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卫生情况:有医疗机构19个,其中乡级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18个;卫生技术人员51人,卫生院医务人员34人,病床50张,2007年全乡参合人数21629人(包括低保605人,五保118人,残疾人119人),参合户数5648户,参合率达83.99%。乡、村卫生所的建立,为沙河群众提供了小病在村卫生所,大病进乡卫生院的方便、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 行政辖村:罗坪村梓树村香铺村碾湾村沙河村禅堂村枣林村楼房村后湾村西河村高牛村老湾村祝畈村垒峰村横河村 文化教育情况:沙河乡有乡文化站1个,已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20个共1559平方米,业余文艺团队16个,培训基层民族文艺骨干220余名,基本上在全乡形成场所、阵地相对固定、规模可观的基层文化网络。乡域内居着以拉、佤、布、傣、汉等为主的14种世居民族,其中红山小寨雄浑的佤族歌舞,东等独特的佤族鸡枞陀螺,邦协原始的布朗族祭祀活动及长街宴,汇聚了沙河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纯朴的民族风情。2006年底,全乡有中心小学1所,小学校点42所(完小13所),在校生2451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1103人;共有中、小学教职工253人,其中小学教职工194人,中学教职工59人。2006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4%,巩固率98.67%,毕业率达98.66%。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升。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圆满完成中、小学254名教职工参加竞聘上岗,其中参加小学竞聘194人,中学竞聘60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全乡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普实”工作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全乡各中小学校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全面落实“一费制”收费、“两免一补”和“三免费”政策,教育收费行为走向规范化,农村贫困家庭入学负担逐步减轻。 经济发展:沙河乡能源和物产丰富,水电、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在近年的招商引资大潮中显出了勃勃生机。引进浙江丽水商人投资6000余万元兴建了牛山河电站,装机总容量7200千瓦;河南怀远、湖北鄂州等地客商在沙河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兴建了慧斌矿业、裕翔矿业、华慧矿业、三利矿业等矿产开发公司,进行铁矿开发。同时,绿色食品、建材、中药材等方面的开发也初见成效。为改变全乡单一的以种粮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形式,沙河乡党委、政府坚定信心,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放手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之路,目前已成为“全国灵芝第一乡”、“安徽银杏第一乡”,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41元,乡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甘蔗产业上,沙河乡是农业大乡,甘蔗是沙河乡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占全县甘蔗产量的38%,产值是1743万元,占全乡总收入的31%,全乡12个村委会(社区)有2个村委会是甘蔗专业村。甘蔗收入是农民所得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乡内经济支柱产业。2006年乡党委政府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提高含糖量,建成甘蔗基地4.3万亩(其中甘蔗水浇地1.9万亩),产量13.55万吨,产值达2600万元,比02年增1046万元增长150%。 基础设施:沙河乡党委、政府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提质增效、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全乡通水、通电、通路(1997年已完成全乡村组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含手机)的村民小组124个,达100%。已建成水泥硬板路40余条,弹石路5条,各类道路100余条,全乡通车里程达750公里。2006年完成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32件,完成计划的100.3%,累计完成投入劳动积累工30余万个,劳均26.3个,改善灌溉面积1.8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7万亩。累计维修各种道路700多公里,其中:新挖蔗区路24条32公里、新建公路桥2座、涵洞1道。农村电网改造方面,投资670余万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改造高低压线路139千米,更换变压器72台,安装一户一表4354户。 特色产业:按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这个重点,结合县委、政府建设“三条经济带”和“一体两翼”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乡情认识、理清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党建有亮点,经济有发展,农民有增收”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四大支柱(蔗、茶、林、畜)产业,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双赢”,为2020年人均收入达1万元努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让农民得实惠,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围绕龙头企业做基地,围绕市场抓产业的总体思路,对“蔗、茶、林、畜”四大支柱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