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地图 > 红河地图 > 元阳地图 > 上新城地图
=== 元阳上新城地图 ===
=== 上新城资讯概况 ===
哈尼族:从哈尼族民间的古歌和迁徒史诗看,哈尼族远远古时居住在“诺玛阿们”的“哈尼为拖普玛”(指今天四川大渡河畔)后困受外族欺压逐步往南迁移,先后经过昆明、曲靖、建水,于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进入纳更境内,散居各村寨。1985年有瓦灰城、同春山、哈卡、沙仁上寨、格河寨、新亚拥、老亚拥、下新城、下中寨、五六良寨、箭竹林12个自然村1715户7803人,占总人口的37.5%。文字:哈尼族没有文字,1958年政府为哈尼族创造了哈尼文,但未普及。族规:在长辈前不跷二郎腿坐。家中有何新食物,给长者先吃,路上遇行人即使互不相识也看年纪称呼,问其从何来,到何去。家庭一般由父亲当家,一切大事均由家长同意才去做。父亲失去劳力时,由长子或老么奉养。弟兄分家由父母作主,父母死后才分家,由长子作主平分,财产,小辈听长辈。媳妇与公公、哥哥坐卧、饮食均有一定的规矩。在各个家庭中口头保存着家族史,按父子连名的家谱,多数家族有连片的坟地,同一家族禁止通婚。居住:哈尼族一般住在山腰坡向阳之地,户口密集。房屋土木结构,房式为长方形四斜面(即现在称哈尼蘑菇房),正房多数是草顶,耳房、厅房、走檐多数是石灰平房,也有少量的水泥房。正房内分为三隔或四隔。上顶是土楼,中间两层半楼。阴天收回的稻谷堆放于半楼上即可熏干,底层搭有木板“掌巴”右侧有火塘,搭有两张床,多为老人卧宿。耳厅房楼上,多为小辈和亲朋休息住宿,室内较黑面暖和。生产生活:哈尼族善于养牛、马、猪、鸡、鸭、鹅、鱼。以种植稻谷、,包谷为主,次种豆类、薯类、杂粮、蔬菜、花生等。水田三犁两耙做到田平泥化才栽秧苗,特别注意秧田管理,秋收结束就把秧田犁好,压进绿肥关满水。旱地薅除两道。田地里历来有施放农家肥的习惯。饮食:以大米、包谷为主,杂粮为辅,多煮生蒸饭、喜硬食,好酸辣、凉拌菜,多煮少炒,爱豆鼓打醮水。会淹制各种咸菜,男子喜爱烟酒。服饰:历来喜欢穿自织土布用兰靛漂染的黑色衣裤。男性穿白内衣,外套黑色衣服,领高并绣有各式花纹,面前订6个纽扣,下着黑裤,头戴瓜皮帽,老人多数包长布头帕,随身喜带匕首和猎枪。女性上穿两件外套领褂,下着黑裤,前佩围腰,小腿裹着缀有花纹的裹腿头围一串,响铃,用各色丝线花拴于帽后,耳戴银环,佩戴围腰链和银梳链。左右腰部垂有银团匾,手戴银镯,走起路来银饰撞击声叮当作响。婚姻:1950年以后,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通过对歌、渐至恋爱。双方情投意合,即可结婚。婚后,男子地社会的默许下,到处可以再玩小姑娘,女子则受到限制;婚后不睦,双方自愿的可离婚,手续简单,男方将一木刻花开各持一半了事,但女方提出离婚的,则需如数或加倍退赔礼采,才得离婚。因而,实际的离婚权多操于男子,男方逝世,寡妇再嫁与否,取决于自己。宗教信仰:信仰万物有灵神祗,崇拜祖先。最敬重天、地、龙、寨、家五神。均进行祭祀,以求降福保佑。除家神外,祭祀活动(念经、开路)均由悉知本民族历史的贝玛主持。丧葬:成年人死了,多数杀牛奠祭,行木棺土葬。村人停下生产到丧家帮忙,净奠悼念一天。女婿和舅家一般用牛上祭。以显隆重。来祭亲友,除舅家给戴黑孝外,余一律戴白孝。奠祭全由贝玛主持做斋开吊出殡时顺序是:哨呐、撤斋玛(送丧娘),枪、鞭炮、狮子、锣鼓、棺材在后,人数多则上千人。节日:夏历正月过春节、二月祭龙、三月祭坡、五月产端阳节、六月苦扎扎节、八月吃新米饭、十一月过冬。二月的祭龙分大龙、二龙、三龙。瓦灰城村子是正月祭龙,其余哈尼族村二月才祭龙。这些节日,一般杀猪、鸡、舂糯米粑粑、做团、染黄糯米饭祭各种神,男女老少身着新衣,走亲访友,青年人谈情说爱,给节日增添了欢乐。
基础设施:新城的草果,交通方面:2008年全乡公路里程达102公里,其中弹水泥路40公里石路28公里,乡村土路34公里。主要提高现有公路的通达能力,提高路面硬化水平。在修缮和管理好已通公路及蔗区公路的同时,已完成上南(上新城至风口山)公路42公里水泥路,积极向上级争取杨姓、老河寨至尼苏寨公路的立项、开工,形成全乡“三横两纵”的交通网络。农田水利建设:全乡有大小水渠298条,大水渠18条,灌溉面积17571亩;其中三面光水渠四条,总长39.6千米;五个村小组200户通自来水水表到户,风口山建有28公里人饮管道和二个1000立方米的畜水池。面对去年不同程度的旱情,乡政府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抗旱,共修复沟渠16条,确保了全乡298条大小水渠的畅通。为解决风口山移民用水问题,积极筹集投入资金8.9万元扩建了风口山人畜饮水水源头工程。