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新宁城区街道地图 ===
=== 新宁县资讯概况 ===
中国历史上新宁县:一、西晋在临允县地域分置出新宁县(县治在今广东新兴县城),属苍梧郡。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置出新宁郡,新宁县为新宁郡治。不久新宁县改名为新兴县,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新兴县改名新城县。二、公元553年(西魏废帝二年),西魏置新宁县,属东关郡、隶开州(郡、州驻地在今开江县境)。583年(隋开皇三年),废新宁县石城县(后更名通川县,今达县境)地属通州;619年(唐武德二年),复置新宁县,隶属山南西道通州;1371年(明洪武四年),新宁县并入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地属夔州府;1381年(十四年),复置新宁县,隶属夔州府;1668年(清康熙七年),新宁县再次并入梁山县,地属夔州府;1729年(雍正七年),复置新宁县,隶属川东道夔州府;1734年(十二年)改属川东道直隶达州;1802年(嘉庆七年),直隶达州升为绥定府,府辖新宁。1913年(民国2年),废绥定府,新宁县直隶川东道;1914年(民国3年)8月,新宁县(与湖南省新宁县同名)更名为开江县,隶属东川道;1930年(民国19年),开江县直属四川省政;1935年(民国24年),开江县划归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区管辖。开江解放后,1949年12月10日,隶属川北区达县分区;
历代名人:湘军宿将,两广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江忠源,闽广总督刘长佑
风土人情:综述:相传八峒瑶山的会仙桥头,很久以前长了一棵会唱歌的榕树,日夜唱着优美动听的瑶歌。时间久了,会仙洞里的萨香老祖嫌它聒噪,一斧头将榕树砍倒,扔进河里。从此鱼儿吃了榕树叶了,学会了唱歌;鸟儿啄食了飘在水上的榕籽儿,也学会了唱歌,一个叫细崖的打鱼人发现了鱼肚子里有歌,就把歌装到箩筐里,挑向七宝龙图,九百贯峒去。不料挑到兰峒桥上扁担断了,满锣的歌撒到桥面和河里。有的被鸟衔飞,有的被风吹散,有的被水推走。抓到一把歌的人,就成了著名的歌手。吹散的歌被瑶民们吸到了肚里,所以瑶族自古以来歌多,人人会唱。凡是从寨子来的男女青年,要村寨的见面就和他对歌。姑娘来,小伙子就上前对歌。小伙子来,姑娘就上前对歌。接待客人也是这样,客人进门先唱“赞歌”,称赞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称赞主妇的贤惠能干。主人就致“谢歌”,表示谦虚。对过歌子后,就热情地请客人喝茶抽烟。吃饭时拿出桐禾糯米酒,让客人吃得酒醉饭饱。晚上又请他参加寨子里的歌堂。好歌手,无论走到哪个寨子去都会受到最丰盛的招待。成年男子要是不会唱歌,那就很难找到爱人。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年只要有满肚子的歌,姑娘们也会跟他相爱。峒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分“随口答”、“烂口讽”、“祝祷词”三种。劳动和迎宾客时,随编随唱,有感而发,因此称“随口答”,字数不等。
峒歌:相传八峒瑶山的会仙桥头,很久以前长了一棵会唱歌的榕树,日夜唱着优美动听的瑶歌。时间久了,会仙洞里的萨香老祖嫌它聒噪,一斧头将榕树砍倒,扔进河里。从此鱼儿吃了榕树叶了,学会了唱歌;鸟儿啄食了飘在水上的榕籽儿,也学会了唱歌,一个叫细崖的打鱼人发现了鱼肚子里有歌,就把歌装到箩筐里,挑向七宝龙图,九百贯峒去。不料挑到兰峒桥上扁担断了,满锣的歌撒到桥面和河里。有的被鸟衔飞,有的被风吹散,有的被水推走。抓到一把歌的人,就成了著名的歌手。吹散的歌被瑶民们吸到了肚里,所以瑶族自古以来歌多,人人会唱。凡是从寨子来的男女青年,要村寨的见面就和他对歌。姑娘来,小伙子就上前对歌。小伙子来,姑娘就上前对歌。接待客人也是这样,客人进门先唱“赞歌”,称赞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称赞主妇的贤惠能干。主人就致“谢歌”,表示谦虚。对过歌子后,就热情地请客人喝茶抽烟。吃饭时拿出桐禾糯米酒,让客人吃得酒醉饭饱。晚上又请他参加寨子里的歌堂。好歌手,无论走到哪个寨子去都会受到最丰盛的招待。成年男子要是不会唱歌,那就很难找到爱人。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年只要有满肚子的歌,姑娘们也会跟他相爱。峒歌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分“随口答”、“烂口讽”、“祝祷词”三种。劳动和迎宾客时,随编随唱,有感而发,因此称“随口答”,字数不等。
