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旅游地图 > 凉山旅游地图 > 美姑旅游地图
=== 凉山美姑旅游地图 ===
=== 美姑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凉山彝族,古泛称“西南夷”,“故邛都国地”。春秋、秦至汉初,美姑属邛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邛都为越巂郡,在美姑河畔置卑水县,辖美姑地区。东汉、蜀汉、晋至刘宋时期(25~479),卑水县仍隶属越巂郡。齐梁时期,齐高帝建元元年至建元四年(479~482),改越巂郡为越巂僚郡,废卑水县。美姑属越巂僚郡。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越巂置巂州,美姑属巂州。梁简文帝大宝元年至成武帝永定二年(550~568)后,巂州荒废。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置西宁州,不久改为严州。美姑地区隶属严州。隋文帝开皇六年(586)严州改为西宁州,置越巂县。十八年(598)改西宁州为巂州。美姑隶属巂州越巂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巂州置越巂郡,美姑隶属越巂郡越巂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越巂郡为巂州。美姑隶属巂州越巂县。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巂州为地方政权南诏所据,置建昌府,美姑隶属建昌府,咸通十四年(873)起至宋代末,美姑属彝族阿都部和沙马部管辖。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官流官并存。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析建昌府地置总管府,并置建昌路,设里州,美姑隶属里州,初属四川,后隶云南。明初沿袭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卫指挥使司,美姑仍隶属里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凉山腹地置“凉山夷部”,废里州,美姑属“凉山夷部”,分别由利利土司、沙马土司管辖。清雍正六年(1728),改建昌府为宁远府,并置西昌、冕宁、盐源三县,美姑属宁远府西昌县。清乾、嘉(1736~1820)时期,利利、沙马、阿卓土司先后被黑彝家支逐出美姑地区。宣统二年(1910)分西昌县增置昭觉县,美姑大部分属昭觉县,小部分划入马边、雷波县管辖。实为黑彝家支割据的地区。民国时期(1911~1949)美姑实际上无行政机构。由阿侯、阿陆、苏呷、恩扎、甘、木坡、马、海来、莫说、阿支、舍培、阿卓、阿素、舍洛、吉觉等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管辖。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西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美姑大部分地区隶属昭觉县,部分地区分属雷波、马边县管辖。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置美姑县,县治所牛牛坝,隶属西康省西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是年8月,县治所改设甲谷。1956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置洪溪县,县治所依果觉,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县治所迁巴普,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90年美姑县仍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西宽46.4公里,南北长94.8公里。全县实辖区域面积2731.6平方公里(含邻县提出有争议的面积227.33平方公里)。县域周界是:东北面:自树窝乡的阿捏拿比沿大风顶山脊至瓦西乡的觉都与马边县连界。东面:自瓦西乡的觉都沿黄茅埂向南经井叶特西乡、合姑洛乡、美姑县畜牧场、柳洪乡至乐约乡巴姑村与雷波县连界。觉都是美姑、马边、雷波三县交界处。南面:自乐约乡巴姑村向西北经柳洪乡折向西南经拉木阿觉乡、洛莫依达乡、莫尼乡至洛俄依甘乡,沿美姑河北上经九口乡至尔库乡合阿觉向西经竹库乡抵尔曲合普梁子向北,沿山脊经尔合乡至卡来依甘乡石普俄勒的尔曲合普梁子与昭觉县接壤。西面:自苏洛乡沿连渣果峨山向南经侯播乃拖乡、候古莫乡至卡来依甘乡石普俄勒村的尔曲合普梁子与越西县相连。北面:自龙窝乡向西经依果觉乡至阿米特洛与峨边县相连。西北:自依果觉乡的阿米特洛向西至苏洛乡的连渣果峨山脊与甘洛县接壤。阿米特洛是美姑、峨边、甘洛三县交界处。第二节县名由来美姑县名由来有两说:一是“逸闻命名”说,“美姑”即彝语“莫古”的谐音,意译为“中心”、“腹心”。相传,彝族先民古侯、曲涅两大氏族自云南分道迁来凉山时会合于“莫古”(洛俄依甘乡境内),建县时“莫古”转写为“美姑”作县名。二是“以河名县”说,因境内有著名河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河古称卑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在卑水河畔置卑水县时,就以河(水)名县,卑水更名为美姑河始于何时无考。清末民初的历史资料,即以“美姑”二字记此河流。1913年的《昭觉县志稿》和30年代出版的《昭觉概况资料辑要》中,图、文均有美姑河。洪溪县名由来是“以山名县”。因境内大山“惹夫洪基”,(大风顶,海拔4042米)有“洪基”二字,初拟译转为“红旗”,经讨论上报批准,定译为“洪溪”,故以此命名。
民风民俗:美姑是大凉山腹地的一个县,又被称为彝族民间文化的宝库。彝族文化极富特色,而毕摩文化,婚丧民俗更是引人入胜。美姑彝族年的程序:美姑彝族过年按时间可分为“九龙机”(迎过年)、“枯始阿莫(过大年)”、“枯始朵博”(大年初一)、“枯始阿莫普计”(送祖灵)4天,“枯始”即彝语过年的意思,而现今的人们都说彝族年的时间只有3天,因为第1天“九龙机”和背年肉的时间算进去。美姑彝年与其它县市不同之处:在美姑,彝族年杀的猪肉要用圈鸡草烧,因为这是祖传,吃起来有特别好的味道,只要是年猪,即使用开水烫,烫好后都要用圈鸡草烧一道;在美姑乡村,每空家每户都要做百家泡水酒,所谓百家酒泡酒,是因为这酒,至少都要让百家以上的人偿到酒,这说明着酒是主人家丰收的酒,幸福的酒,大家一起来享受主人家的喜悦的幸福,在在从来不用年猪肉来做买卖,过年期间不许拿绿色或青色(像青菜、白菜之类)的东西进屋,过年后一个7天内不能用磨子,过年期间人死了不话哭丧歌,过年期间人不话吵架或打架等……,彝年趣味――彝年之最,彝年最高兴最快乐的一天是“枯始朵博”这一天,因为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组合成一队伍,高声叫喊“波良”走村闯户的吃喝玩耍。
