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地图 > 恩施地图 > 巴东地图 > 东瀼口地图
=== 巴东东瀼口地图 ===
=== 东瀼口资讯概况 ===
三、行政区划:1949年8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解放了巴东江北部分地区,以三团组成巴东县临时人民政府,下辖平阳、西瀼2个乡人民政府。西瀼乡人民政府驻上构坪核桃树农民家,乡长庞振东,副乡长税永泽,工作保员17人,辖17保(沿袭国民党保甲制度)。东瀼口现域属8-17保。1949年11月5日,东瀼口现域属西瀼区管辖,沿袭保甲。1951年,巴东县改设8区1镇,现域(除焦家湾村)隶属第一区—--平阳坝区。1952年4月,建立乡级政权--—乡人民政府,东瀼口现域设有东瀼口镇、构坪乡、西陵乡、金甲山乡、牛洞坪乡、羊乳山乡、阴坡乡、大坪乡、旧县乡,隶属第一区。焦家湾村属红花岭乡隶属第三区(官渡口)管辖。1956年2月,金甲山乡、牛洞坪乡、羊乳山乡(除现陈家岭村外)合并为牛洞坪乡,阴坡乡与大坪乡合并为大坪乡,现陈家岭村、构坪乡、东瀼口镇合并为构坪乡。其互助组转为农业合作社(初级社或高级社)。1958年10月,群力公社成立,现域分为5个管理区(除焦家湾村外),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1961年7月,群力公社撤销,原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隶平阳坝区。1966年12月,官渡口红花公社与平阳坝旧县公社合并为红旗公社,隶属平阳坝区。现域共分构坪公社、西陵公社、牛洞公社、大坪公社和红旗公社5个公社。1976年,东瀼口公社中心大队(现官渡口镇五里堆村)由8个生产小队并为7个生产小队,全公社由193个生产小队并为192个生产小队。1983年5月,东瀼口公社分为东瀼口乡(西陵、构坪、旧县坪、大坪、红花岭)和牛洞坪乡为溪丘湾区管辖,共辖24个生产大队,192个生产小队。1984年5月,东瀼口乡和牛洞坪乡分为红花岭、旧县坪、大坪、牛洞、西陵、东瀼口6个小乡为溪丘湾区管辖。1985年原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其村名称有所变化。
二、建置沿革:据《湖北通志》云:“夔人谓山涧之流通江者曰瀼,居人分其左右,谓之瀼东瀼西”。因地处店子河通往长江之入口,且居南宋县城(旧县)之东,东瀼口随之故名。清前,东瀼口,商代设郡时,郡址雷家坪;西周时期属夔子国地;秦至西汉隶南郡巫县地;东汉归吴地;三国章武元年为宜都郡地;三国永安3年至南朝,为建平郡地;北梁普通6年归信州信陵郡;北周天和3年(公元568年),置于乐乡;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隶属巴东县(隋末至北宋时期,镇域旧县坪村南部长江边是巴东县城所在地)。晚清时期,据《巴东县志》载:承前清制,编户八里,以前四里(在市、长丰、清平、安居)并为一里为前里,以后四里(前一、二都,后一、二都)并为一里称后里。里下编十甲。前里,大略以在市里为四、八甲,长丰里为一、三、五、十甲。青坪里为七、九甲,安居里为二、六甲。后里,大略以前一都为一、三、五、七甲,后一都为二、四、六、八甲,前、后二都分别为九、十甲。是时,东瀼口镇现辖区分别隶属前里中在市里的四、八甲,其中,镇域旧县、阴坡、威灵观、邬家湾属前里四甲;牛心寨、羊乳山、石板场、东瀼口、沙帽山、枫溪、牛家坪、场桥岭、税家坡、杨家坪、构坪属前里八甲。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初至20年(1931),巴东全县划为16区,习常按地域称为左六区、中四区、右六区。为地方团总控制。东瀼口镇现域分别隶属左六区的牛洞区、麦丰区管辖,牛洞区区址牛洞坪,辖店子河以东地区;麦丰区区址二埫垭,辖店子河以西地区。