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交通地图 > 铜仁交通地图 > 德江交通地图
=== 铜仁德江交通地图 ===
=== 德江资讯概况 ===
气温: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最冷,平均5.2℃;7月最热,平均26.2℃。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3.1℃至17.1℃(乌江沿岸的桶井、长堡、潮砥等乡镇,年均气温最高达17.0℃左右;沙溪、高山等年均气温最低达13.0℃左右)。中部与东南部气温较高,西北部较低。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年均温变率1.6%。7月最热,最高值27.4℃,最低值24.5℃;1月最冷,最低值1.5℃,最高值6.6℃。极端最高气温35.9℃至41.2℃(最高在桶井乡出现41.2℃,最低在沙溪乡出现35.9℃),平均最高气温16.8至21.9℃;极端最低气温-10.0℃至-5.7℃(最低值出现在沙溪乡-10.0℃,最高值出现在桶井乡-5.7℃,平均最低气温9.7至13.8℃)。县城青龙镇历年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为39.5℃,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为-6.8℃。气温日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至3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早晨5至6时。全年10℃以上的活动积温4967℃。积温值差异大,海拔500米以下,日平均气温≥10℃的平均活动积温5000.0℃以上,日平均气温≥10至20℃,年平均活动积温在4000.0℃以上,基本能满足稻、油(麦)等农作物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的热量条件。地表最热月的7月平均地温29.5℃,极端最高值68.3℃;最冷的1月平均地温5.9℃,极端最低值-9.8℃。春季平均地温7.5℃,夏季30℃,秋季17.9℃,冬季5.6℃。年均地温17.3℃,最高值出现在7至8月,分别为28.0和28.1℃。5厘米深的地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6.3℃;10厘米深的地温,最热月为8月,平均为27.8℃,最冷月为1月,平均6.8℃;20厘米深的地温,最热月为8月,平均27.8℃,最冷月为1月,平均7.7℃。夏季昼热夜凉,冬季日暖晚寒,高温和低温的机遇不多,用平均气温10-25℃的舒适指标衡量,一年中约有半年(3~6月、9~11月)为舒适温度时期。盛夏最热,平均气温26.2℃和25.8℃。隆冬1至2月上中旬最冷,平均气温5.2℃和6.6℃。年降雪日数平均3至4天,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尤以1月居多,平均每年2天左右。积雪日数平均每年1天,主要集中在1月。以一日内最低气温小于0℃的天气日数作为霜冻标准,平均初日为12月10日,终日为2月14日,年均67天,无霜期达298天。
湿度与蒸发:绝对湿度(水气压)的年变化与气温的年变化相一致,7至8月最大,冬季最小;相对湿度6月和10月最大,冬季最小。季风气候明显,冬季盛行西北风,空气干燥而寒冷,空气中水气含量小;夏季盛行东南风,空气暖和而潮湿,空气中水气含量大。2001年,新建乡镇雨量观测站,在观测场中安置小型蒸发器(口径20厘米),每天上午8时收集雨量,1月最小,平均蒸发量3.1毫米,8月最大170.2毫米,春季逐月递增,秋季逐月递减。
炸龙灯: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但是在德江却依然保留着几百年的来的“炸龙灯”活动。据当地老人介绍,“炸龙灯”本为德江土家族过年的求雨祭祀活动,后来逐渐转变为过年的娱乐活动。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初一过后人们就开始准备“龙头”“龙身”,“龙头”是以竹条编制为骨架缠绕在一根木棍上,然后以宣纸用米熬制的浆糊敷在骨架上,再用颜料彩绘做好的“龙头”;“龙身”同样是以竹条编制成圆柱体缠绕在一根木棍上,再用宣纸敷上,一般“龙身”有十个以上,在附上一个工艺的“龙尾”。制作完毕以后在正月初十左右就可以“出灯”,“出灯”时用特制的长布把“龙头”和“龙身”还有“龙尾”连接起来,在这几天晚上“龙灯”会带着祝福来到每家每户,主人一般会给神龙祭品。到了土家族的“过大年”正月十五当天,从中午到夜晚就正式开始“炸龙灯”。龙队成员一般是16-25岁的中青年,在“出灯”前他们一般会喝一点白酒,然会戴上安全帽(在十年前是不会戴的,近两年来出于安全考虑大家都戴上了安全帽),用湿毛巾把脖子和露出来的头发遮上,戴上手套,脱掉上衣露出上身,然后就可以“出灯”了,龙队经过的地方人们会用准备好的竹竿掉上爆竹对着龙开始轰炸,一般重点是龙头(注意这些爆竹一般是火药土制的),进入晚上后人们不仅用爆竹轰炸龙,还有用特制的烟火对着龙队成员点火,总之场面非常壮观。到了第二天一早龙队就会把龙放到“玉溪河”边,点上火把龙烧掉,预祝这久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到来。
历史沿革:禹贡时属荆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遵义府志》载:思南府,禹贡荆梁二州之裔,皆黔中地。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本府《禹贡》荆州之属。民国《德江县志》载:德江原为水德江司,明改安化。禹贡为荆梁二州南缴外地。又载:县境山川不志禹贡,而审察地势在荆梁二州之南,当为荆梁南缴外地。春秋属楚为西南巴国南境地。民国《德江县志》载:《国策》苏秦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泾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北霸王之资也。淮南子曰:楚地南卷沆湘,北达求页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桂。以此四至推之,县地适在其中。战国时,属黔中枳县地。《嘉靖·思南府志》载:春秋战国属楚,为黔中地。《贵州古代史考》载: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以前属巴国南境地,以后巴国南境为大夜郎国控制,又属大夜郎国地。