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地图 > 玉溪地图 > 元江地图 > 咪哩地图
=== 元江咪哩地图 ===
=== 咪哩资讯概况 ===
教育:咪哩乡各种教育形式起步较晚,1919年,紫驼骆和下龙塘村创办了乡立国民学校,各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5人、32人;1925年,瓦纳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36人;1933年,甘岔、大芭蕉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2人、16人;1944年咪哩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42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有限及思想意识的落后,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加之社会动乱,以上5所学校开办不久即先后停办。建国后,贯彻“学校为工农开门,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51年9月,咪哩、瓦纳、紫驼骆、甘岔、下龙塘五所学校得到恢复,又新办了几所学校,这时辖区内共有小学7所,12个班,在校学生286人,教职工有12人。1956年前,咪哩乡只有小学(一至四年级),没有设高小(五六年级),读高小要到外乡镇;1956年开始设高小。1958年提倡群众办学,兴起了群众办学的高潮,首次在大兴、大旧、堕谷、小柏木村办起了民办小学,学校由原来的7所增加到11所,31个班,在校学生965人,教职工21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师4人)。1965年至1966年3月办起半日制、早晚班,巡回教学等形式的耕读小学21所,25个班,在校学生420人。耕读小学在校生占34.1%。“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畸形发展,一方面“停课闹革命”,另一方面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扩增。1966年底,紫驼骆、咪哩办起巡回农中2个班,在校学生36人,教师1人(民师)。1969年,咪哩小学办起附设初中班1个班,学生30人,教职工3人。到1976辖区内有小学29所,51个班,在校学生1852人,入学率达89.8%,教职工52人,其中公办教师30人,民办教师22人。毕业生180人,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调整、整顿,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82年,建立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制,加强对所属小学的领导管理,实行县、乡、村三级分管教育。为了使边远村寨的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1984年咪哩乡小学校发展到32所,在校学生1912人,毕业生135人,入学率达90.5%。毕业率95.6%,巩固率95.9%。有教职工63人,其中公办51人(代课27人),民办12人。同年在咪哩中心小学和甘岔完小开始设半寄宿制班4个班,在校学生185人,占乡内在校学生的1.2%。1986年,改5年制为6年制,对学校布点、规模作了调整,1997年实现了六年制普及义务教育。2002年全乡有8所完小,22个校点,91个班,在校学生1802人,教职工125人(其中公办教师104人,民师3人,代课18人;小学高级教师有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7.7%,毕业率为100%。解放前至1990年前咪哩未办过幼儿教育。1990年开始办学前班2个班,在校学生42个,到2002年学前班9个班,在校学生106人,教师9人。2002年,设半寄宿制4个点10个班,有学生4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24.9%。学校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全乡22个校点中19个校点已建成钢混结构房占87%,只有3个校点没有建钢混结构房(将要撤并范围)占13%,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现在人们一进村就可以看到高大漂亮的钢混结构房,哪里有高大漂亮的钢混结构房哪里就是学校。建国初期,辖区内没有开办初中,小学毕业后读初中要到县办中学,学习成绩较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入学,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升初中的机会。到1969年9月公社驻地咪哩中心小学开始办附设初中班后,大部分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当地附中读书。1975年,咪哩附中有2个班,在校学生94人,教职工有6人,其中公办14人,民办1人,工人1人。1976年,在“学习朝农经验”的影响下,兴起了办初中的高潮,咪哩乡境内的紫驼骆、甘岔、堕谷、孟鹏小学也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咪哩乡的附中由原来的1所发展到5所,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8人。把小学教师当做中学教师使用,既抽空了小学的骨干教师,又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质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制由原来的2年制改为3年制。中学规模也进行了调整,把其它4所并入咪哩附中,到1979年,咪哩附中在校学生达215人,有教职工14人。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1995年,咪哩中学分设建制,办学条件和教师的配备都得到较大的改善。1995年到2000年,开展青壮年扫盲工作;同期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2000年9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了省、市、县验收。咪哩中学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现已建成了花园式的中学,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合格率逐步提高。到2002年,咪哩中学共有15个班,在校学生537人,教职工有49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2人,二级教师20人,三级教师6人,未评的2人;大专学历的有37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人,中专学历的有1人)。20世纪50年代,成人教育主要是开展扫盲工作。农村开展学文化活动,开办夜校,识字班,在青壮年、干部层中基本扫除文盲。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文革”前,全乡大部分村都办夜校,开展学习文化运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员都能读书看报,有的还会写作。1990年5月,咪哩乡党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次年6个村委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也相继建立,为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青壮年科技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以当地实际相结合,以短为主,以长为辅,长短结合。到2002年止,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共有215人。培训汽车驾驶员5期共50人,通过考试50人都已取得驾驶执照。
