葬,忌坐新婚夫妇的炕和床铺,今仍有论。旧时,鄙视妇女,打井,建房不准妇女参加。而今广大妇女参加各行各业工作,轻视妇女已成过去。妇女生了孩子,在12日内禁止他人进入产房。不准上产房顶,意怕踩出“风”来。借用熬药锅,不准送还,如送还,意为“送病”。老人年到七十三、八十四,禁忌这两个数字。(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之说。),喜筵禁用梨,因梨与“离”谐音。停尸房忌狗、猫入尸房,在灵床下穿过。给人写信禁忌用红色笔,用红色笔写信,意为断绝来往。待客,用菜要双、不要单。出嫁妇女,忌在娘家生育。
鲍官屯镇蛋糕店_河北沧州南皮县鲍官屯镇蛋糕店蛋糕速递,蛋糕...
鲍官屯镇物华天宝,石油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品种多。境内“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专长”。1997年被命名为“养牛专业镇”,1986年获淮“津南养鸡第一乡”,...
寨子镇 鲍官屯镇 王寺镇 乌马营镇 大浪淀乡 刘八里乡 潞灌乡 ...
寨子镇 鲍官屯镇 王寺镇 乌马营镇 大浪淀乡 刘八里乡 潞灌乡 吴桥县-湖北省洪湖市府场瓷像石刻工艺社印保林研制生产了一种移动式多功能石材石碑无尘喷砂农用雕刻机...
南皮镇 冯家口镇 寨子镇 鲍官屯镇 王寺镇 乌马营镇 大浪淀乡 ...
洪湖市府场瓷像石刻工艺社印保林研制生产了一种移动式多功能石材石碑无尘喷砂农用雕刻机,该雕刻机是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设备,专职用于在石材及各种硬质材料(如花岗岩...
2002南皮县光明玛钢铸造厂724994__鲍官屯镇孙清屯村
南皮县光明玛钢铸造厂是张金明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专业的服务,地址:鲍官屯镇孙清屯村,联系电话:0317-8671915...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孙清屯村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孙清屯村网,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孙清屯村人,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孙清屯村信息...
河北南皮县鲍官屯镇砖厂
本页资料是河北南皮县鲍官屯镇砖厂的初步介绍,还有河北南皮县鲍官屯镇砖厂的详细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张古风,南皮县鲍官屯镇砖厂的联系电话:0317-...
南皮县鲍官屯镇小集小学-育儿网
南皮县鲍官屯镇小集小学,南皮县鲍官屯镇小集小学<br>联系电话:8665357<br...南皮县鲍官屯镇小集小学 联系电话:8665357 通信地址:河北省南皮县鲍官屯小集 ...
村友录>>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我的幸福村落
村落>>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鲍官屯镇 县 市...
南皮县鲍官屯镇---走遍中国
概况 鲍官屯镇(Baoguantun Zhen)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4千米。泊(头)海(兴)公路过境。镇政府驻鲍官屯村。面积97.9平方千米,人口3.15万人(2002年)。辖13个行政村。...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