《两思研究辑览》载:辛已,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司马错伐楚,拨黔中。《通鉴》载:秦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拨之。《史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因蜀攻楚拨之。《华阳国志·涪陵郡》载:涪水本舆楚商於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民国《德江县志》载:涪水在县境名德江,上流为乌江,即汉之延江也。《寰宇记》载: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入(枳,宋之宾化县),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黔中地。《两思研究辑览》载:周赧王三十九(公元前276年),楚复取黔中,楚王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拨江南十五邑为郡,以拒秦。秦立郡县制,属黔中郡。《两思研究辑览》载:辛巳,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黔中郡(德江地属之)。汉先属武陵郡酉阳县地,后属武陵郡永宁县地。《贵州古代史考》载:汉初,西南各国(部族或部族联盟)不服于汉(含巴郡),称为西南夷,与汉隔绝七十余年。《前汉书·地理志》载:乙亥,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酉阳县地。《乾隆·州县志》(洪稚存)曰:思南、安化、务川为汉酉阳县地。《贵州古代史》载: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广汉郡。巴郡领县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县西),其中涪陵县,新莽时改名巴亭,东汉复称涪陵,县治为今重庆彭水,郡属西南,包有今道真、务川、沿河、德江。武帝时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广汉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划入巴郡,东南地划入牂柯郡。《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载:西南诸夷,汉牂柯郡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定西南夷,置牂柯郡。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谢本以涪陵广大,益州牧刘璋分涪陵县地置巴东属国,治涪陵县,南境地新置丹兴、汉葭、永宁(德江地属永宁)三县,属武陵郡。《后汉·郡国志·涪陵》载:献帝分涪陵地立永宁。《华阳国志·涪陵》载:涪陵为巴之南鄙,有涪水,与楚商於之地接。其境东接巴东,西接牂柯,南接武陵,北接巴郡,其地山险水滩,人多憨勇。三国先属涪陵郡万宁县地,后属武陵郡黔阳县地。《贵州古代史》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改巴东属国,分置涪陵郡。改永宁县曰万宁县(辖今德江、务川、沿河等县),属涪陵郡,水道九百里(原费州地),汉夷杂居,直隶于蜀汉中央政府。《嘉靖·思南府志》载:为蜀南中地。《太平寰宇记》载:三国时,蜀先主於五溪置黔安郡,改永宁为万宁。《晋·地记》载:万宁在涪陵南九百里即今费州(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元和郡县志》载:思州自汉至吴,并为武陵郡酉阳县地,吴分置黔阳县,梁陈不改。《晋纪》载:庚子,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诏益州刺史王濬伐吴,遣参军李毅由涪陵入,取武陵,吴平。《嘉庆志》载:思州、思南,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酉阳县地。三国时,吴以思州分置黔阳县,思南为黔阳县地,与酉阳又有隶属。西晋仍属涪陵郡万宁县地,隶梁州。《贵州省志·地理志》载:西晋初年设十九州,后增至二十一州,州之下仍设郡、县。《晋书·地理志》载: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领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东、巴西八郡。又载:涪陵郡统县五,曰汉复、曰涪陵、曰汉平、曰汉葭、曰万宁(万宁即费州,今德江)。自李雄据蜀,而后涪陵等县未几没於符坚,又没於谯,纵主者无常,则边鄙之雄杰者当亦各据一方,视国家之威力以为归附耳。东晋时属武陵郡地。《元和郡县志》载:晋永嘉后(公元307年),涪陵郡地没蛮夷,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城(郡治从彭水移枳县)。《蜀志》载:先主于五溪立黔安郡,领县五。永嘉后(公元307年),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元和郡县志》载:安帝义熙中(公元405年至418年),省万宁县,并入舞阳县,改属武陵郡,隶荆州。《宋书·州郡志》载:武陵太守领临沅男相、龙阳候相、汉寿伯相、沅南令、迁陵侯相、辰阳男相、舞阳令、酉阳长、黑甘阳长、沅陵令。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地。《南齐书·州郡志》载: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恶荆州强大,甲兵尽聚,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县。武陵郡改隶郢州,领县不变。北周时,先属奉州地、费州地,后属黔州地。《贵州古代史》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领巴郡、涪陵郡、东岩岩渠都。不服梁、陈,政令不能达。《贵州新通志·前事志》载,周武帝保定四年、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长(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带郡领县(德江属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陈宣帝太建六年(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于故枳城立涪陵镇,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德江属费州地),治在涪川(今县境潮砥官宅坝),亦曰涪川郡。