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0.4万元,共投入劳动工日15.1万个,完成土石方10.8立方米,完成人畜饮水工程5件,解决了2594人、602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今后再争取做1—2条三面光水渠,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积极争取资金,使风口山移民生活用水实现到户水表化;积极争取告封碑水库立项,实现乡内“南水北调”工程。电力方面:2008年通电村委会10个,通电村小组66个,其中农网改造35个村小组。继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2008年底全面完成村村通电工程,能源建设:已建沼气池1412口,可利用的有1232口,利用率达87%,其中100口为三配套建设标准。做好农村沼气池、太阳能等能源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现有沼气池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沼气池建设和节能灶改造工作,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化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对工业区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治理,有效排除工业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水源、矿产等资源。扶贫安居房建设:种植草果、花菽110亩、栽培膏桐24253亩、发展生猪1000头、建好沼气池60口,修建了全长1500米的杨姓卫生路和全长1800米的小寨卫生路,完成了小寨6.5公里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68人373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总投资89.7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2.1万元),共建安居工程户160户,现在已全面完成。
彝族:彝族自称彝家、尼苏。据多数家谱和老人口传,大部分来自遥远的北方,一部分来自南京应天府,入滇后先居住昆明,后分两部分;一部分迁往大理,一部分迁往石屏、建水、个旧。清乾隆年间(公元1789年)从石屏、建水、个旧先后进入纳更休养生息。2006年有杨姓、老河寨、风口、椎栗树、关尼、关洞、冬瓜林、小土龙、牛滚塘、大石头、卜拉寨、尼苏寨、新寨子、土锅寨、老寨子、小寨、鱼塘凹子、纳更冲老寨、纳更冲新寨、沙仁下寨、三台坡、木厂22个自然村1098户4735人,占总人口的22.8%。彝族人民性情豪爽,喜欢交朋友,待客热情,与其他民族互通有物,团结友爱,并能善歌善舞。逢年过节,男女身着新装,背上三弦、直萧,在山间平地唱歌。歌声高吭婉转、清脆嘹亮,使人不免会跟随歌手手舞足蹈,留恋忘返。文字:彝族有文字,但没有普遍使用,只有本民族的“贝玛”才会读写,与其他民族交往时仍用汉文。居住:彝族村落多数居于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山坡梁子上,房前屋后有竹木林,林中多数生长麻栗、红椿、楠木、松杉等树和各种菌类及名贵草药。住宅多数是土木结构,两斜面草顶或土顶楼房,房顶为晒放各种农作物的晒场。室内多数用竹片隔间,分为三格,中堂搭有供桌,安有火塘,左右间为卧室,灶多数打在走廊上。生产生活:水田三犁两耙。冬前翻犁板田,整好秧田,搭好埂子,注重选种。善于用各种绿叶压田作肥料。近田施放农家肥,远田少施或不施。旱地分固定、轮歇、火烧地三种。服饰:色彩多样、鲜艳夺目。成年男子上着青兰大布料襟圆领或对襟三色普通衣,下穿宽裆大裤,头包包头,戴帽。生产时多打赤脚,随身带砍刀、背布袋。小伙子的穿着与汉族相似,随身携带匕首和竹萧。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婚姻两种:一是包办婚姻要测算八字,男方要请人走亲说媒,若女家同意,要送聘礼,选择结婚吉日。二是自由婚姻,先是串寨对歌,互表钟情,渐至恋爱,情投意合时,男子将姑娘领回家中,然后托人告知女方父母。若姑娘父母同意了,即可议定礼银,选择吉日结婚。不同意者,办好等待女方父母气散后,再过礼金,奉献酒肉,补办嫁女喜酒。宗教信仰:崇拜祖宗,信仰巫师、贝玛。盛行占卜,看鸡冠是否吉祥,家有不幸之事。都要请巫师、贝玛看蛋卜挂或跳神送鬼。丧葬:人死行木棺土葬。葬前,选择坟地和下葬吉日。灵堂设房正中。前点明灯,下点过桥灯。请贝玛念经做斋,举行奠祭仪式。舅父和姑娘家要杀猪、羊、鸡、用酒、米来献祭。吹哨呐、敲锣打鼓、跳狮子,丧家同样用杀猪相待,亲戚朋友都帮忙送钱、米、鸡、酒,丧家指定有人收礼记帐。节日:与汉族相似。过春节、清明节上坟,还有端阳节、七月半、中秋节、过冬等。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格外隆重,每逢节日之际,男女青年环绕火把边唱边舞,尽情欢乐。
