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地图 > 淄博地图 > 博山地图 > 八陡地图
=== 博山八陡地图 ===
=== 八陡资讯概况 ===
为夺资源德国强修铁路: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同时竣工通车的还有博山支线——胶济铁路开工的第一个支线。胶济线为什么会修到博山,为什么又在八陡设站呢?淄博市委党史委工作人员表示,主要是因为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据《博山区志》记载:疙瘩湾(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和走马岭三个地方,曾发现唐代古煤井遗址5处。这5口古井有一层开采的,叫“一所井”,深80米,采七行炭(俗称大黄石炭)。有三层开采的,叫“三所井”,即在井深80米处继续下凿40米,采九行炭(俗称油性炭)为第二所,再下凿40米采十行炭(俗称大、小石炭)即第三所。此外,还发现有采露天煤的地方,叫作“边边地”,只要挖10米左右深就可以采到煤。凿井采煤当时是在采露天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当地有“先有边边地后有走马岭”之说。淄博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淄博市志》里曾有记载:“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德国就投资建立了德华矿业公司,开采黑山等地煤炭。胶济铁路张博段系德帝国主义在1898年3月6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迫使清政府签订所谓《胶澳租界条约》后为了掠夺淄博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进行政治奴役的目的强行修筑的。”,据了解,张店至博山区段是由德华山东铁路公司承建。该区段正线全长39.665公里,站线13.5公里,岔线1.2公里,段管线及特别用途线各0.3公里,道岔34组,道口30座,占地面积1272.76亩,造价约6473761.9马克。其线路、桥梁等均采用德国殖民地轻便铁路标准。桥梁荷重为13吨,线路轨距为1435毫米。道床位底宽4.5米、厚0.3米的卵石铺成,最小曲线半径300米,张博区段最大坡度为8‰。钢轨为德制30F型(每根10米,每米重30公斤),轨枕为50公斤/2400毫米钢轨,每公里铺轨100条、轨枕1200根。另外,同时修筑的还有淄川-洪山的铁路线,目的都是掠夺淄博煤炭资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军占领山东省,接管胶济铁路。为掠夺中埠一带铁矿资源,1915年日本人基本依据德国原设计方案修筑金岭镇-铁山的轻便铁路。1918年10月至翌年3月改筑为标准轨距线路,时线路全长7.098公里。
强镇由来:八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区第一名。1993年跨入淄博市25个经济强镇和山东省200个经济强镇行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1990年被国家经贸委命名为“出口创汇基地镇”,1991年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8年被淄博市命名为“淄博乡镇之星”,2000年被山东省评为“小康乡镇”,被淄博市命名为“明星镇”“经济强镇”“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八陡镇拥有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铸造、机电、木器家具等10多个工业门类,远销美国西欧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企业56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5家,合资企业13家,外商独资企业1家,年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近年来,八陡镇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工业重镇、经济强镇、新型城镇"的远景规划和"奋战三年,实现翻番,再造一个新八陡"的近期目标,制定了实施结构优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建设机械铸造、陶瓷、玻璃器皿三大基地,重点发展机械铸造、耐火材料、玻璃器皿、日用陶瓷、化工五大产业。连续三年开工建设了"文姜路一期、向阳路、文姜路二期和'村村通'工程",竣工里程近15公里,完成旧村改造20余万平方米,城镇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平安八陡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村庄介绍:八陡村:位于博山城东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处黑山脚下。设三个村民委员会。共1,994户,5,683人。耕地1,982亩。地处山区。主产小麦、玉米,兼植树造林。经济树有苹果、桃等。工副业有玻璃制品、陶瓷、耐火材料、制修、石料等。年产值3,534,916元。《薛氏世谱》载:“始祖讳德祥,宇云堂。陶于八陡,故于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谱》载:“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于斯。”《丁氏宗谱》载:“吾祖四公子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迁居山东淄川县道凯庄。二世珂祖迁于八陡。”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八陡”。据此,宋代即已建村。据77岁退休教师任玉林讲:八陡是个古老的庄。日伪时期因地面辽阔分为南,青石关;北,北河口;东,东顶;西,二郎寨四个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又改称东头和西头,亦即八陡、黑山两庄。早年地图上只标八陡而无黑山,故有“先有八陡,后有黑山”之说。后因人口繁衍,房屋鳞次栉比,故与黑山分开,以便管理。因庄外有东顶、南天门、南崖头、八古台等八个斜度很大的陡坡,故得名“八陡”。