体育:解放前,学校没有学生活动的场地—球场,没有体育教师,不上体育课,学生为读书而读书。农村没有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活动项目,人们的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加之生活贫困,寿命力严重下降。解放后,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全体人民中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把学习文化课和体育课都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乡有22所小学、1所中学,共有球场25块;各学校坚持上早操、课间操和体育课,并对学生进行体育达标考核。2002年,全乡三年级以上的在校小学生有1088人,体育达标的有1064人,占97.8%;在校初中生537人中,体育达标的有521人,占97%。有专职体育教师5人。在每年的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会;2002年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会2次,参加人员450人次。开展项目有篮球、拔河、乒乓球、橡棋、赛跑等。群众体育活动还有打陀螺、秋千等。
自然状况:咪哩乡境内均为山地,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属哀老山西东走向,南北最大距离22公里,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辖区面积190平方公里,整个地形平面,形若火炬,森林覆盖率23.4%。主要山脉有马鞍山、土堆山、观音山、大兴老林梁子、土地谷主、金矿梁子,其中大兴老林梁子最高,海拔为2321米,最低海拔是漫沙田,为966米,全乡平均海拔为1400米。主要河流有:瓦纳河,境内流长13公里;南掌河,5公里;小庙河,8公里;养马河,境内流长15公里。全境被横向河流切割为三部分,东面边缘为清水河环绕,两岸高山逼近河流,坡度陡急,水土冲刷严重,土地利用受到局限;中部多高山深谷,瓦纳河横断其间,南北两侧溪流网布,全乡二分之一的人口、耕地集中在这一带;南面属拉斯茶勒(山)、金矿梁子的分支扯卡忽梁子和背阴山,南掌河自西向东横贯其间,河床狭窄深切,耕地和村落分散在群山半坡或山梁子上。咪哩乡气候温和,冬季受西北面的老窝底、观音山、南溪老林(山)影响,最冷(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7—8℃,夏季受元江河谷热空气影响,最热(7月)平均温度达20—21℃,平均气温16—17℃;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集中在5—10月;干湿季节明显,无霜期达10个月以上。境内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蚕豆、小麦、荞子等粮食作物,亦适宜种植油菜、花生、茄子、辣子、洋葱、大蒜、洋芋、瓜类等,还适宜种植核桃、板栗、梨、桃、柿子、桔子等果木;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甘蔗等。咪哩乡境内有丰富的蛇纹石,还有少量的镍矿和铁矿。
人民生活解放前,咪哩乡广大人民群众过着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吃的是瓜菜杂粮,住的是茅草房和烂土掌房。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干活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下降,农村经济受到挫折,许多村社的农民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日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开始由原来的玉米、土豆等杂粮为主食转变为大米为主食,由吃饱到吃好;由住茅草房、土掌房转变为住瓦房、钢筋水泥房。1982年,全乡实行联承包责任制后,彻底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倾向,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家庭副业,1990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192元增加到322元。农民建房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多,出现了建国以来的兴旺景象。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乡农村已初步形成了议小康、干小康、奔小康的局面。全乡广大农民感到现在这点水平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离小康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要不断地努力。乡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文件精神,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首位,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40元,比1998年增加155元,增16.6%。2002年底,全乡99%的农户告别了叉叉房、垛垛房、茅草房,60%的农户建盖了土木结构的住宅,30%的农户建盖了砖瓦房,6%的农户住上了钢混结构的水泥楼房,人均占有住宅面积达20余平方米。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农民拥有载重汽车、小货车、手扶拖拉机的数量逐年增加,全乡有各类车辆有44辆,许多农户拥有摩托车,部分农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86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元。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全乡90%的自然村街道铺筑成了水泥路面。共有338户1567人用上自来水。享受人畜饮水设施的有3324户14375人;全乡共建有三位一体沼汽池47口,正在建的有42口,建有公厕52个。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益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2002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为全乡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农民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日子。
文化教育:文化:咪哩乡是以哈尼族为主体的贫困山区乡,经济贫穷,文化基础差,到1968年前都还没有一个正规的文化活动室,但人民群众的文艺活动从不间断,他们用传统的民间文艺,如唱老革命歌曲、唱山歌、跳棕扇舞等来活跃农村文艺生活。1968年成立了电影队;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电影队承包给放映人员经营。1970年成立广播站;1970年末,咪哩、大兴、大黑铺、甘岔、瓦纳、哈罗6个村公所驻地搞小片广布网点,1971年在全乡铺开,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喇叭,有事在广播里通知,方便快捷;1973年,根据“村村挂银幕,户户看电影,人人受教育”的号召,咪哩、哈罗、甘岔、堕谷相继建立了电影队,电影队经常在各村社巡回放映,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年,在6个村公所驻地和村子较大的紫驼骆、孟鹏等4个村子组织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农闲季节和重大节日时,经常调来乡上会演。社与社之间也相互交流演出,活跃了农村文艺生活,同时加强了相互间的往来和友谊。1982年成立文化站,从此就有了文化活动场所,站内有图书阅览室,订有《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玉溪日报》还订有《半月谈》、民族画报等刊物,1976年咪哩乡开始使用电视,1997年6月架通了闭路电视线。2000年在县广播电视局的支持下,咪哩乡有线电视光缆在12月20日与县联网开通,电视频道由原来的10套增加到30套,2000年,全乡基本普及闭路电视并实现网络一体化,在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截止2002年,全乡有9个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