嫁娶:传统婚俗,礼仪繁琐,有提亲、订婚、报期、迎亲等程序。男女择定对象后,请媒人去女方提亲,叫说媒。女方父母同意,就开具生庚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由媒人转交男方,给算命先生推算,双方八字相合,就算有缘,于是备衣料、酒肉等礼物,连同庚书择吉日送往女方。庚书一式两份,各执一份,作为定婚凭证,叫换庚。待到结婚年龄,由男方择定婚期,备衣料、酒肉(数量依家境而定),向女方报期,叫送日子。女方同意后,即准备嫁妆,等待迎亲。迎亲礼仪隆重,新娘坐4人抬的花轿,若干亲人送亲,由两个儿童提灯笼火把前导,后面跟着抬嫁妆、花轿和送亲的队伍,一路鞭炮不断,鼓乐齐鸣。新娘身着大红新衣,头顶红巾,到男家下轿时,由两个接亲妇女搀扶,过堂屋门坎时,必须踏烂预先放好的一片瓦。接着,新郎新娘同拜天地、拜父母、拜媒人和亲友,然后送入洞房。受拜者馈赠礼钱。随即开席,宴请亲友。晚上闹洞房,喝抬茶。第二天(也有在当天的),女方小舅子接新婚夫妇去女方探亲,拜见岳父母,当天返回,叫回门。新中国建立后,迎娶礼仪逐渐从简,坐轿改为步行、乘车。有的举行集体婚礼,有的旅游结婚。80年代以来,社会上出现攀比之风,大操大办时有所见;而有些地方则成立红白喜事理事峨娜助从简办理婚丧事宜。
生育寿诞:生育孕妇分娩,要向娘家报喜:生男,送雄鸡一只,书一本;生女,送母鸡、剪刀和尺子各一。娘家用胡椒、红糖、鸡等回礼。婴儿出生三日,办“三朝酒”,娘家送小孩衣、裤、帽等物;亲友送布料祝贺,叫“打三朝”。婴儿满月,剃除胎发,去外婆家住3-5天,叫“移窝”。70年代以来,由于推行计划生育,对产妇“坐月”尤为重视,不满月不出大门,以避风寒。多吃鸡、肉、蛋等营养品。但受传宗接代,特别是受人多势大的思想影响,不少人仍有重男轻女思想,因想生男孩而造成多胎生育。寿诞尊长生日,谓之寿诞。晚辈庆贺长辈生日,叫祝寿。男女分别进、满五十、六十、七十岁……尤为隆重。子女献鞋帽、衣料、酒肉。族人和主要亲友送寿匾、寿联、寿帐、寿酒、寿面。诞日,寿匾、寿帐悬挂中堂,寿诞者坐堂上,子女及至亲晚辈下拜,名曰“拜寿”,主家做赓侧友。新中国建立后,祝寿风气尚存,礼仪从简,一般是子女和主要亲友前往祝贺,办十、二桌酒席即可。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逢寿诞多有操办之风,有的二十岁、三十岁也大摆筵席,少则几桌,多则十几桌。
建房开业:修屋上梁清至民国时期,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正屋中堂两个正柱上的梁木叫正梁,择吉日安放,叫上梁。上梁时敬神,两个木工师傅坐梁木两端,用吉利话语“断(during)梁”,达兴旺。一边断梁,一边向下面围观群众丢糍粑或糖果,然后宴请亲友,叫请上梁酒。80年代以来,城镇建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不用梁木,不行此俗。新屋落成进居,叫“进伙”,择吉日凌晨,携柴薪、油盐、点燃火把,放着鞭炮进屋入居。亲友送大米、鱼、肉、鸡蛋和镜屏等礼物,鸣鞭炮前往祝贺,屋主设宴,叫请“进伙酒”。新店开业要举行开业典礼。当日,新店张灯结彩,布置一新,亲友鸣放鞭炮,赠送镜屏、字、画,前往祝贺。店主以烟、糖、水果招待,有的设宴款待。
丧葬:民国以前,民间十分重视丧葬礼仪,凡中等人家,都力求办得热闹,其主要程序有:一是化落气纸。死者落气,放鞭炮,化纸钱,儿孙跪床前,表示送老人上路,打发盘缠,曰“送终”。二是装殓。死者断气后,沐浴更衣,按神位座向,男左女右,移尸堂前,曰小殓。死者身着寿衣,里外三新,鞋帽齐全,口中含金,头盖纸钱,身盖被单,脚下点菜(茶)油灯,供亲友拜奠。三是报丧,小硷完毕,向亲友报丧,孝子下跪,名下礼,亲友前往吊唁。四是人棺,主要亲友到齐,即刹俗称大殓,棺木称老材、寿材或千年屋等,多为生前所备。入棺时,如儿女未到,只入棺,不封口,以候观瞻遗容。五是开吊,入棺后,棺材仍置堂前,一般停3-5日,晚上请村里丧歌手唱“孝歌”,并请僧道开灵、救苦,礼宾主持家祭,孝子披一麻戴孝,守于灵旁有吊唁者孝子回拜。出葬前晚择吉时封棺。六是出殡,移棺于屋外,停柩村口。七是安葬,俗称“出门”。亲友多来送葬。奠仪是祭帐、钱包香纸,孝子设席招待,俗称打丧堂”。棺材盖棺罩,农村多盖被单。8人抬棺,花圈、祭帐前导,孝眷紧挨灵柩,长子捧灵牌或遗像,孝眷执引路幡、哭丧棒,在棺前跪跪拜拜,退着慢行。后面是其他送葬人员及鼓乐队,一路鞭炮不断,鼓乐齐鸣,队伍慢慢移动,俗称“游棺”,一直送到墓地,叫“登山”。接着,将棺材放人墓穴,叫“落坑”。由“地仙”用罗盘定好棺位,呼龙化契,向穴里撒点朱砂,孝子每人用衣襟兜一撮上放入墓穴,再掩土垒坟。返回时,送葬者摘枝青叶插在头上,意谓“四季清泰”。八是应七。老人死后第七天,孝眷请僧道念经,俗称“应七”,分“二七”、“三七”……直至“圆七”(“七七”或“十七”)。富裕人家还做道场,化纸屋。圆七前,孝子居丧,俗称“守孝”。清代,一服孝子须守孝三年。三年内,院内不贴红对联,孝子不应考,不任官,不婚娶,有些怕误婚期,赶在孝堂结婚。民国时期,这种旧习逐步消失。50年代起政府倡导移风易俗、殡葬改革,丧事从简,公职人员去世,子女亲属袖戴黑纱,死者单位及身前好友、孝眷亲朋送祭账、花圈,开追悼会,向遗体告别,即行安葬。80年代起,葬礼大操大办者,不乏其人。瑶族葬礼,原有两点特别习俗:一是唱葬歌,孝眷请来歌师,先请神,然后唱歌,歌调凄惋、低沉大意是:人生自古有生有死,修行得道者,超脱凡尘,升人天堂;恶人则被打人地狱……二是盖棺,如丧父、由伯、叔站在棺前,给跪在下面的孝眷喂酒食,并对孝眷说些“方代荣昌”、“子孙发达”、“兰桂腾芳”之类的吉利话,然后盖棺。如丧母,这种仪式则由舅父主持。50年代后此俗已废。