《通考·费州》载:古蛮夷之国,山川险阻,为狸獠所居。后废费州,并入黔州。《环宇记》载:戊戌,陈太建十年、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周于费水地置费州。信州总管龙门公礼裕王述、招慰生僚归国,遂肇立为费州,因州界费水为名。《舆地广记》载:费州,古蛮夷地,二汉、晋、宋属牂柯郡,山川险阻,为俚僖所居,多不宾附。后周始置为费州。隋先属黔州涪川县地,后属巴东郡扶阳县地。《贵州省志·地理志》载:隋文帝将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改州为郡,仍为两级制。初承北周费州,不带郡领县,后废(并入牂州)。《嘉庆志》载:贵州隋初庸、牂、费三州。《方舆纪要》载:牂柯郡,开皇初(公元581年)置牂州,统县二,牂柯、宾化县(今德江、思南县地))。《隋志》载:炀帝改牂州为牂柯郡,领牂柯、宾化两县。《贵州通志·古迹志》载:废宾化县,即今安化县治,隋置,属牂柯郡。二年(公元582年)田宗显授黔中太守,知黔州事。《方舆纪要》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于废费州地置涪川县(今德江、思南之间地),属黔州。《唐志》载:费州,隋黔安之涪川县地。《环宇记》载:费州涪川郡,今涪川县。春秋时属楚,汉元鼎六年建牂柯群,其地属焉。江山阻远,久不巨附。《隋志》载: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务川县(今沿河)属庸州之巴东郡(德江属之)。《环宇记》、《旧唐志》载:甲子,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庸州刺史奏置于扶水之北,置扶阳县(今德江地)。《嘉靖·思南府志》载:在府西北八十五里,隋于扶水之北置县,属庸州。《田氏宗谱》载:隋黔中刺史田宗显征金头和尚,追及小漆地(后坪金竹山下),建牙访贼,至石马(今境内泉口乡马纳村)问住民何所?答以“石马故庸州也”,宗显以土地肥饶(沃),城郭宛然,遂家焉。《方舆纪要》载: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州设郡,庸州废,扶阳县拨属巴东郡。《嘉靖·思南府志》载:寻废,以地置务川县,隶庸州。后废庸州,以县属巴东郡。《贵州古代志》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庸州,以原所领三县属巴东郡,巴东郡原领县十二(不在贵州),至此领县十五。《环宇记》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庸州,以务川县属巴东郡。《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巴东郡治人复,领十五县,其中务川、扶阳二县辖及今务川、德江、沿河等地。《贵州古代史》载:务川县在今沿河北部,扶阳县在今沿河、德江之间。唐初属巴东之扶阳县地、改属务州、思州地,后属费州之扶阳县地。《环宇记》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柯、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复以隋巴东的务川县置务州,州治务川县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东郡地务川、扶阳、涪川合置务州,又招慰生僚置城乐县(今凤岗),属务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务州隶属江南道,县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曰思州,以界内思邛水为名,逐年县有所减。《旧唐书》、《康志》曰:分思州之涪川、扶阳(在府西八十五里)二县南蛮地置费州。《遵义府志》载:思费二州,今思州、思南二府。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开南蛮夷置夷州,又置费州,改务州为思州。《唐志》载:其年(公元630年),割黔州之万资、相永二县隶属费州;八年(公元634年),省感化县,以多田、城乐二县割入费州。《新旧唐书》载: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省思州之伏远县,废费州之相永、万资二县。《通鉴》、《乾隆志》载:癸酉,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设黔中道,置采访使,治黔州,费州属江南西道黔中道,扶阳县(今德江)省入务川县,属思州。《新唐书》载:壬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设郡,改刺史为太守。改思州曰宁夷郡、费州改曰涪川郡(今德江县地)。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复置辖涪川(今德江)郡。《贵州省志·地理志》、《新唐书》载:戊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同复费州名,治涪川县,领涪川、扶阳、多田、城乐四县。《贵州古代史》载:复置扶阳县治在今德江县西南煎茶溪。《广舆记》载:肃宗时出严郢为费州刺史。《通志》载:费州在府城东北百里,以费水而名,为当时最小的州。领涪川(今思南县地)、扶阳(今德江县地)、多田、城乐四县,玄宗开元间统计总户数为4029户。《南蛮传·牂柯国》载:其北百五十里有别部充州蛮,故费州在安化城北百里。《元和郡县志》(孙星衍校刊本)曰:费州,东到奖州,水陆相兼四百里;正南微西至牂柯充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播州四百里;北到思州水路四百里。《黔州注》载:今夷、费、思、播及黔府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寰宇记》载:黔州理彭水县,费州理涪川县,思州理务川县。《晋·太康地记》载:费州,彼时则为万宁县。《嘉靖·思南府志》载:废费州,后周宣和初置,隋开皇中於州理置涪川县,唐武德间移理蒙笼山。