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丁原始村落: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 佤族服饰:佤族的服饰,各地差异很大。据说,佤族的纺织已有200年的历史。那时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块遮羞布或短裙。他们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边缘区(即沧源大部、耿马、双江、澜沧、孟连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镇康地区(即镇康、永德、景东等地的佤族)则更早一些。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以自制土布为衣裤的布料。如妇女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不论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常剃光头或留一束长发于脑后。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缠红色包头的多为大窝郎(掌管木鼓房的大头人,多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头人、魔巴(巫师)和猎人头“英雄”。上衣多为无领长袖、左衽布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妆饰,个别地方有戴项圈、右手戴手镯的。外出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弓弩、梭镖、腿缠裹腿,是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以头饰为例,有披长发,戴银发箍的;有披长发戴银泡帽的;也有用彩线缠发,盘绕头顶,缀饰毛线彩球的。服装款式也因地而异,有近似汉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其中,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佤山中心区(即西盟地区)的妇女服饰。这个地区的妇女,喜留长发披肩,头戴发箍,耳坠耳垂,上穿无领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带有数个藤篾腰箍,胸前挂着数十串自制的天然果珠或料珠;手臂戴有银镯,下穿开口条纹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个漆过的藤篾圈或裹一块护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体,它既适应了阿佤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弥补过去佤山纺织品的奇缺。美丽大方,个性突出,称得上是服饰艺术的杰作。阿佤款式类型阿佤款式主要以阿佤方言区西盟、澜沧为代表。男性剃头旋发(头顶留发一撮,也称魂发),缠包头或戴帽子。包头布一般2-3拃宽(40-60厘米),半排至一排长(100-160厘米),多数黑色,少数白色和红色。男儿一两岁穿耳,穿耳之后佩戴棉线,棉线陈旧断绝,多数则已,少数则以银环代之,至老。上衣为无领或圆领对襟布扣短袖披肩衣。下穿大摆裆肥宽短脚裤,多为黑色或蓝色,布条腰带。女性自小留长发,多数齐肩、少数在腰,头上套发箍,发箍分别为银制、铝制或藤蔑箍等。女性幼年开始穿耳,佩戴耳环、耳链等。颈上佩戴多样,有金制、银制、铝制项圈项链,有珍珠项圈项链,有动物骨胳相串的项圈项链,有竹、藤或金丝草编织的项圈项链等。女性上穿无领短衣或披肩无袖对襟短身衣、下摆齐脐,用小银泡或小银币作钮扣。手上佩戴镯子,多为银镯,其它还有铜镯、铝镯和竹藤、草手圈等。下身穿开口短幅裙,裙长不超过膝盖,或仅盖大腿一半。多为黑色、白色、蓝色、绿色或紫色少许。腰圈套若干个藤篾烤制的腰箍,小腿上也套若干圈,前者起腰带作用,后者起固定裹腿布作用。布饶款式类型以布饶方言区域的沧源东部、澜沧西部为代表。男性,儿童与老者多剃头留旋发,儿童戴帽,老者缠包头,青壮年多为蓄发理头,帽子多为黑色布、绸缎制成,圆形或锥形,锥形顶上着一束蓬松的穗缨须。包头均为黑色,长度一排到二排,绕法物异,绕出三个尖角形,有时在尖头上插上怪羽毛或花卉。男子幼年时多穿耳,但佩载耳饰者极少。上衣为黑色圆领,衣袖宽而长,右开大襟或无披肩对襟衣裳,布条纽扣。一般多穿内衣,颜色多为白色,也有其它颜色。下穿宽腰、大吊摆裆肥大长脚裤,黑色或蓝色,腰带多为布带。中老年人多扎小腿绑带,手上多佩戴手镯,多为银镯,其次为铜、铝镯,也有佩载手链者。 沧源崖画:沧源崖画是距今三千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物。