交往:日常礼节县人敬老爱幼,尊敬师长,注重日常礼节。早晨相见,互道“你早”;饭后相见,互问“呷了饭么”;路途相遇,民国前,流行作揖,今代以握手间好,行人问路,或指点方向,或亲送一程;同路行走,让长者走前;无论熟人、生客到家,都热情接待、让坐、敬烟、倒茶,或留餐宿;用餐时由长辈作陪等。亲友往来主要亲朋戚友之间,逢年节、寿诞、喜庆,互相探望、庆贺。正月初二日,女儿女婿、外甥给岳家、舅家拜年;正月初八,接女儿、姑母回家小住;正月初十左右,岳父、舅父去女甥、外甥家看望;五、六月间,岳母看望女儿、女婿,叫“望夏”;亲友每遇婚丧大事,自动帮忙;平日往来,视家境而异,并无定规。邻里关系县人信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注重邻里和睦相处。传统习惯是“互敬互助,互谅互让,常来常往,有事相帮,婚丧病灾,行礼探望”。彼此之间,通常按辈份长幼称呼。一般在正月中上旬相互请吃新年饭,平时互相帮助,排忧解难。
气候特征:综述:县境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光、热充足,水资源较足,四季分明,垂直分布明显的气候特色。县四季分明。气温小于10℃为冬季;稳定在10~22℃为春季;大于22℃为夏季;22~10℃之间为秋季。四季里冬、夏较长,春、秋稍短。冬季可持续4个月,秋季只有2个月。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四季降雨量与日照时数如下:春季雨水最多,占全年的36.2%,而日照时数只占全年的20%,多阴雨连绵天气;夏季雨量占全年的30.9%,但日照时数占全年的41%,加上气温高,南风大,容易出现夏旱;秋季雨量仅占全年的19.3%旧照时数则占全年的25%,多秋高气爽天气,但也常出现秋旱;冬季雨水量仅占全年的13.7%,同期日照时数只占全年的14%,冬季降水强度小,多阴沉小雨或小雨雪大气。主要生长季节雨量充足,4~6月为雨季,7~9月为旱季。4~6月处于南北气流交汇频繁时期严雨过多,雨水集中,3个月总雨量占全年的42%,当降水强度较大时,可造成局部山洪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副热带高气压带开始控制,雨季结束。7~9月气温高、南风大、蒸发强,常出现夏、秋干旱,甚至夏秋连旱。
日照:县境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465.6小时,可照时数4434.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3%。7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48.4小时,平均每天8小时日照;2月日照时数最少,仅49.8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日照。7~8月日照百分率均在50%以上,寒冬到早春的1~3月日照百分率在20%以下。县内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3.47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为573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县热量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17.0℃,年较差22.6℃,极端最高气温39.0℃,出现在1988年7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是-8.8℃,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冬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一般不过十几天。县境气温稳定通过5℃的平均初日在2月下旬,平均终日在12月下旬。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4日,平均终日为11月20日。多年平均初均初、终间日数有242.3天,累积温度5295.8℃气温稳定通过20℃平均初日为5月18日,平均终日为9月25日,初终间日数为131.7天,累积温度为3401.3℃。