《方镇志》载:丁己,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8年)置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领黔、施、夷、辰、费、叙、播、南、溱、珍、锦十二州,治黔州。《乾志》载: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夏四月,黔南观察使王肇以其地降于王建,牂柯诸州不通中国,蛮酋分据其地,自置为刺史。《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载:唐置费、珍、庄、琰、播、郎、牂、夷、思等州,无城廓,散居村落。土垫(熟),多霖西,稻粟皆再熟,将战征乃屯寨,刻木为契。其法,劫盗者,偿其主三倍;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与其家以赎死。病疾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旧唐书》载:废费州,以涪川、扶阳二县属思州。五代属费州地。《五代史·楚世家》载: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张万睿率思州、费州等七州皆附于楚王马希芜。蛮夷长据其地,先附楚后附蜀。宋初属黔州领内羁縻州地,后属思州务川县地。《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宋初全国分为十三道,乾德以后改道为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分全国为二十一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调整为十五路。元丰间,又改为二十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康志》载:思南府,宋初为羁縻州。《职方典》载: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土族首领藩部长田佑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分黔州复建思州,属夔州路,较唐时思州为大,州治今地俟地(之前,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务川等地为土族所据,未达王化)。《康志》载: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内附,始建思州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于故都濡之地,沿旧治名务川县(德江属务川县)。《宋志》载: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职方典》载: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思州及领县废,并入彭水县,务川县降为务川城,邛水县、安夷县各降为堡,仍属黔州。《宋地志》载: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思州三县,思州领县四:务川、安夷、邛水、思邛。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重立思州军,为羁糜州,仍治务川县,领安夷县(今凤岗东南)、邛水县(今镇远)、思邛(今印江)、务川县(德江属之)。《方舆胜览》载:高宗绍兴,复以务川城为思州,以田佑恭为守令,领县四。元属思州水特姜长官司地。《嘉靖图经》及《志》载: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寻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于清江郡,改称故思州治为思南,隶湖广行省。《职官志》载: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领夷长田景贤以地降元,置新军万户府。《元史·地理志》载: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辖地又大于宋之思州地,领镇远一府、十四州、婺(务字所改)川一县、长官司五十二、市镇十二(其中置水特姜、安化上中下蛮、洪安等处长官司,今德江县地属之)。《旧纪》载:十七年(公元1280年)秋七月辛丑,敕思州安抚司还旧治(思州旧治龙泉坪,今德江县龙泉乡龙泉坪,遗址尚存)。《德辉传》载: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九月丁卯,西南夷罗施鬼国即降又叛,诏云南、湖广、四川全兵三万人讨之,乃改鬼国为顺元路。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闰八月,思州升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闰五月,撤思州宣慰司,以思州与播州属顺元路宣慰司,随复置思州宣慰司。《地志》载: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省宣慰司,以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慰司,后复置。《续通考察语》载: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392年)夏五月丁未,改思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起兵取太平,知思州军民事田仁厚(田佑恭十世孙)遣都司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授思州军民宣慰使。《通鉴》载: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思南降于明,六月已丑(6月21日),置思南宣慰使司,田仁智为思南宣慰使,隶湖广布政司。《地志》载: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初二日,朱元璋兵威远播,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闻风归附,遣其都事杨琛纳元所授宣慰告身,仍置思南宣慰使司。《嘉靖·思南府志》载:至正间,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拟其地以献伪夏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徒今治。宣慰田琛徒治都坪,而思州分为二矣。