21年,划6个区,镇域隶属第二区公所(曾家岭)管辖。25年,划4个区,区公所改为区署,镇域隶属第一区署(初设营沱,后迁万户沱)的西瀼乡管辖。26年,区署不变,减并联保。30年(1941),推行新县制,裁撤第一区署,其所辖保直属县。苏维埃区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中国共产党湘鄂西党组织领导人民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所设政区因革命战争的形势而形成,巩固或沦失,区划即无定界。1930年5月至1932年8月,巴归兴县革命委员会在江北政区范围内,先后设4个区苏维埃政府,区下设乡苏维埃政府。即:牛洞区、麦峰区、火峰区、平阳区。牛洞区为第一区,辖西陵、构坪、牛洞、甘坪、羊乳5乡;麦丰区为第二区,辖大坪、月明、旧县、麦峰4乡;火峰区为第三区,辖蔡家、水獭2乡,平阳坝区为第四区,辖平阳、小龙、白湾、柏杨、舒家5乡。1932年,各级苏维埃政府遭到破坏。1949年8月,江北地区解放。设江北区人民政府,辖平阳乡、西陵乡。东瀼口镇现域隶属西瀼乡,沿袭保、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巴东县共设5个区,东瀼口镇现域隶属江北西瀼区,沿袭保甲。1950年3月至1951年1月,全县调整为5区1镇,东瀼口镇现域属西瀼区,废止保、甲,下设村,村下设组。1951年2月,全县改为8区1镇,6月设第9区,1952年5月,增设第10区,东瀼镇现域均属一区(平阳坝),区下辖相当于乡级政权的村。1952年4月,建立乡级政权—乡人民政府。1953年4月10日,各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东瀼口镇现域时为羊乳山乡、阴坡乡、牛洞坪乡、金家山乡、西陵乡、旧县坪乡、构坪乡、大坪乡和东瀼口镇(乡级镇)均隶属第一区管辖。1956年2月,全县225个乡减并为129个;8月区改以区公所驻地为区名,一区更名为平阳坝区,共辖14乡。东瀼口现域时为牛洞坪乡、西陵乡、构坪乡(东瀼口镇合并)、旧县坪乡、大坪乡(阴坡乡合并),焦家湾村时为红花岭乡隶属第三区(官渡口区)辖。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下辖管理区,废区乡,实行政社合一体制。东瀼口镇现域(除焦家湾外)时为5个乡改为5个管理区,均受群力人民公社(平阳坝区更名为群力人民公社)管辖。下辖的村组改为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1961年7月,调整管理体制,群力公社撤销,原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归属平阳坝区。1966年12月,官渡口区红花公社(焦家湾、五里堆、红花岭3个村)与平阳坝区旧县公社合并为红旗公社,隶属平阳坝区。1973年8月,红旗公社更名为旧县公社。1975年2月,撤区并社。并构坪、西陵、牛洞、大坪、旧县5个公社为东瀼口公社。1983年5月,改革体制,政社分设,东瀼口公社分为东瀼口乡和牛洞坪乡为溪丘湾区管辖。1984年5月至1988年8月,东瀼口乡和牛洞坪乡分为红花岭、旧县坪、大坪、牛洞坪、西陵、东瀼口6个小乡为溪丘湾区管辖。1988年8月28日至1993年6月30日,溪丘湾区撤销,原6个小乡合并为东瀼口乡。1993年7月1日,红花岭、五里堆2村划属官渡口镇,其余22个村179个村民小组建置为东瀼口镇(1999年11月1日镇政府驻地从东瀼口移民搬迁至雷家坪)。
