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辛称、西辛称:(曾用名:新城),东、西辛称因永定河决堤而形成的村子。他们最早合二为一名为“新城”,成村于明代以前。明嘉靖年间永定河泛滥,发洪水将新城拦腰冲断,形成一条新河(即永定河西河道)。残存的新城两端后来各自形成新的村落,于是就有了东辛秤、西辛秤两村,老百姓把“新城”说成了“辛称”,慢慢叫顺了嘴。 贵石:贵石是70年代从潭柘寺后山搬下来的,以前村子山上有个石头很想乌龟,所以叫龟石,又因为以前山上出叶腊石,很贵的石头,又叫贵石。 曹各庄:(曾用名:曹哥庄、曹家庄),曹各庄地区呈矩形,面积0.04平方公里。有东西向主街2条。该村地处永定河西岸平原,地势平坦,海拔89.5米。明朝时期已成村落,曾名曹哥庄、曹家庄、后改称曹各庄,沿用至今。从1994年起,该村连续4年被北京市政府评为“首都文明村”,1997年被门头沟区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曹各庄天主堂位于门头沟区曹各庄村,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家住曹各庄,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供职的陆神父联络桥户营的东崔家、西崔家、安家及曹各庄的陆家四家共同出资修建,名为若瑟堂。在义和团运动中,教堂曾被烧毁,宣统末年,由西什库教堂的一位法国神父出资,在曹各庄又重建了教堂,就是现今的天主堂,当时隶属于长辛店堂区,由陆神父的侄孙子陆德茂主持日常的宗教活动,当时教友约有300余人。文革期间,天主教被迫停止活动,曹各庄堂被改作了生产队的仓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于1995年,曹各庄堂翻修完毕,名为“圣心堂”,1995年12月19日由傅铁山主教举行祝圣开堂仪式。1996年至1999年冯国新神父任本堂,1999年11月份至今,由张洪波神父任本堂。 侯庄子:永定河引水的龙口原是侯氏坟地,侯家又是村子得名的大姓,外地人就称这里是“大渠侯家”。侯庄子村位于稻地片北端,过去有条骆驼道穿村而过。两头东接永定河东河板桥(俗称善桥),西接西河板桥,成为连接大峪与石景山之间古道的重要一段。前几年因为修六环路,西河道被填埋上了,侯庄子的住户也大多南迁,现在四道桥稻地小学对面那片新式别墅区便是侯庄子新村。 基础设施: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快,实现了村村公路维修改造,重点是“三永”路(三合──永定);“三福”路(三合──福星)的新建,全程共计3公里。组织专人队伍对全镇的塘、库、堰进行整治、维修及管理,新建蓄水池4口,石河堰6处,打山茅坑42口,基本解决群众生产及生活用水,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35人,教学班13个,其中获高级教师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学生1108人;全镇乡级小学2所,教师62人,获中级以上职称17人;社会力量办学15个班,教师15人,学生500余人,全镇在校学生3189人。[2] 四道桥:四道桥以前是京西有名的粮食产地,四道桥处永定河在稻地渠的龙身位置,村名也与灌渠有关。这一带是稻地中最开阔的地方,为扩大灌溉面积,稻地渠在村边向不同方向又分出3个支渠。加上原有的主渠道,共计4个灌渠,每个渠道上面架有一座小桥,“四道桥”由此得名。 增胜庄、大有庄、白庄子:增胜庄、大有庄、白庄子曾是永定地区重要的产粮庄子,虽然已经看不到确切的遗迹,但是“大有庄”、“增胜庄”、“白庄子”这些名号自然村名里依然保留到今天。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永定镇:永定镇地处永仁县县城,旧名苴却街,是永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道108线及南永线贯境而过,镇区地处县境偏东中部的古西南夷道上,是边疆和内地交通联系的要冲,素有滇川北大门之“咽喉要塞”之称。辖云龙、麦拉、店子、乍石、太平地、麻栗树、大坝、良田、糯达9个村民委员会;龙头山、苴却、小汉坝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4个村民小组,104个自然村,总户数8335户,总人口27123人,其中农业人口4404户,171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3‰,主要少数民族有:彝、傣、回等少数民族11339人,其中彝族有1472人,占总人口的5.4%。永定镇土地广阔,地处干热河谷,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热资源充足,有国土面积237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雨883.9mm,年日照时间2824.3小时,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200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5286亩,其中水田13446亩,旱地11840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06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全年粮食总产达731.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6.84公斤。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424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29.7万元,预算支出601.1万元,专项支出72万元,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76元,比上年增178元,增长9.9%。全镇有优质烟5400亩,实现产值555万元;优质高效桑园1302.2亩,实现产值18.4万元;生猪出栏21201头,牛出栏1703头,黑山羊出栏6348只;2004年指导农户发展蔬菜制繁种、早玉米、冬早蔬菜、花卉繁种等经济作物11087亩,实现产值78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103元。境内建有移动通信基站3座,12个村(社区)委员会均开通程控电话,农村电话普及率达8.73%;公路实现了村村通,通车里程为108国道37里,南永公路3公里,乡村公路95公里,成昆铁路7.84公里;境内有大小库塘79座,正常年景可畜水3000多万立方米,其中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5座,坝塘59座,有电力排灌站68台,水利化程度为50%.全镇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有镇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9人,病床26张,12个村(社区)委员会均设有卫生室和卫生人员;有文化服务中心一所,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5%;有初级中学1所,学生681人,小学17所,学生11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4年全镇有个体私营户1447户,从业人员5108人,实现营业收入33048万元,实现总产值26023万元,工业总产值11905万元;共缴纳税金482万元,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806万元,完成下达任务的161%。巩固省级文明村2个,州级文明村4个,县级文明单位3个,县级文明城镇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