沧源崖画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宁生教授发现以来,至今共发现15个崖画点,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县的勐省镇、糯良乡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乡——勐来乡,各个崖画点的内容大同小异,和你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这一号点的图案比较完整、集中。崖画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处海拔为1000米——2000米之间,崖画一般绘于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上及岩溶峭壁,距地面高1——8米,图象大的约30厘米,小的约5厘米,各点崖画面积大小不等,大的约80余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其颜色都为暗红色,据说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崖画题材有人物、房屋、器具、动物、神话人物等,目前,15个点的崖画面积约5,00平方米,可辨认的图象共约1100多个,其中人物约占74%,其它统占26%。画面呈现内容涉及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耍等;崖壁上有一道石门,有关这石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过去,佤族祖先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落后,他们仅以采集野果,狩猎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贫穷。一位名叫艾惹的男孩就决定去寻找可以让人们致富的方法,他踏遍了千山万水,走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天,他来到了一座石崖下,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在召唤他,声音由远而近,他抬头一看,石崖忽然敞开一道石门,与此同时,他被一股力量牵了进去。石门里还有一道门,门口站着两位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她俩用那动人可爱的笑脸迎接男孩进门。进门后,男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院子里长满了奇花异草,还发出闪亮耀眼的光,他觉得身临世外桃源。随同两位姑娘进入客厅,客厅四面金壁辉煌,厅里坐着一对老年男女,可知他们是两位姑娘的父母。两位老人看见家里来客,便同时站起来迎接,请他坐在银制的靠椅上。两位姑娘一位忙着倒茶,一位忙着拿烟酒瓜果,一同摆在男孩的面前。之后,姑娘的父亲开始说话了。沧源崖画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是一幅完整记载古代历史、社会、生活、习俗的画卷。目前,沧源崖画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宗教祭礼:佤族的宗教祭礼活动很多,大的活动一般与节日联系在一起,而小的活动一般不定期、不定时、不定数,并多以家庭为主。过去,除了祭社供神外,还有全寨性的砍木鼓、猎祭人头、赕虎豹等。砍木鼓木鼓是佤族的吉祥物。砍木鼓是全寨性的活动,主砍木鼓家要杀猪剽牛,煮饭供全寨人吃,因此能砍木鼓的一般是比较富有的人家。从砍木、拉木到木鼓凿成敲响将近个把月,村民要每家每户送大米、盐巴、水酒给主砍木鼓的人家作为礼物。选定那家主砍木鼓后,就选择吉日,选派几个有经验的壮汉去森林里选木料,选中了就回家敬告老人;第二次再去观察所选的树是否被雷击过,树干上是否有穴洞;第三次才由头人、老人、主砍木鼓的人家及几十个壮汉一起去砍木鼓。砍木鼓时要注意大树倾倒方向,一般倒向村寨方向最好。大树砍倒后,断成一截两米长的树段,将它放置在较平处。第二天,全寨所有健康的男子都去拉木鼓树,妇女有的煮饭送饭,有的还跟男人一起拉。拉木鼓树要直路,树上坐着一位善于辞令的男子,他在木鼓树上吆喝,大伙迎合高呼。拉木鼓通常是两天才拉到家,第一天拉到半路,让树在半路歇一晚上,在两头打上树桩,如果树将朝寨子的那棵树桩撵倒为最佳。木鼓树拉回寨子后,要请一位巧匠当师傅,七八个木匠动手雕凿,一般要10天左右才雕凿完工。凿完敲响了,全寨人要庆贺一番,主砍木鼓家要拿出一条经过挑选毛纯的黄牛,举行一次最隆重的“砍牛”仪式。砍牛前,先将备砍的黄牛拴在牛头桩上,砍牛人装扮成女性,上缠包头,下围裙子,祈祷完毕便长刀一挥,使劲把黄牛的后腿一刀砍断,牛倒下后随即将牛尾巴砍断,扔在主砍木鼓家的屋脊上,然后抢肉者一拥而上,刹时间一条活生生的黄牛便剩下斑斑血迹。主砍木鼓的人家忌食这牛肉。木鼓以红毛树、桦桃树为最好。猎祭人头按照惯例,砍了木鼓后就要猎人头来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粮食丰收。