第二节小学,1990年,县文教局着重恢复和加强乡中心校建设,力保高年级的学生数和教学质量。全县办有高年级的乡中心校29所,共34个班,学生1003名,全部实行半寄宿制。12月,经州政府检查验收,峨曲古乡普及小学教育达到基本要求,发给“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证书”,成为县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乡。年底,全县有小学校187所,其中城镇8所,农村179所;有教学班448个(其中城镇39个);在校学生9748人,其中城镇1143名,农村8605名;在校学生中有女学生2949名;少数民族学生9490名。全县一年级99个班,2555名;二年级85个班,1961名;三年级77个班,1595名;四年级85个班,1740名;五年级55个班,1223名;六年级25个班,67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49.8%。开办三类寄宿制民族班的学校43所57个班,学生增至1732名。
人口民族:1949年前,境内人口数字无记载可查。1949年境内人口总数为85748人,1952年建县时,全县总人口为87070人。至1958年,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奴隶社会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解放后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的过渡时期。此期内,人民从奴隶社会中解放出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人口出生率从1954年的25.49‰上升到1958年的26.79‰。但因刚结束奴隶社会制度,人民身体素质和医疗卫生条件还较差,加上其它非正常死亡因素,死亡率从1954年的9.53‰上升到1958年的11.91‰。到1958年底,全县总人口为97824人,9年间增加12076人,年均增长1.37%。1959年,全县人口96154人。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61年下降为5.71‰。人口死亡率上升,三年平均年死亡率60.999‰。最高年的1960年达98.59‰。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出现负增长,最高的1960年达—86.6‰。1961年全县总人口下降为83775人,比1958年减少14049人,下降率为14.36%。1963年,人口增长开始回升。1964年,全县人口为83393人。此后人口增长较快,1980年全县人口达129819人,比1964年增长55.67%,年均增长2.24%,年平均出生率为46.56‰,死亡率17.8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76‰。1981年全县年末人口133040人。是年起,县内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出生率逐年下降,从1981年的41.88‰下降到1990年的24‰。死亡率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18.01‰下降到1990年的10.3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1年的23.87‰下降到1990年的13.66‰,人口猛增得到控制。1990年,全县总人口为151024人。人口增长进入有计划发展阶段,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类型转变。多孩率由1981年的34.3%下降到1990年的12.78%;计划生育率由1981年的59.45%上升到1990年的85.35%;节育率由1981年的10.18%上升到1990年的80.92%。境内经济结构以农为主,林牧业为辅,大致可分为:河谷农业区、中山农业区、高寒农业区。解放前,因冤家械斗频繁,低山河谷地区气温高,疟疾等疾病流行,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居住中山农业区的多,低山河谷地区的少。解放后,随着县、区、乡各级政权机构的设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分布逐步向低山河谷、公路沿线和县城、区乡转移。巴普镇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地区,1964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42人,1982年为281.07人,1990年为318.56人;沿公路干线的区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的有牛牛坝、洛俄依甘、农作等12个乡;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以下的有合姑洛等13个乡,距县城最远的树窝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5人。地区人口密度值差为310.01人。其余19个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100人。1990年底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36人。建县前境内无城镇,均系农村人口。1952年建县后,始有政府机关干部、商贸职工、医务人员等城镇人口,随着地方工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境内聚居的彝族历史久远。相传彝族远祖“古侯”、“曲涅”两大氏族由“兹兹蒲武”(今云南昭通或贵州威宁一带)分两路北上渡过金沙江,汇合于“林木莫古”(洛俄依甘乡境内),逐渐发展到凉山各地。