行政规划:上新城地处云遮雾绕的红河南岸哀牢山深处,上新城乡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对高差2224米,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行政规划兴隆街苗族村委会位于乡西南部,辖兴隆街、上火地、下火地、告封碑共4个自然村,300户1431人。瓦灰城村委会位于乡西北部,辖瓦灰城、杨姓、老河寨共3个自然村,581户2671人。风口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风口、大麻迷、小麻迷、关泥、关洞、椎栗树、东瓜林共7个自然村,363户1497人。小土龙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小土龙、大石头、新寨子、尼苏寨、卜拉寨共5个自然村,302户1374人。同春山瑶族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同春山、哈卡、仁寿村、中寨共4个自然村,705户3481人。复兴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土锅寨、鱼塘凹子、沙仁上寨、沙仁下寨、小寨、老寨子、三台坡、李子冲、蛮堤、芒杏河共10个自然村,443户1931人。新城村委会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辖上新城、下新城、新亚拥、老亚拥、纳更冲新寨、纳更冲老寨、格河寨、下中寨、五六良寨共9个自然村,715户3289人。箭竹林村委会位于乡东南部,辖箭竹林、小中寨、梭山、平安寨4个自然村,424户1918人。风口山村委会位于乡北部,辖前进村、石膏村、铁岭村、印楝村、采花村、丰收村、和谐村、江边村、建设村9个自然村,875户1815人。全乡耕地面积61281亩,其中水田7470亩,旱地13851亩;承包面积17571亩;土地详查面积208500亩。2008年全乡总人口21552人,其中农业人口21375人,占总人口的99.18%,世居哈尼、彝、苗、汉、傣、瑶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054人,占总人口的83.41%;其中哈尼族7803人,占总人口的37.53%;彝族4735人,占总人口的22.8%;苗族258人,占总人口的12.4%;傣族1124人,占总人口的5.4%;瑶族1025人,占总人口的4.9%。上新城乡山高谷深,地形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呈“A”形。最低海拔300米(芒杏河村),最高海拔2524米(白虎山),相对高度差2224米,年均气温16.4℃,年均降雨量1617毫米。
人口卫生:乡有乡卫生院一所,医生7人;在村级卫生室10个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村一室”的目标。加大艾滋病的宣传力度,组织预防艾滋病学习、发放宣传画等,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防艾”的意识,同时按照省、州、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打破了卫生院“铁饭碗”和“大锅饭”的机制,激活了卫生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的问题,从2006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2009年,农民参加参合金额由原来的每人10元增加至每人20元,病人从国家拿到的补偿金额以得到了提高,病人真真体会到了国家的好政策,从根本解决了农民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计生工作力度,坚持发展与控制人口两手抓,全面贯彻“三为主”方针,取得了可喜成绩。全乡计生员业务培训12期100人次农村户口领取《独生子女证》达39户,其中独生子女14岁前办证的有31户,发放养老金74户74800元。为了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状况,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全乡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抓紧抓实。全乡共投入资金6.76万元,召开各种会议32次,2450余人参加,刷写永久性标语19条,临时性标语551条,新增垃圾桶20只,清理街道63条31500平方米,清理下水道及排水沟166条,共清理垃圾205吨,新建排水沟6条,修补路面724平方米,铺设沙石路面2645平方米,补植绿化树3600株,使全乡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很大改观。