基层政权建设:1945年9月建立博山市八陡区区公所,后改为淄博特区八陡区区公所。1955年3月,建立黑山办事处。1958年4月,建立黑山镇政府。1958年10月,建立黑山人民公社,1962年3月改为八陡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为八陡镇至今。
人民生活:建国前,人年均粮食不足百斤,经济收入不足46元。煤矿工人生活更苦,劳动条件相当恶劣,而且经常发生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一出险情即葬身井底。所以,旧社会八陡有句谚语说:“下煤井的是埋了没死”的人。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据国家政策,1957年八陡镇有一半以上农民转为市民。农民生活大有改善,1978年人均粮食418斤,人均收入246元。2000年人均粮食540斤,人均收入3416元。建国前,人们住在用乱石、土坯、麦桔盖的破草房里,人均不足2平方米。现在人们住在四合院或居民小区楼房里,人均居住面积21.5平方米。全镇每百户拥有电话42部,电视机120台,自行车160辆,摩托车52辆。全镇普及闭路电视。个人拥有汽车、拖拉机425辆(台)。各村退休老人享有退休金、人寿保险、卫生保健,有25位老人住进八陡镇敬老院。该敬老院为山东省二级敬老院。由镇体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异常活跃。爬山、晨练、太极拳、太极剑、门球等项活动已成为离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的每天课目。全镇每年都举办中小学运动会、农民运动会。1988年获区农民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小学团体总分第三名,刘凤英1973年创全市中学女子跳远纪录。1993年获省级“社会体育先进镇”称号。中医在八陡镇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已闻名博山地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八陡庆义医学社的何直青、福山德生堂药店的董汝龙等。西医传入八陡较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苑华芳在博山大街王家胡同开办华英药房时传入八陡。1956年,在八陡和石炭坞分别成立博山区第三、四联合诊所,1958年成立镇卫生院。现镇卫生院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有门诊楼、病房楼,病床55张,先进医疗仪器5台,21个科室,医务人员6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2人。1993年创一级甲等卫生院,全镇17个卫生室全部争创了甲级卫生室。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50公斤,总产121.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64公斤,总产374.5万公斤。2000年亩产540公斤,总产435.9万公斤。建国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96万元,1978年为125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镇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效益年”活动,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使主导产业逐步向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000年全镇农业经营大户发展到283户,承包粮田287公顷。大力发展“冬季农业”,1997年建冬暖型塑料大棚69个,其中蔬菜大棚40个,花卉大棚5个,养殖棚圈104间。大力发展畜牧规模养殖,2000年全镇规模养殖大户已达46户,除鹿、狐狸等特色养殖外,发展万只鸡以上养殖大户6家,青石关村是博山区命名的养鸡专业村。福山村的“淄博和平鸽良种开发中心”,是以饲养、繁殖、科研、加工、回收、开发为主业,集科工贸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型企业。现拥有美国落地王鸽、上海白羽王鸽、泰国红玉鸽等6大品系的6万余对优良鸽种,资产达6063万元,年产值过亿元。全镇重视林果及种植业生产,积极开发千亩烟台大樱桃基地建设,现已种植40公顷。千亩红叶围镇工程已完成600余亩,植火炬、黄栌、五角枫等红叶树种2.5万株。大力推行林业大户承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994年通过山东省荒山绿化达标,2000年增福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888万元,其中种植业1805万元,林业210万元,畜牧养殖业873万元。粮经作物产值之比为3∶2。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陡陈王氏在二郎寨办义学。八陡镇北河口村人王越恒是陈王氏义学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他曾主持注释了《论语》《大学》等书,并木版印刷,打印成书,供学生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陡小学在炉神庙创立,这是八陡镇废除科举制以后兴办学堂的开端。1949年,境内有小学8处,学生1006人,儿童入学率47%。建国后,博山区采取公、民办相结合的办法,号召厂矿企业办学,境内先后增加黑山煤矿、山东机器厂、福山陶瓷厂3处子弟小学。1957年8月,原淄博第十二中学在八陡创立,这是八陡镇中学教育的开端。1960年5月,大黑山后小学勤工俭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78年1月18日,石炭坞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省重点小学。改革开放以来,八陡镇重点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累计投资887.3万元,新建校舍7563平方米,整修操场16708平方米,新建实验室8个,语音室3个,购微机167台。