水特姜长官司隶属思南道都元帅府。《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德江县元为安化上中下蛮、洪安等处,先后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属思南府水德江长官司地。《明地志》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隶四川行省,领县三(安化、务川、印江)、长官司(蛮夷、沿河佑溪、朗溪)。《明志》载:五年(公元1372年)八月,水特姜改曰水德江,从思州拨属思南宣慰司,仍置蛮夷长官司十四。《嘉靖·思南府志》水德江长官司载:隋为宾化县地,唐因之,五代、宋皆省入务川县,元置水特江长官司,隶属於思州军民宣抚司,寻改水德江长官司,国朝(明朝)隶思南宣慰使司,永乐十一年改府治,今隶属附廓。六年(公元1373年)十二月十九日,思州分出思南升为思南道宣慰使司,隶湖广。《贵州通志》载:十年(公元1377年),以沿边溪洞军民万户总管安辉内附,分水德江长官司地置蛮夷司长官司,改偏刀水长官司(今凤岗)为土巡检司。民国《德江县志》载:蛮夷司舆土巡检司皆德江所属,巡检署在今县西一百三十里,地名巡检司,西有花水,为沃饶地。二十年(公元1387年)十二月,思南宣慰使司移镇远州,仍隶湖广布政司。二十二年徙治水德江(今思南县城南)。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重置水德江水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贵州省志·地理志》载: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省洪安、化剂二长官司入水德江长官司。《贵阳志》载: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春二月,始置贵州布政司,以蒋廷瓒为布政使。因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相怨仇杀,不听调处逮办,废思南宣慰司,分置思南府、铜仁府、乌罗府,隶贵州布政司;废思州宣慰司,分置思州府(今岑巩)、黎平府、石阡府均隶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领长官四、县一。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以原思南宣慰司所属水德江、思邛江、沿河佑溪三长官司及蛮夷长官司,并婺川县及板场、木悠、岩前、任办四坑水银局隶思南,府治水德江长官司;务川县、印江长官司、沿河佑溪长官司由思州宣慰司改隶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水德江长官司改置为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德江县明洪初置水德江长官司和洪安化剂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剂长官司。永乐十二年以水德江长官司属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府属附廓。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于江口、安化县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八年正式迁移安化县于今德江县城。民国时期,德江县疆域基本确定。二年(1913年)安化县改隶贵州镇远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请改制方案经内务部核准,从九月开始施行,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县曰德江县(因查湖南省有安化县,乃以乌江在县境一段俗称德江而改德江县),属黔东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凤岗、印江、沿河、务川等县按省定方案互拨插花地,各县疆域初步确定。《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县南二区(宽坪)划拨思南管辖。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镇远道,德江县直隶省辖。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五县勘查边境插花地段。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划隶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互拨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划边界。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务川两县勘定边界。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县改隶铜仁督察区。解放后,公元1955年9月29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场两乡划归德江县管辖。至此,德江县界完全定界至今。
自然资源:德江资源富饶,是一个开发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阳光地带”。县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主要有煤、铁、硫铁、萤石、大理石、高岭土、土陶泥、石膏和特级石灰石等。已探明储量的有:煤9724万吨,铁矿石4426万吨,硫铁矿19180万吨,土陶泥540万立方米,萤石矿770万立方米。其中,德江仁发煤矿和沙溪煤厂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产煤基地;优质石灰石、重晶石集中分布在乌江沿岸,为开发建材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理石分布集中,品种繁多,品位上乘,极具开发价值。全县河网密布,水能资源丰富,除乌江外,尚有天然落差较大的大小河流78条,全长489.6公里,河网密度每100平方公里23.6公里,径流量14.8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82450千瓦,土质优良,气候环境好,具有典型农业发展优势。