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菜:县境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汤菜,家家户户都有酸菜、酸汤和酸辣子。苗族的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将收割下来的青菜、白菜、韭菜、萝卜等洗净晒干,切细,调糯米粉、糯米饭或米汤、辣面、盐水等与菜拌匀腌于坛内即成。生食可作劳作午餐的下饭菜,冰雪封冻时节可开汤就食。平时煮新鲜蔬菜或瓜豆,掺与酸菜或酸汤,食后既可健胃生津,又可清火祛热。暑天将酸菜开成清汤或将生酸菜泡以凉井水,是十分可口的解渴饮料。 腌鱼:是苗家待客的传统佳肴。它色鲜味浓,吃起来爽口畅心。苗族人民习惯在稻田里放养鲤鱼,将捕捞得的鲜鱼洗净,剖开取其内脏,然后撒上适量的盐和辣椒粉,再和上花椒面等佐料浸渍,置于烟火上烘至半干,再把备好的甜酒抹上,或糯米粉放在鱼上面,一层鱼一层甜酒糟,装进坛内盖好,封严。等到半月以后,就可取出来用油煎吃,也可生吃。隔年腌鱼,鱼刺已软柔,鱼内甜辣、咸各味兼有,食之别有风味。 乡镇气息:施洞从外表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苗寨,论民居建筑艺术,不及雷山县的上朗德;论村寨的规模,也不及雷山西江苗寨。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她却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施洞镇政府所在地为塘龙,依次顺河而下还有偏寨,杨家寨等苗寨。这条河属舞阳河下游,弯弯曲曲从寨前流过,河水清亮,河面上时有三两渔船和运输船划过,鸬鹚渔船静立河中。河岸边,时有洗菜、洗衣、挑水的苗家女往来上下,水中的鸭群、鹅群在自由自在地嬉戏觅食,一幅上好的田园水墨画。顺河上坎,进得寨子,那鹅卵石和块石铺就的寨中小道,宁静、安谧。村口屋宇前放着一架耕田用的犁和一架耙,屋前的板壁用桐油漆得金黄金黄。施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苗族的母亲是清江水,她养育了苗家人”。施洞后倚高山,面临清江水,有水必有船,有船的施洞有一个传统的节目——龙船节。施洞的龙船节是来自一个古代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每年五月二十五这一天,“群龙”云集施洞,沿河两岸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当铁炮响起,江面上锣鼓喧天,银浪飞溅,舟似箭发,千万观众欢声雷动,十分壮观。今天,龙船节仍是施洞苗族男性,特别是青年男性表现自己勇武和智慧必不可缺的仪式。施洞民风淳朴,仍保持着远古的遗风,施洞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这里的银饰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堪称一绝。从古至今,施洞人的故事演绎了一代又一代。 酸汤鱼:苗家的酸汤鱼,是在苗族地区各民族人士颇为喜爱的一种美味佳肴,它虽没有经过厨师精细地烹调,也没有费一滴油或更多的配料,但却以鲜、嫩、香、美为特色而名享天下。苗家的酸汤,有糟辣酸,著茹酸和米汤酸多种,煮鱼前,将适量的酸汤放入锅中或铁顶罐中煮开后,便把一条条活鲜鲜的鲤鱼,取出苦胆肠杂后,随即放入滚开的酸汤里,鱼还在活蹦跳,待快熟对,放入适量的盐、姜、蒜和一小点鱼香菜。吃时须蘸着放有盐、辣椒、花椒、木姜花、香蓼、葱蒜等拌好的辣椒水或把这些佐料同鱼搅拌。 龙舟的形制与装饰:龙船船体一律用杉树。中为主船,苗语称“合迷”,意为“母船”。两侧各一小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均由三根粗大、完整的树挖成槽形的独木舟并排捆扎而成。母船粗大,挖成六个舱。每船长约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长至21、24米间。宽约0.7米。其前部接龙头处,绕翘离水面0.9米高。中间的四舱是供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赠家畜、家禽的,和当日挠手中餐食品。两侧两只子船较小,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为挠手站立用挠的地方。龙头木选用水柳树(苗家称“动加机”),质轻且韧,宜于雕刻。选材长3至4米,直径约0.3米,具体大小视龙舟船身而定,龙头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龙颈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小木板封洞口(据说若不掏空,龙船将与水中的龙相斗。实则掏空后可减轻船头的重量,有利竞渡)。颈背刻龙鳞,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并嵌以小玻璃片。犹如真龙在闪光。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须发飘,可谓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头两边还要安上一对弯弯的大牛角。左右两只角上向前方的一面还要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酿酒:苗族很早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因而形成了饮酒嗜好之一,大部分农户都能自制酒,自酿甜酒、泡酒和烧酒,但以烧酒最普遍,在苗族社会中,酒的用量是很大的,如建新房、过年过节、婚、丧、祭神、敬神、敬祖宗等,都要用酒,特别是做重活,放工时餐餐离不开酒。一般成年人饮酒居多,妇女平时虽不饮或少饮,但遇有宾客来到,或者喜庆之日,家中主妇也以酒相敬,客不饮或饮不力,主人怫然不快,客人不醉不罢休的心愿。因此,即使自家不能喝,也都自酿一缸储存待客。