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老人、头人杀鸡占卜后选择吉日,派几十个壮汉去猎取人头,猎获人头后要尽快返回寨子,走到离寨子不远外就鸣枪高呼,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击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后由头人、老人带红包头、一碗米、一个鸡蛋到指定地点迎接人头。将红包头戴在人头上,把米粒、鸡蛋喂给那人头“吃”,然后祈祷,给人头敬酒,几个妇女一边哭泣一边给人头梳洗。人头砍到了,就要祭人头。主祭人家是经过头人选定的、能承担祭礼期间村民吃饭的富有人家。祭礼活动结束后,由主祭人家的壮年男子,在众人的吼叫声、铓锣声、木鼓声中把人头装进竹笼里,抬到放置人头的神林里。祭人头的最后一道仪式是洗涤砍人头的长刀。负责洗涤长刀的人家也是经过头人选定的。洗刀人家要备一条黄牛,届时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后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喷向空中为最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猎祭人头陋习,已彻底革除。祭虎豹虎、豹佤语通称“西外”。佤族认为虎豹是兽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猎获麂子马鹿不算有本事,打到虎豹才算是好猎手,是真正的英雄,打到虎豹才能唱猎歌。猎获虎豹后,猎人一面派人跑回寨子报告头人,并通知家里作一些准备,一面用自己的挎包罩虎头,意思是不让虎豹见到自己。然后将两棵野藤结成两只藤圈,一只套在虎的胸部、一只套在腰部,砍一棵长杆子穿过两只藤圈,抬走时使虎的四肢向下垂直,就像站着的活虎,猎人们前呼后拥,边走边唱,歌声、号声、枪声响彻山谷林海。回到寨门外,早有,许多人在那里等候。要举行“砍虎”仪式,将虎匍卧在地上,老人手拿酒杯到老虎跟前蹲下来酹酒诵祝,祝酒完毕,两个男扮女装的老者,各执一把斧子杀气腾腾走到死虎面前,举起斧子猛劈虎头左右两边的地面,“阿哈!阿哈!”地一人劈三下。“砍虎”仪式完了,老人就给猎人们敬水酒洗尘,向他们祝贺。最后在激昂的猎歌声和牛角号声中,人们前呼后拥将死虎抬到猎手家,放在事先备好的木架上,两个老妇人边唱凄婉的猎歌边为死虎梳理全身的毛,村民们围着老虎跳一阵赕虎舞后,才认真细致地剥虎皮。虎皮从头到脚完整无损地剥下来,套在仿照老虎模样大小用竹篾编扎的“竹篾虎”上。虎皮套上去后作一些修饰就活像真虎一样。再将虎标本挂在木架上三天三夜。每家逐户要拿鸡蛋“喂虎”,对准虎口把生鸡蛋掷进虎口。赕虎活动的最后一项是“送虎魂”,佤语叫“比安西外”,“比安”即献祭,用虎豹祭社供神。负责“送虎魂”的一般是猎手的亲家。佤族认为“虎魂”能将家里的贫穷的疾病带走,换来健康和丰收。“送虎魂”这天,村民穿着新装,照例地唱歌跳赕虎舞,又吃又喝,举寨欢腾。两个老妇人边唱边为虎梳理,歌声深沉而凄凉,就像哭死人一样的悲哀。最后,两个壮汉将虎从木架上抬下来,再进寨走一圈,以示离别,家家户户照例拿出鸡蛋“喂虎”,有的还捧出大米往虎身上撒,有的举杯往虎身上浇酒,最后将虎抬出寨门,早已准备好的全寨所有的火药枪一齐鸣放,全寨男女老少,将“虎魂”护送到社神林,将虎挂在木架上,人们又一次围虎跳舞唱歌,气氛庄严而热烈。叫魂,佤族认为万物有灵魂,魂在物才在,魂亡物亦随之亡。人的灵魂是一种自在之物,可以附人体,也可以离开人体,人一旦跌倒、受伤、受惊,其灵魂会受惊游离人体。这样人就会生病体弱,这时往往要叫魂拴白线。叫魂时,隔壁邻舍亲朋好友也前来叫魂礼,一般是一碗米、一只鸡蛋,一两块钱和几根白线等。火塘边置一面簸箕,里面放有别人送来的“魂”,负责叫魂的老人坐在簸箕旁,手把酒杯,祝辞叫魂,然后杀鸡将血滴在备好的批杷枝叶和大米上面。鸡煮熟后捞出取舌头、骨头占卜看卦,从鸡卦上可以看出魂是否叫齐,然后将一根红白蓝色扭成的线绳拴在被叫魂人的手臂上,一般女性拴在左手臂,男性拴在右手臂,魂系好,大家才吃鸡肉烂饭、糯米饭。叫魂一般在晚上进行,吃了饭,碗筷留到第二天早上才洗,若当晚洗碗筷,会将叫来的魂冲走。“朵巴阿”“朵巴阿”是一种送腿子肉,认、拜祖先的礼仪。佤族认为“朵巴阿”是极为光彩的事,是维系亲属关系、联络感情、表达心意的一种重要方式。腿要送右前腿,连肉带骨整条送,同时加送一块直径一尺方圆的糯米粑粑。送腿子肉的规矩是按长幼之序。弟弟送给哥哥,哥哥送给伯父之小子,小子送给次子,次子送给长子;若父母还健在,儿子家的腿子肉要统统送给父母;若父母去世,就送给较亲近的亲戚;若确实找不到亲戚可送,可敬献给大树,亦表示敬祭祖宗。腿子肉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或家中办大事时送,凡家中宰杀的畜禽和猎物的腿子肉均可送,没有腿子肉的人家,可将糯米粑粑做成腿子形代替腿子肉敬献给祖宗。 传统节日:“便克”节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斋”节又称新米节,每年农历8月(佤历10月)间,当谷子刚熟时,头人便召集老人商定过节的日子。过节前一两天内,大家要修好驮运新谷的道路桥梁。过节那天,将小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她们在田地里摘谷穗,即拿“谷魂”。