四、地质地貌与气候:(一)地质,镇域地层比较完整,总厚度2050-2800米,与下伏二迭系呈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和泥质碳酸盐岩。东瀼河以东地层含煤丰富,沿江地区为冲积层。其地质构造为东西向构造带,由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层组成东西向线性褶皱,次为压性、压扭性断裂,受新华夏系联合弧的复合作用,为北亚带。(二)地貌,镇域地势东北稍高,西南略低,山脉参差起伏,不成明显走向,属巫山余脉延踞。东部地形陡峻,有龙会观山峰突起,海拔1700.7米,为全镇制高点,西部地势较为平缓,境内最低点红庙岭江边,海拔66.8米,亦为全县最低点。随着三峡工程进程加快,江岸海拔相应提高,东瀼河及沿江溪沟出口形成内河湖泊。全镇高山占2%,二高山占44%,低山占54%。境内沟壑密布。中部东瀼河将全境自然切成东西两大板块。东部牛口河与宜昌市秭归县形成明显分界线。西部神农溪支流茅家沟与溪丘湾乡分界。1主要山峰,龙会观又名龙会山。位于金甲山村3、4组,属巴东、秭归、兴山三县交界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说。主峰海拔1700.7米,山势峻峭,云雾缭绕,峰顶建观、圮。观顶峰腰有冰、火、风三小洞。夏天,冰洞有冰凉,风洞有风爽;冬天,火洞温高热,风洞风更寒。牛角尖位于牛洞坪村2组,海拔1248.6米,山峰形似牛角而故名。金甲山位于金甲山村3组,与溪丘湾乡邻界,占地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72米,因土质呈金黄色,山形似古时的盔甲而命名。羊乳山位于羊乳山村9、10、11、12、13组,主峰海拔1158米,群峰似羊之乳头而得名,羊乳山茶,色微白,历为巴东名茶,曾是乾隆贡茶。白虎云位于羊乳山、上构坪、陈家岭三村交界处,海拔988米,占地1平方公里,岩山突起,高耸入云,形似白虎。卡子岭位于孟家垭村6组,与秭归交界,海拔1288.1米,因山岭曾经设过卡子故称。威灵观位于焦家湾村1、2、3组,海拔776.1米,占地4平方公里。据传,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由马兴科等人在山项上募修一庙(1948年毁),取名“威龙观”,后因当地人常进庙求神显灵,习称威灵观。纱帽山位于东瀼口村1组,又称邵家包。据传北宋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时,长江洪水涨至大堂门槛,浓雾弥天,寺院和尚力劝寇公将纱帽投入江中,顿时水退去散,寇公跪拜天神,忽见沙帽腾空,定神观之,对面江北一山如是纱帽,故名纱帽山。后,见江北旧县未当要冲,不能控驭“南蛮”,即上书皇上,请将向灵异(汉景帝二年以进宝状元被封为中路金甲大将军附马公)之墓从金子山天堂地移往纱帽山,旨允。后在其墓葬处修建了县衙署。今峡江一带土家向氏后裔常瞻仰崇拜。2河流溪沟,东瀼河又名东瀼溪,是东瀼口镇主要河流,源于溪丘湾乡甘坪东北部罐子口,汇6条小溪至两河口止(长约8公里),称板桥河。向南延伸至柚子树大桥长约7公里,称店子河。再向南延伸2公里注入长江,称东瀼溪。板桥河、店子河、东瀼溪将全长17公里的东瀼河自然分成上、中、下游,把东瀼口镇切成东、西两大板块。该河河床均宽20米,流速0.4米/秒,多年平均迳流量1.1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其支流王家河上段叫紫阳沟,为常流溪,南流于两河口注入,全长约5公里。牛口河源于孟家垭东北城包,全长约5公里,南注长江,均宽15米,与秭归形成分界线。宝塔河源于西陵刘家垭,常流水,南向注入长江,全长约3.5公里。纸厂沟又名小沟,源于上构坪九条岭,西北向经陈家岭注入东瀼河,全长约3.5公里。硝洞子沟源于上构坪响水河,西北向经陈家岭注入东瀼河,全长约3.5公里。严家大沟源于牛洞千军坪,西北向经羊乳山注入东瀼河上游板桥河,全长约3公里。付家河源于牛洞东南城包,西北向注入东瀼河上游板桥河,全长约3公里。