1991年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5年顺利通过山东省“双基”达标验收,是淄博市教育强镇。1997年,八陡中心小学和博山十一中被命名为市规范化学校,博山十一中被评为山东省教改先进学校,八陡镇成人教育中心被评为“山东省成人教育规范化”学校。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15所,入园儿童772人;小学5所,在校生2984人;中学3所,在校生23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492名,其中大本126名,大专198名,出国留学1名。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56人,其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人,培养1230人。获72项省、市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项、省内空白2项,被淄博市评为科技示范镇。八陡镇设立文化站一处,有专人管理镇文化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农民文化业校,指导村文化大院活动。每年都组织春节、元宵节、夏季纳凉晚会等大型活动。1991年成立博山区首家农民管弦乐队,承办了全市省级精神文明单位歌舞联谊会,举办了庆“七一”党员之声演唱会。1991年被淄博市评为“社会文化先进镇”。1991年建立广播电视管理站,是全市第一家普及有线电视的乡镇,1993年10月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99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视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被评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由镇体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异常活跃。爬山、晨练、太极拳、太极剑、门球等项活动已成为离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的每天课目。全镇每年都举办中小学运动会、农民运动会。1988年获区农民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初中团体总分第二名、小学团体总分第三名,刘凤英1973年创全市中学女子跳远纪录。1993年获省级“社会体育先进镇”称号。
博山八陡站--见证风雨近百年:1907年德国地图资料上的八陡:在博山区内有个小站叫八陡,直到现在仍担负着货运任务,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铁路之一,1904年诞生的胶济铁路,沟通着华北和华东,见证着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八陡火车站,则是胶济线第一个支线张(店)八(陡)线的终点站。
八陡镇重奖纳税功臣---淄博时空新闻网(淄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
2011年03月17日...这是在八陡镇“2011年度工作 会议”上,八陡镇党委、政府共计拿出50余万元资金,对富源履带、山东路桥等纳税30强企业 和优秀的企业家们进行了重奖,...
详细页-全搜索-八陡镇经济委员会
公司企业>>交通运输业>>八陡镇经济委员会 服务整体感觉环境性价 电话:4518219 地址:西园路72号 简介:具体位置:服务整体感觉环境性价 用户帐号:用户密码:...
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三村邮编_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
8684邮编查询网提供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三村的邮编、区号及相关信息...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三村邮编 省 分:城 市:区/县:地 名: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
山东省八陡镇新生木器加工厂
山东省八陡镇新生木器加工厂的企业介绍、公司简介、地址、电话、传真、网站等联系方式,以及山东省八陡镇新生木器加工厂最新产品,服务,场所,城市转让,城市批发,...
博山区八陡镇苏家沟小学_小学
博山区八陡镇苏家沟小学,博山区八陡镇苏家沟小学联系电话:4590101通信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八陡苏家沟村邮政编码:255210...
淄博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三村邮编-地图-公交-银行-邮局-...
淄博淄博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三村的邮编号码,淄博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村山机三村的地图位置,附近的公交路线,银行,邮局,加油站,小学,中学,餐馆,宾馆,...
八陡镇_八陡镇图片_图片百科
八陡镇_八陡镇图片_图片百科...八陡镇八陡镇位于博山区东南部,地跨东经117°56′-117°59′,北纬36°18′-36°20′。镇机关驻地距博山区政府所在地9公里。...
博山八陡镇荣获“山东机械装备制造第一镇”称号--地方--人民网
2011年04月25日...近年来,八陡镇不断加大投入,将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重点扶持,全镇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原有工业基础,逐步发展壮大,...
【博山区八陡镇茂岭村村民委员会】图吧_地图
图吧为您提供博山区八陡镇茂岭村村民委员会相关信息详细介绍,并包含博山区八陡镇茂岭村村民委员会附近交通、周边生活与商业场所,等地图信息查询...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