水利工程建设:解放前,水利设施建设较差,全乡没有一座水库,水沟也很简陋。咪哩乡没有建过一座水库,到栽插时干田全靠老天下雨。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力修建水库、水沟,先后修建大小水库6座,有草坝水库,是1957年7月动工,1959年7月竣工,均质土坝,坝高15.5米,坝体容积14.15万立方米,库容13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435亩,土坝,属县管水利工程;南掌水库,1958年10月动工至70年代初又继续修复,并开始少量蓄水,直到1979年才基本竣工,配套工程有50千瓦水电站一座,水库流经境内三板桥、滑石板、清水河、龙洞等电站均受其益;上龙塘水库,1957年始建,1958年竣工,土坝,灌溉面积1200亩;下龙塘1955年始建,1957年竣工,土坝,灌溉面积0.04万亩;咪哩水库,1975年竣工,土坝,灌溉面积0.04万亩,还有中部的密林水库(1964年始建1975年完工)可灌溉面积达350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93年,投资35万元,群众投入义务工2.24万个,完成兴修水利工程3件,瓦纳、小柏木、堕咪大沟共长2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84亩;1994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义务工3.15万个,投资11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建设4件,支砌三面光沟渠19.55公里(其中孟鹏大沟4.8公里,咪哩大沟3.55公里,紫驼骆大沟8.5公里,小柏木大沟2.6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240亩。1995年,投资250万元,投工投劳30.1万个,举修三面光大沟总长14.51公里(其中甘岔大沟5.8公里、大兴、大旧大沟5.3公里,裸裸城大沟800米、草坝水库进流沟1.6公里,下龙塘低改排涝沟800米)。1996年,全年完成和组织实施了计划的第三期水利示范乡的新寨母的大沟,瓦纳大沟、堕谷东西沟、小柏木三道沟等5条沟的三面光支砌,全长15.8公里,共投资110万元,改善了2100亩的灌溉面积。2002年建设完成总长15.16公里,总投资110万元的草坝大沟三面光工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水利设施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灌溉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截止2002年,新修11条三面光大沟,全长45公里。使全乡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170亩;同时改变了过去栽种庄稼靠老天下雨的状况。
经济:咪哩乡是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乡镇,是云南省少数民族特困乡之一,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坝区和半山区乡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烤烟和甘蔗种植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农业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油菜、蔬菜等;养殖业以猪、牛、羊、鸡等为主,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条件的养殖户。乡内工业欠发达,乡镇企业起步较晚。咪哩乡原来乡企业有铁工厂、创办于1959年,主要加工锄头、砍刀等农业生产工具。1972年创办面条加工厂、粉丝加工厂。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承包给私人经营,后来由于经营不善,资金短缺等因素,特别是市场竞争激烈而被淘汰。1990年以后,随着全县乡镇企业的兴起,咪哩乡的矿业、建筑业、制酒业及部分小型加工企业才逐渐发展起来。2002年,境内有工商企业110家。农业以发展烤烟为重点,稳定粮食和甘蔗。第三产业借便利的交通,发展运输业和饮食服务业及旅游业。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大兴小学_小学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大兴小学,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大兴小学联系电话:6510002通信地址: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咪哩乡大兴邮政编码:...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哈罗小学-育儿网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哈罗小学,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哈罗小学<br>联系电话:6510025<br...
元江县咪哩乡哈罗酒厂
法人名称:元江县咪哩乡哈罗酒厂 地址:玉溪昆洛公路299Km处 行政区号:530428 邮编:653309 电话:0877-633 营业范围:白酒,百货,其他食品,制造,销售...
咪哩乡土地整理招标公告-中国采招网
咪哩乡土地整理招标公告-中国采招网...中国采招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招标、采购、拟在建项目信息及网上招标采购等一系列商务服务;中国采招网是中国招标采购领域的最佳...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甘岔小学|学校-多多育儿网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甘岔小学,学校地址: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咪哩乡甘岔...
中共元江县咪哩乡委员会党校学校地址|中共元江县咪哩乡委员会...
查校网为您提供最详细的中共元江县咪哩乡委员会党校地址,中共元江县咪哩乡委员会党校学校电话,邮编,地址电子地图,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最新院校动态。...
咪哩乡卫生院-育儿资讯-育儿网
咪哩乡卫生院,咪哩乡卫生院院长:李万保联系电话:0877-6510042邮编:653309地址...欢迎来到我们咪哩乡卫生院 咪哩乡卫生院...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中心小学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中心小学 您的位置:企业黄页->云南省企业黄页->玉溪企业名录->教育 机构编号:108901 单位名称: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卫生院---海阔天空企业名片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乡卫生院的办公室在咪哩乡咪哩村,主要从事项目为:医疗,卫生,保健...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