全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和烤烟、油菜、柑桔、魔芋、梨、桃等,烤烟生产被列为全国优质烟商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美国。1999年又被省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油菜和水稻、玉米制种基地。牧草地域广阔,饲料资源充足,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草场植被和种类有20科70属200多种,总面积近200万亩,其中200亩以上的成片草场103片,面积达27.6万亩,共可载畜13.5万头。现已建成波尔山羊及南江黄羊品种繁育场20个,为了进一步培植优势产业,全县实施了2万亩人工种草和3万亩天然草场保护项目工程,为壮大畜牧支柱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满山无闲草,遍地皆灵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合适的气候,德江境内大部分地区适宜于天麻的生长,且品质优于其它地区,1993年在曼谷举办的“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德江天麻就曾以其天麻素含量高达0.23%获得银奖。德江的天麻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德江就以“明麻”驰名省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县科技局将天麻的人工栽培作为一项科研项目,于九十年代初攻克了“有性繁殖”这一难关,获得了科技进步奖,更是将天麻的规模栽培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德江被列为全省天麻基地县,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还专程来德江拍摄了“《天麻之乡》专题片。新世纪初,德江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天麻生产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提到了新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天麻,决心做大做强“天麻”这一品牌文章。目前,全县天麻生产已形成规模性生产的发展格局,常年栽种天麻10万平方米,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与此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还加大了对天麻进行深加工的力度,已开发的系列产品如天麻干片、天麻粉、天麻银杏速溶茶、天麻玉米糊等,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除天麻外,德江的野生药材如金银花、太子参、红丹参、百合、玉竹等名贵中药材有600余种,已建成基地2000亩。
德江县天气预报-德江县未来七天天气预报-上路啦旅游网
提供德江县天气状况,德江县天气预报,七天内德江县天气状况详情,...德江县旅游宝典 德江县游记攻略 德江县照片 德江县地图 德江县天气 德江县天气...
德江县联兴煤矿
德江县联兴煤矿 当前位置:首页>省厅通知公告>德江县联兴煤矿 德江县联兴煤矿 日期:2011-05-05 来源: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作者:厅储量处 发布部门:矿产资源储量...
德江县高山煤矿诚聘相关行业精英-2011年01月30日01时15分发布-...
德江县高山煤矿诚聘相关行业精英 电 话:0856-8852096 手 机:15086295050 联系 人:黎祖贵 电子邮箱:Y750495658@sina.com 单位地址:德江县高山乡方家村 ...
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沙溪乡中学_网校首页
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沙溪乡中学 德江县沙溪中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德江县民政局
德江县民政局政府网站...·德江县龙盘山殡仪馆人才招聘启示·德江县民政局办公室简报·党的阳光沐浴百岁老人·周局长到泉口调研·德江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场所实行...
贵州德江县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贵州德江县
2010年03月04日...贵州德江县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贵州德江县...
德江县政府机关单位附近酒店宾馆_一起游_同程网旗下网站
cctv赢在中国5强同程网,为您呈现最新最全的德江县政府机关单位附近酒店宾馆,轻松寻找最适合您的酒店。...
德江一中校园网
·德江县2011年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方·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多媒体课件大赛活动通知·关于星期一多媒体教室一停用一天的通知 校园快讯(06-03)·扬帆起航 ...
德江县煎茶镇中心完小_网校首页
德江县煎茶镇中心完小 德江县煎茶镇中心完小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德江县煤矿总工程师招聘|煤矿总工程师职位信息汇总
德江县煤矿总工程师招聘,德江县煤矿总工程师招聘网,德江县煤矿总工程师人才网,德江县煤矿总工程师企业招聘,德江县煤矿总工程师猎头,煤矿总工程师招聘频道:提供全国...
德江县地图
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国家发改委: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11.北.德江县隋朝庸州遗址发现石林2.德江县整合资金550万元实施农村沼气工程3.德江县....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