邓家沟源于金甲山村龙会观,北向注入东瀼河上游板桥河,全长约5公里。王家河位于大坪与溪丘湾下庄坡交界处,源于溪丘湾乡梁家垭紫阳沟,属紫阳沟下游,长2公里,东南向注入东瀼河,属东瀼河支流。刘家沟源于石板,全长约3公里,东南向注入东瀼河中游店子河。史家沟源于白泉寺,东南向注入东瀼河中游店子河,全长约2.5公里。洞子沟源于旧县坪邬家湾,南向注入长江,全长约3公里。大溪沟源于焦家湾威灵观,南向注入长江,全长约3.5公里。茅家沟源于麦丰张家坡,西北向汇合孙家溪,注入神农溪,流经镇域3公里,是本镇与坪阳镇分界线。红沙沟源于二埫垭,流经刘家河沟、孟家河沟,西北向汇入孙家溪注入神农溪,流经镇域3公里,是石梁子村与阳坡村分界线。此外,境内还有奔东溪、马蹄沟、寨沟、龙洞子沟、许家大沟、宋家大沟等。3天然洞穴,硝仙洞又名硝洞子,位于陈家岭村西南部,海拔280米处,距东瀼河350米,因洞中有古人熬硝的痕迹而命名。洞长约3000米,洞口有“会客楼”,分3洞深入,主洞靠东。主洞中有“蜡烛部”、“菠萝台”、“水田坝”、“天生桥”、“牛肝马肺”、“唐僧取经”、“百马追银龟”、“将军戏美人”、“皇宫招驸马”等景观,有待开发。大洞子又名万人洞,位于旧县坪村东部。因洞大可容万人而故名。该洞宽敞明亮,洞高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深处,洞中有洞。有探险者得知,延小溶洞北入,可走大半天。洞口有一石狮,传说,因去徐家湾偷吃庄稼被狩猎者打掉一只耳朵,逃至洞口饿死成石。洞顶清泉点滴。相传过去几百穷苦百姓在此避难,洞口设有铁门,一伙“棒老二”谎称救命骗入用顺刀将百姓全部杀死,血流洞子沟。猴子洞位于陈家岭村西南东瀼河畔,主洞高5米,深约11米,宽8米,洞侧有洞,洞内有石“楼”。从前常住猴子,60年代住有向、孔姓两户人家,80年代为县公路段炸药仓库。后,被三峡水域淹没。此外,天然小溶洞近百,不一一例举。(三)气候,镇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无高寒。冬季(一月)平均气温6.8℃,夏季(七月)平均气温29.4℃,年平均气温18.6℃。全年无霜期310天,年平均气温之高,无霜期之长,为全县各乡镇之最。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降雨日65天。三峡库区水位上涨后,沿江河谷地区夏季平均气温下降2℃。镇境太阳辐射总量为99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650小时,平均每天日照约4.5小时。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低,水稻、小麦为0.7%,玉米、薯类为1%。境内季节变化明显,最大月温差15℃。气温立体分布规律是:海拔提升100米,1月份降低0.58℃,2、3月份降低0.66℃,4、5、6月份降低0.64℃,7月份降低0.66℃,8月份降低0.68℃,9月份降低0.64℃,10月份降低0.60℃,11月份降低0.61℃,12月份降低0.56℃。在秋冬季,地温随地层深度加深而增高,春夏季则反之。耕作层10厘米的各月平均地温要比地面温度高0.2-3.1℃,7-9月份均高出2℃以上,秋冬季只高出1.4℃。在长江河谷地区≥10℃积温为5000-6000℃,持续270天。金甲山、牛洞、二埫垭、西陵地区≥10℃积温为3000-4700℃,持续200天左右。一般,积温随海拔高度而减少。镇境降水建国以来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达1500毫米,最少的是1959年,只降水50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镇域年风速普遍较小,平均风速为1.5-3.4米/秒,平均风向频率3.2%,风向多为偏东风和偏东南风。北风和西风频率低,大风只在少数年份出现,一般为雷雨大风或寒潮大风。雷雨大风多出现于5-8月份,平均风力达6级。最大可达8级以上。