民族文化:2006年全乡总人口20791人,其中农业人口20588人,占总人,口的99.02%,世居哈尼、彝、苗、汉、傣、瑶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268人,占总人口的83.1%;其中哈尼族7803人,占总人口的37.53%;彝族4735人,占总人口的22.8%;苗族2581人,占总人口的12.4%;傣族1124人,占总人口的5.4%;瑶族1025人,占总人口的4.9%。
傣族:上新城乡的傣族,同南沙镇的一样,来源于西双版纳。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共有945人,分布在大麻迷、小麻迷、芒堤、芒杏河4个自然村,2006年有261户112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4%。海拔为330米至355米,气候炎热,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素有“江外河底、干柴白米”之称。建国后,傣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昔日的瘴疾之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4个村的傣族,是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步鲁全攻占车里,在西双版纳地区逐步建立了封建领主经济之后,至西迁徒而来的,至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傣族人民长期与其它兄弟民族交往中社会经济也和各族人民融为一体。傣族地区的水稻一年两熟。一般是头年撤秧,第二年开春栽秧,在六月初收割,七月初开始栽晚稻秧。做秧田的一般不栽秧,耕田全用水牛。一般是二犁二耙,多数保水田不犁耙,用水牛踩田,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耕作正在改变,施用化肥、推广良种,逐步取代了落后的耕作制度。住房:全为平顶土房和石灰房。多数有楼,屋内布局多为三间、两侧耳房住人,中间为堂屋,作客饭厅,楼上作仓库或住人。因白蚁多,建房选用木料较讲究,常选用玉荷花树、红皮果树、黄木树等红春树被称为树中之王。因此,建房必须用上部分红春木,以示人丁兴旺,房屋牢固。饮食:以大米为主,一日三餐。服装:男子一般身着黑色或兰色短上衣,下着黑色裤。女子上着黑色无领姊妹装,袖短而宽,袖口镶花边。未婚女子用红色,已婚女子用绿色,下着全用棉布黑筒裙。节日:以多神崇拜和先祖崇拜的的信仰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与其它民族照样过端阳节、七月半、中秋节等外,本民族还有开门节,关门节、九月年等。关门节又叫春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一般过3至5天,每年腊月24日,要清洗衣服,修整房屋,清扫屋里屋外。腊月25日,岁月已经关门,准备迎春节,到第二年正月15日前都称为关门节,正月十六日为开门节,两个节是连在一起的。开门节又叫出门节,时间为每年正月的第一个属鼠日,有的为属龙日。叫谷魂:是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完,五谷进仓,是一种田间祭祀活动。婚姻: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父母允许,比较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走亲戚,对山歌盛行。流传着在家中聚众对山歌的习惯,不论是伙子对输了,或是姑娘们对输了父母新都会来帮忙。成婚要送礼采,有认费、开门钱、媒人钱等,也有偷婚、抢婚等形式。新娘出门时,男方歌手要唱“催促调”,女方歌手要唱“送亲调”。丧葬:个别婴儿死亡,行水葬。正常病故,行木棺土葬,用红、绿两色土布,各剪一个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贴在一块5尺长的白布上,穿上竹竿,竖于房顶,意为讣告全村:家有老者升天。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多神崇拜和先祖崇拜,同时也保留着万物有灵的残余。民间有贝玛、师娘。占卦治病,婚丧仪式,祭祀活动,在教仪上属佛教的范畴。普遍认为有天神、地神、鬼神、家神、寨神和树神,对诸神都定期进行祭祀,祈求保佑,对人们带来的疾病和灾难的鬼神,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请贝玛、师娘行巫术驱赶,这种巫术较为盛行。傣族自称为傣:意团结和睦,如同胞兄弟,视天下傣族为一家,相互团结、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互不倾扎。一般不偷盗、不诈骗、不凌弱、不行凶,不估坝他婚。性格内向,以尊老爱幼为美德,但受夫权所限,男尊女卑也较突出。据民间世代相传,过去曾经有过写在牛皮上的傣文,后因兵荒马乱缺粮饿肚,就把牛皮也煮吃了,告成傣族汉有文字。