解放前,境内除彝族外,其它民族极少。在奴隶主买卖,掳掠的奴隶中,有部分其它民族也逐渐融化为彝族。解放后,境内其它民族逐渐增多,形成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民族结构。1964年全县共有彝、白、回、僮、蒙、汉等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93.15%。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民族人口结构有所变化。1982年,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彝族占总人口的96.02%。1990年底,全县有彝、汉族等10个民族,彝族人口占97.1%。美姑县是最早被国家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美姑县辖9个区,36个乡镇,290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750户,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自治县。截至2004年底,美姑县乡村人口180734人,其中110个贫困村。截至2000年有贫困人口93246人,其中7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和二半山地区。全县实辖面积2731.6平方公里,常耕面积12824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4.98%。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072公顷。仍然处于刀工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阶段。
第三节中学,1990年9月,城区新办“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招生82名,两个班,集中住校食宿。国家每月补助每个学生生活费30元,有教职工14名。年底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附设初中2所;有教学班高中4个,初中28个(其中美姑县中学民族重点班2个);在校学生高中133名,初中783名(美姑县中学民族重点班81名);中学教职工119名,其中专任教师84名。
美姑县
美姑县巴普镇基伟村小学校08348242255四川省美姑县基伟616450美姑县龙门乡尔马千村小学校08348280081四川省美姑县尔马千616456美姑县龙窝乡日哈村小学校08348285017...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机构邮政编码_凉山彝族自治州电话区号_...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机构邮政编码列表第1页,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机构邮政编码,凉山彝族自治州电话区号,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机构邮编,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机构邮政...
美姑县剩男剩女,首选2000年创建的爱在中国-四川凉山州美姑县...
美姑县剩男剩女网,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爱在中国旗下网站。爱在中国创建于2000年,依托庞大而优秀的会员群体资源优势,专门并且免费为会员提供最便捷的网络服务!需要...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酒店预订_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宾馆预订_...
沈阳旅游网是沈阳最大的地方旅游门户网站,为您提供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酒店预订,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宾馆预订,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酒店全部房型,凉山彝族自治州...
美姑县-孵化机生产制造-孵化机网站 010-62475888 62476988
本公司欲在美姑县招聘专职孵化器代理,有意者电话或电子信箱联系。回到凉山 回到四川 回到全国 返回孵化机网站主页 所有电话白天6点到21点 注意:凡是来电显示为专网...
凉山美姑县酒店_凉山美姑县宾馆_订凉山酒店_上图吧酒店预定网
图吧酒店预订提供凉山美姑县宾馆,凉山美姑县地区酒店宾馆介绍、图片,凉山美姑县地区酒店用户评论,免费预订凉山美姑县地区酒店,凉山美姑县地区宾馆,预定凉山美姑县地区...
传统戏剧_类非物质文化遗产_美姑县
美姑县 所有 传统戏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联合国 编号地区遗产名称详细 暂无信息 热门关注 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 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剧情....
美姑县卫生人才网_美姑县医院招聘护士医生信息
美姑县卫生人才网,万行医疗卫生人才网美姑县频道,是一个专业提供美姑县医院招聘护士医生信息,美姑县护士医师求职的人才网站,信息覆盖美姑县多家公立医院,美姑县私立...
最新美姑县人事总监人才|最新美姑县人事总监简历
美姑县人事总监个人简历,美姑县人事总监简历,个人简历,简历,个人简历模板,个人简历表,个人简历范文,人事总监个人简历模板,人事总监个人简历范文,人事总监个人简历...
美姑县征婚启示,首选2000年创建的爱在中国-四川凉山州美姑县...
美姑县征婚启示网,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爱在中国旗下网站。爱在中国创建于2000年,依托庞大而优秀的会员群体资源优势,专门并且免费为会员提供最便捷的网络服务!需要...
美姑县人事人才网
美姑县人才网,美姑县人才招聘,美姑县人事人才网,美姑县人事人才网免费发布招聘信息,美姑县人事人才网免费发布求职信息...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