六、自然灾害:镇境大部分地区属低山河谷地带,自然灾害极其频繁。1949~2005年56年间自然灾害累计610次,尤以旱、涝、虫灾居多。(一)洪涝,连续性的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消水渠道受阻,形成洼地涝灾。日降雨量大于50mm的暴雨在4~10月份,又多集中于5~9月份。1949~2005年,全镇共发生暴雨涝灾98次,其中危害大的23次。降水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达1500mm,损失最大。1991、1998年两次特大暴雨,形成泥石流严重灾害。(二)旱灾,干旱在全镇基本上年年出现,冬旱、春旱影响春季作物;伏旱、秋旱、伏秋连旱危害秋季作物。在1949~2005年的56年里,冬春旱出现30次,伏秋干旱出现79次。最干旱的年份是1959年,连续干旱89天,禾苗干枯,水田裂口,镇域人口因灾减少1529人。自1986年来,干旱严重的是1988年(连续62天)和1990年(连续89天)的伏秋连旱。旱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三)虫灾,自1949~2005年,农作物主要虫害有:小麦红蜘蛛;油菜蚜虫;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包虫、稻飞虱;玉米钻心虫、粘虫、地老虎;洋芋恶性叶甲,晚疫病。累计危害次数分别是:小麦48次、油菜50次、水稻25次、玉米28次。最严重的年份是1996年,以玉米粘虫、玉米螟为主的虫害,损失农作物面积60%。农作物病害主要有锈病、纹枯病、稻瘟病、大小斑病、洋芋晚疫病、油菜菌核病六大类,累计危害次数80次,最严重的是1994年。镇域柑桔病虫害主要分为蝶蛾类、甲壳类、螨类、菌类4大类,累计危害18次,最严重的是1995年,红黄蜘蛛危害柑桔面积50%,损失3000亩。1998年的恶性叶甲虫害和2002年的蓟马虫害也很严重。镇管林区虫害较少,仅是巴东三峡林场东瀼带1990~2005年16年间年年有柏木叶蜂不同程度危害。(四)兽灾,1991~1996年,镇域老鼠肆虐横行,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尤其是2001年5月的治爆缉枪专项整治活动,为镇境二高山以上地区的野猪、狗獾、猪獾等野兽提供了繁衍生存的空间,导致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最严重的是2004~2005年,金甲山、张家坪、牛洞坪、孟家垭、贾家湾等地野猪泛滥,蚕食玉米等粮食作物,损失面积达2500亩。(五)冰雹灾,镇域牛洞地区及大阳村自建国以来相继发生冰雹灾害6次。最严重的是2002年,金甲山、张家坪、牛洞坪、大阳4村损失农作物3000亩,基本绝收。(六)寒潮,镇域寒潮主要表现为2~4月倒春旱,建国以来,共发生6次,导致水稻烂秧、玉米烂种、小麦油菜花而不实。最严重的是1976年,雪至江岸停留3天。柑桔冻死80%左右,农作物严重受损。(七)风灾,多为雷雨大风,高山多于低山。主要发生在5~8月,风力6-8级。大风常至农作物倒伏,严重时折断对木,刮飞瓦片。大风年年都有,最大大风为1991年8月8级大风。(八)泥石流,多为暴雨所至,造成岩山崩垮,田块滩流,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毁坏。最严重的是1991年8月6日凌晨1时至中午12时,镇境普降持续11小时的特大暴雨,降水1100mm,造成历史以来最大一次泥石流灾害。其损失情况是:电灯、电话、广播、公路及饮水设施全部中断,出现停工、停产、停课、停营业、停通讯、停交通、停饮食的“七停”惨景。