基本简介:新城街景之一,全乡辖采山坪、兴隆街、瓦灰城、风口、小土龙、复兴、同春山、下新城、箭竹林9个村委会,57个村民小组。距县城南沙112公里。全乡耕地面积61281亩,其中水田7591亩,早地53690亩;承包面积15846亩;土地详查面积208500亩。2002年全乡总人口20100人,其中农业人口19656人,占总人口的978%,世居哈尼、彝、苗、汉、傣、瑶六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577人,占总人口的87.4%;其中哈尼族7486人,占总人口的37.2%;彝族5058人,占总人口的25.1%;苗族总人口2993人,占总人口的14.8%;傣族1347人,占总人口的6.7%;瑶族881人,占总人口的4.3%。
元阳县上新城乡瓦灰城小学-育儿网
元阳县上新城乡瓦灰城小学,元阳县上新城乡瓦灰城小学<br>联系电话:5901070<br...通信地址: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瓦灰城 邮政编码:662403 最新照片我要上传照片...
元阳县上新城乡同春山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元阳县上新城乡同春山小学,学校地址: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同春山...
上新城乡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甘蔗产业-中国红河网
上新城乡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甘蔗产业...为了确保完成全年甘蔗种植任务,上新城乡建立了甘蔗产业发展奖惩制度。凡是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种植任务的村委会,以普通甘蔗每亩...
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学
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学是一所云南省的学校。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学交友,了解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学信息,就上亿聚网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学论坛。报考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学,了解...
上新城乡商家列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喜多购诚信...
元阳县›上新城乡›区域筛选:元阳县››上新城乡››商家列表符合条件的商家0家 LOGO 简介 人气 区域 没有找到符合条件...
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心校2011元旦晚会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
2011年04月12日...元阳县上新城乡中心校2011元旦晚会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中心校2011元旦晚会...
元阳县上新城乡水管站-水利企业大全-企业大全-环球水网http://...
元阳县上新城乡水管站-环球水网-水处理的学习天地,提供水质标准、水质检测、水质分析、学术论文等资料的下载。...
上新城乡中学图片库
31 主办:中共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党委 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人民政府 承办:云南省元阳县上新城乡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红河洲元阳县上新城乡兴隆街村委会上火地村民小组_c13629692578...
2011年05月29日...红河洲元阳县上新城乡兴隆街村委会上火地村民小组...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