酿制的酒中,质量最高要数“重阳酒”为传统的窖酒。其制作很讲究,系用上好的糯米蒸熟作母子发酵成甜酒,另酿制度数最高的头道酒掺入甜酒中去泡,便成酒性纯正,酒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青甜爽口。若窖在地里,时间越长,酒性更为纯正,苗族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待亲朋的佳品和桥梁,每逢客至,常用自酿村醪,以飨宾朋。他们感到无酒不成礼仪,菜肴即使丰盛,无酒主人则感到怠慢了客,不成敬意。俗语说:“酒吃人情肉吃味”,重酒不重菜,只要有酒即使只有酸汤菜或一碟辣椒水都行。客人喝口寡酒下肚也是满意而归。酒席间,主人殷勤劝酒,当客人接过酒碗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时,主人便喜笑颜开,热情地跟你攀谈,若客人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豁然不快,总之,来客必有酒待为贵,因而苗族人民创造发明了牛角酒、栏路酒、双脚走路酒、团圆酒、祝颂酒、交怀酒、送别酒等等独特的饮酒礼节。长辈、客人先饮是通常的礼节,交怀对饮,换盏添兴是一般规矩,劝酒时,常引吭高歌助兴,抒发彼此间的感情,或叙述族源、史实、歌唱丰收等等,有呼有应,有领有合,唱一首,对一曲,谁唱输谁就喝上一碗,彻夜不眠,通霄达旦。 糯米饭: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在新媳妇初见翁姑,女婿拜见岳丈时,糯米制作的上述礼品是必备的礼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县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时普遍采用木甑蒸和鼎罐煮闷熟。多是按米放水,不滤米汤,群众称为“按汤饭”,苗语称“告翁贺”,食之既不淡味,又有营养。糯米是先用冷水泡发胀后,过滤放于木甑上蒸熟,再盛放于木盆内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一次吃一天,常年如此。认为现舂现煮,吃了养人,放久了的米是陈米,吃了不养人。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两种,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户必备。水碾(有称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几百年历史,据传是外族传入的。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数架水碾,也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使用,干旱主要还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笼烘干或日晒干的稻谷放入石臼内,用脚踏碓杆后端,使舂杆起落,利用落下的力来舂米,舂好即筛去糠而得净米。 |
台江县施洞镇猫坡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台江县施洞镇猫坡小学,学校地址:贵州省台江县施洞猫坡...多多育儿网育儿家庭生活社区 首页>小学>台江县施洞镇猫坡小学 台江县施洞镇猫坡小学 更多图片|... |
台江施洞镇杨家沟水库除险 惠泽500亩良田--金黔新闻 2011年01月15日...台江施洞镇杨家沟水库除险 惠泽500亩良田...台江县施洞镇杨家沟水库除险加固施工工地。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水库,由于出现渗透,省财政下拨80万元资金... |
台江县 台拱镇 施洞镇 南宫乡 排羊乡 台盘乡 革一乡 老屯乡 ... 洪湖市府场瓷像石刻工艺社印保林研制生产了一种移动式多功能石材石碑无尘喷砂农用雕刻机,该雕刻机是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设备,专职用于在石材及各种硬质材料(如花岗岩... |
施洞镇蛋糕店_贵州凯里(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蛋糕店蛋糕速递... 1992年以施洞镇及四新、良田、平兆3乡合并置施洞镇。境内多林木,主要为松、杉。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施洞,在台江北21公里,清水江南岸,喊天坡下。... |
傻目录-施洞镇管帽网络档案 施洞镇管帽,...商家列表 行业选择:在施洞镇 管帽 目录下没有查找到相关的商家档案-相关的商家档案没有被收录?请现在添加您知道的商家档案。谢谢!... |
贵州施洞镇快乐“百子图”--华侨华人--人民网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龙舟赛,龙舟下江组合的日子,是苗家孩儿快乐的日子,孩子们光着身子在清水江尽情嬉戏,形成了新编快乐“百子图”。(中新社/熊德成 摄)... |
台江施洞镇_台江施洞镇附近酒店_订酒店、返现金-住哪网 台江县的施洞镇是黔东南地区赫赫有名的龙舟故乡,同时也是有名的银器之乡。在施洞的街头看到过个头三回娘家的新娘子(即新娘子嫁到夫家后的第三天回娘家),... |
施洞镇介绍_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行政区划 1992年以施洞镇及四新、良田、平兆3乡合并置施洞镇。境内多林木,主要为松、杉。有中小学25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施洞,在台江北21公里,清水江南岸,喊天坡下。... |
【台江施洞镇旅游_经验分享】 大旗数码经验库提供台江施洞镇旅游帖子聚合,同时包括台江施洞镇旅游参数、经验、视频、图片、样片、评价、评测聚合等信息,为您购买及使用台江施洞镇旅游提供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