全镇重伤4人,轻伤12人,牲畜死亡32头,房屋倒塌498间,形成危房1447间,273人无家可归。冲毁农田2671亩,损失粮食724吨。冲毁油料作物783亩,损失18吨。冲毁经济园1662亩。5.7公里乡村公路报废,水土流失782处,909亩。1998年6月28日至7月4日连续强降雨,形成又一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倒塌房屋240间,造成危房478间,25户无处安身。冲毁农田650亩,柑桔100亩,石拱桥2座,涵洞35道。(九)地震,1979年5月22日6时46分,镇境发生第1次地震,震级5.1级。2002~2005年,三峡库区蓄水后,沿江河谷地带发生2-3.5级地震18次。镇域轻微震动频繁,但对地表没有大的危害。(十)滑坡,镇境滑坡点共24个,即黄腊石村谭家湾坠覆体、花梨树包土滑、滩沟土滑、阳坡村贾家坪土滑、焦家湾村1、2、3组土滑、雷家坪村李家湾土滑、雷家坪土滑、宋家梁子村白树湾岩滑、宋家梁子土滑、新大田土滑、桥头崩滑体、东瀼口村草粮溪土滑、朱家店人工边坡、朱家店岩滑、大石板土质斜坡、绿竹筏村宝塔土质斜坡、柴湾岩滑、横梁子土质斜坡、红庙土滑以及州级重点地质灾害区下构坪变型体和石榴树包滑坡,还有省级重点滑坡监测点黄腊石滑坡。辐射9个村668户2618人和1所学校,每个滑坡点设监测点,专职监测人员1名。
一、位置面积:(一)位置,东瀼口,1993年7月1日置镇,巴东县辖,位于长江北岸,东经110°18′-110°30′、北纬31°01′-31°07′,与巴东县城黄土坡小区隔江对峙。东挨秭归县洩滩乡,西接巴东县官渡口镇,北邻巴东县溪丘湾乡,南滨长江。官(渡口)东(瀼口)通乡油路横穿东西,209国道纵贯西域。镇政府驻地原址东瀼口,1999年11月1日移民搬迁到雷家坪,东距三峡坝址三斗坪64公里,西距巴东长江大桥8公里,顺江东下736公里抵省会武汉,溯江西进538公里至重庆市府,沿209国道北上570公里入古都西安,经巴东县城南行200公里达恩施州城。扼川鄂咽喉,据江北门户。(二)面积,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151500亩)。2005年,耕地14.4平方公里(21551亩),园地22.3平方公里(33499亩),林地47.2平方公里(70800亩),水域8平方公里(12000亩),城乡居民用地2.8平方公里(4200亩),工矿用地0.2平方公里(300亩),交通用地2.5平方公里(3750亩),草地及岩壳3.6平方公里(5400亩)。镇域东西长14.7公里(阳坡茅家沟至龙会观),南北宽10.3公里(大阳周寺湾至长江)。与外乡镇接壤边界线52公里,其中,县界11公里,乡镇界41公里。长江河岸线12.7公里。建国初期,镇域耕地面积36040亩,由于增加园地、各项建设占地、库区淹没及退耕还林等面积,到2005年,减少到21551亩,净减14489亩,减40.20%。56年来,全镇各族人民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境内国土面积结构由单一种植型向多种经济型转化。
附:黄腊石滑坡简介:黄腊石滑坡位于东瀼河以东3公里长江北岸,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次活动的大型滑坡群体,1983年7月全面复活。黄腊石滑坡的主体是西部的大石板—台子角滑坡和横坪滑坡,地表变型明显,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和相对稳定状态。孔隙水压力在滑坡复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滑坡失稳将首先始于大石板滑坡现代活动性最强烈的部位,并牵动下伏变形和毗邻的横坪滑坡一起滑动,失稳规模可达2000-3000万m3,入江体积约300万m3,激起最大涌浪高约45m,对长江航运及巴东老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黄腊石滑坡防治工程重点放在大石板滑坡。