降水:年均降水量1331.1毫米,年降水量最多为1868.3毫米(1961年),最少量为950.0毫米(1963年),年平均变率为11.5%。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总的趋势是西南部多于东北部,山地多于丘陵,南部山区的枫木坪、黄金年降雨量在1500~1700毫米,西北部温塘及东部三渡水年降雨量1100~1200毫来,在沿河两岸丘陵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不均,以4~6月降水量居多,平均561.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2%。5月份雨量最多,平均为211.8毫米,最多月雨量为1975年5月,为404.5毫米;12月雨量最少,平均为46.6毫米,最少月雨量为1987年12月,只1.9毫米。县内降雨强度不大,一日最大降雨量132.2毫米,出现在1986年的6月22日。日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日数,仅出现过7天,平均每4~5年出现1次。
湿度与蒸发:县属湿润气候区域,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除7~9月相对湿度稍低于80%,其余各月均在80%以上,尤以冬末到初春的2~3月相对湿度最大,达84%。县年均蒸发量1428.2毫米,比全年降水量1331.1毫米大97.1毫米。1~6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7~10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1~12月基本持平。特别突出的是7~8月,气温高,日照强,南风大,蒸发量均在200毫米以上。
气压和风:县年均气压980百帕。冬季受北方南下的变性冷高压控制,气压较高,气压最高月出现在12月;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气压较低,气压最低月出现在7月。县域因不同季节所受气流影响各异,不同季节风向也明显不同。冬季(以元月为代表)、春季(4月为代表)、夏季(7月为代表)、秋季(10月为代表)、及全年风向频率如下。境内冬季盛吹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春季为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时期,秋季为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时期,风向转换随季节明显不同,属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秋、冬季节风速较小,春、夏季节风速较大,其中7月平均风速达3.3米/秒,风速最大值为1979年4月12日的20米/秒,风向为东北风。由于县境特殊的地形条件,主要河流扶夷江贯穿越城岭山脉,河谷深切,为偏南气流北上提供了通道,狭管作用又加剧了风速。当冬末春季西南倒槽发展影响或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县境时,多西南大风,盛夏由于高温干旱,加之西南气流越山的下沉绝热增温作用,容易酿成火南风天气。多西南大风是县境比较突出的气候特色之一。
云量和地温:县境地处湘西南越城岭北麓,云量较多。上半年每月天空总云量均在8成以上,特别是2~6月,北方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经常在县上空交汇,形成复杂多变的云系。下半年7~12月总云量稍少,在7.0~7.5成之间。夏季因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控制,反而是一年中总云量最少的季节。县各月及全年地表温度均高于同时段气温。地表由于白天受阳光直接照射,夜晚地面的反辐射,昼夜温差明显大于气温,地表极端最高温度72.0℃,出现在1963年6月21日,地表极端最低气温一12.0℃,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地中5厘米的温度与地表温度变幅小,据县境10厘米、15厘米、20厘米地中温度资料反映,土层越深,温度变化越趋于缓和。
霜:县平均初霜日为12月3日,初霜最早出现在1978年10月29日.平均终霜日为2月16日,终霜最晚出现在1972年3月12日。无霜期年平均为289天。最长无霜期出现在1966年,达364天;最短无霜期只有247天,出现在1988年3月10日至同年11月11日。虽自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为有霜时段,但因冬季多阴沉小雨天气,年平均有霜日数只有15.8天。
雪:县境平均初雪日为12月18日,最早初雪日出现在1970年11月15日,平均终雪日为2月27日,最晚终雪日出现在1963年4月8日,平均年降雪日数为10.4天,大体上是“春分断霜,清明断雪”,年平均积雪日数为5.4天,最多积雪日数17天,出现在1963年冬季,最大积雪深度为16厘米,出现在1977年2月9日。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