谷穗拿到家后,要杀鸡、滤水酒、蒸糯米饭、舂粑粑等,并将拿来的新谷剥几粒煮进鸡肉料饭里,这就是“尝新米”。过“斋”节时,大家都喜庆丰收。晚上,年轻人踏着皎洁的月光,在舞场上欢庆歌舞。1991年,经过各地佤族同胞的多方磋商,一致同意将新米节时间统一定在每年的农历8月14日。“卧”节即春节。节日前几个月,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肉食、柴禾、节日新装等,要维修房屋。临近节日,妇女割草准备马料,男子修水沟迎新水。腊月二十九日,村寨中的舞场上要栽一棵松树,装饰打歌场。腊月三十晚,每家都舂糯米粑粑、滤水酒,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酹酒祝词。大年初一清早,大家都起来放枪鸣炮,宣布新的一年到来了,这时妇女小孩也都起来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大年初一是戒忌日,佤语叫“近”。这天全寨人不出寨门,外寨人也不宜入寨进屋,大家只能在家里安闲。大年初二清早照例响起隆隆的枪炮,告示大家今天的拜年日。佤族拜年通常逐家逐户拜一下,备有家宴的吃上一点,未备家宴的喝上两杯水酒就行了。佤族通常在初二这天开始打歌,下午四点左右老年人就到舞场开始打歌。当夜幕降临时年轻人就陆续走入打歌场,老年人也陆续退出舞场。舞场气氛热烈,人们把一年中的激情和快乐尽情释放出来,一直到半夜人们才渐渐散去。过年一般5—7天,打歌也要打3个晚上。过年期间,中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宗呷”(唱调),用歌来抒怀,年轻人则聚在舞场上打陀螺、到野外踏青娱乐。信仰佛教的班洪、班老佤族和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信仰基督教的永和等地佤族除了过便克节、新米节外,还过圣诞节。 |
三农服务-沧源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三农服务-沧源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三农服务 网站小助手 暂无收藏记录!... |
沧源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_网校首页 沧源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沧源县职教中心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
沧源县佤山王朝酒店电话_地址_评论_图片_介绍-沧源县佤山王朝... 沧源县佤山王朝酒店位于沧源,提供联系方式电话及地址,真实点评,酒店图片及地图位置。佤山王朝酒店位于神奇美丽的崖画故乡---沧源县城,是一家集商务、旅游、会议、... |
沧源县人事局 沧源县人事局 政府公开信息检索 关键字:类 型:范 围:政策法规 计划总结 人事动态 服务指南 机构编制 通知公告 机构职能 您的位置:首页→人事动态... |
中共沧源县委 沧源县人民政府面向全国诚聘中学校长 中共沧源县委 沧源县人民政府面向全国诚聘中学校长 为振兴佤山教育,决定面向全国招聘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长一人。一、应聘要求 应聘者为国内普通高级... |
沧源县招生考试办公室 您好,欢迎访问沧源县招生考试办公室!网站通行证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中考 自考 公文下载 没有任何文件... |
临沧市沧源县商业信息,提供最新临沧市沧源县商业服务信息城际... 城际分类网临沧市沧源县商业信息频道,为你提供最快最新临沧市沧源县商业服务信息,是临沧市沧源县商业信息及临沧市沧源县商业服务信息免费发布和查询的首选平台。... |
沧源县电力公司s--火车票网 沧源县电力公司s--火车票网...企业黄页 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勐懂街/邮政编码677400 办公电话7121345 企业介绍... |
沧源县特产网__临沧沧源县特产大全 沧源县特产,临沧沧源县土特产,沧源县特色美食,沧源县小吃,博雅特产网为您提供沧源县特产的详细介绍及相关资讯... |
桥头堡建设中的新临沧_沧源县_云南网 桥头堡建,临沧,沧源县,云南网...·沧源县地方税费收入稳定增长·沧源佤族自治县“十一五”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沧源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旧城改造出成效 ... |
临沧沧源县人事局的电话多少啊? 老师,请问临沧沧源县人事局的电话多少啊?回复:沧源县人事局公务员管理股联系电话:08837125380。要咨询沧源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是打沧源人事***的电话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