大石板滑坡分布高程310-580m,纵向长约600m,横向宽约470m,南北向展布,面积0.22km2,滑体厚13.3-38.8m,总方量400×104—420×104m3,滑坡纵向地貌形态总体是凸形坡,平均坡度24度左右,大致分为四个陡缓相间的坡段,横向上地形变化不大,略呈不规则的“W”形,滑坡体物质主要由碎石土和碎裂岩构成,其碎裂岩岩性由下至上分别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T2b3)灰绿,黄绿色薄至厚层泥灰岩夹浅灰色薄层灰岩;第四段(T2b4-1)紫红色厚层泥岩夹棕红色中厚至厚层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第四段(T2b4-2)紫红色厚层泥岩与棕红色中厚至厚层细砂岩及少量粉砂岩互层和第五段(T2b5)灰色中厚至厚层泥灰岩。
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初中:心语信箱挂上墙
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初中:心语信箱挂上墙...本网讯(通讯员宋秀峰)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9月17日,雷家坪初中特意制作了“心语信箱”并挂在学校德育办公...
东瀼口镇雷家坪介绍_湖北恩施州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行政区划
我村位于湖北省巴东县东瀼口镇雷家坪,处于长江边中上游三峡库区,海拔最高处500米,全村面积4.3公顷,五个村民小组,338户,共计1178人。果园面积2018亩,沼泽修建...
巴东县东瀼口镇-位置地图查询
提供巴东县东瀼口镇-位置地图查询在线下载查询....东瀼口镇柑橘产业发展 石柱:“草莓大户”春节九天卖出两万元 胶南蓝莓产业使农民逐步走上致富路.一个....
湖北新闻网 新农村 巴东东瀼口镇整顿干部作风出实招
巴东东瀼口镇纪委人员对镇直部门的上班到岗情况进行了抽查。连日来,该镇为树立干部良好形象,密切干群关系,采取多种措施严查干部违纪行为,受到干部群众好评。...
东瀼口镇首届十佳文明之星评选【进入投票专题】_好运气投票_...
东瀼口镇首届十佳文明之星评选【进入投票专题】_好运气投票_新浪博客,好运气投票,东瀼口镇首届十佳文明之星评选投票qq758976818电话18971531473好运气投票--最真诚、...
巴东东瀼口镇“六到位”促秋冬农开发_恩施新闻_鄂西生态文化...
2010年10月19日...巴东县东瀼口镇农业服务中心几名农技员在白泉寺村指导烟农翻耕烟田,为明年种烟做准备。连日来,东瀼口镇近百名干部到田间地头服务秋冬农开发。...
烈日下的坚守----记巴东东瀼口镇供电所检修维护班班长乔勇
2010年08月16日...这名中年汉子叫乔勇,是东瀼口镇供电所检修维护班班长。近段时间,因持续高温,东瀼口供电所辖区供电负荷接连攀升,乔勇和其他4名检修电工承担着...
巴东县东瀼口镇引导农民节前购农资_农业信息资讯_火爆农资招商...
巴东县东瀼口镇引导农民节前购农资;火爆农资招商网【3456.tv】农资产品供求信息资料库专门为农资招商代理企业提供专业全面的农资产品招商代理信息,为您寻找农资企业...
东瀼口镇雷家坪的橘子熟了 农民笑了(图)
东瀼口镇雷家坪的橘子熟了 农民笑了(图)作者:普通用户 涂启亮 类别:经济 图片数量:2 最大像素:799 万像素 拍摄时间:2010年11月4日 署名:记者 曾冰 恩施新影像...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