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文水城区街道地图 ===
=== 文水县资讯概况 ===
历史沿革:文水县历史悠久,据从该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上贤人逐渐向文汾流域迁移并定居,在这个时代,畜牧业已逐渐发展,即由原始群进入了氏族社会。据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即该县西南二十五里之平陶村。后冀并分开,为并州辖地。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公元前376年(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韩、魏、赵共废来靖公,三分其地,属赵为大陵邑,邑治在该县西北二十五里武陵村之北大陵庄(原名大陵屯)。《史记》载:公元前344年赵肃候游大陵,即此地,其后310年赵武灵王亦游之。大陵庄在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即划归交城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并六国,郡县天下,始名为大陵县,属太原郡。公元前221年至公元8年(西汉初始元年)的229年中,一直为大陵县。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西汉)时,于大陵县境南部别置平陶县,包括后来的平遥县西北境。县治在文水县平陶村。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新莽建国元年)至公元24年(更始二年),历时16年间,为大宁县。公元25年东汉立,从公元25年(建武元年)又复名为大陵县。在东汉,三国时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晋到南北朝、公元447年(北魏真君八年)422年间,一直称为大陵县。北魏省大陵,公元448年(真君九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城东十里之旧城庄。从北魏至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历经141年,名受阳县,属太原郡。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始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又属太原郡,至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历时99年名为文水县。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至公元七704年(长安四年)历时15年,名武兴县。公元704年(唐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又恢复原名文水县。后经五代、十国、宋、没称未变。公元1098年到1100年(宋元符年间),文水古城,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金、元时,仍名文水县属太原路。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原府。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归汾阳专区。1951年3月至1854年5月属榆次专区。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15”至37°35’9”,东经111°29’46”至112°19′15”之间。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1064.4平方公里。
地理特点:境内具有基岩中山区、土石低山区、黄土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冲积平原区五种地貌类型。其中冲积平原区面积50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基岩中山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9%。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是苍儿会的大西沟岭,海拔2169米左右;最低点是西槽头乡王家社村西南,海拔739米左右,最大相对高差为1430米左右。
气候特点:文水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雨量457mm,平均日照时间2252小时,平均气温10.1摄氏度,10摄氏度以上有效积温3662摄氏度,平均地面温度12.4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63%,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风速2.0米/秒,最多风向南风和北风,最大风速35米/秒,大风日数8次/年,气象条件适中。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岩、石英石、石棉、铅、银、石膏等,探明西山煤田74平方公里,储量约14亿吨。
生物资源:树种以油松、云杉、落叶松、桦、杨为主,经济林以梨、枣、葡萄等果树为主。野生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菌类5类。境内药材资源比较丰富,野生药材品种有甘菜、党参、黄芪、猪苓、枸杞、柴胡、大麻子等50余种。
主要河流:文水县水资源丰富,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大河流横贯全境。县境西部山区有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3条支流。还有瓦窑河、白石河、饮马河三条过境河,在该县流程很短,多数为流域窄、流量小的季节性河流。汾河: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从清徐韩武村进入文水县,流经西社、杨乐堡、高车、贯家堡、刑家堡、云周村、南胡、王家堡、水寨、上段、炮手堡、新堡、门世、北齐、南齐、石家堡、徐家镇18个村,流程37公里,流域面积达293.3平方公里。文峪河:文峪河为汾河支流,古称文水,又名文谷水,浑谷水,《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发源于山西省交城县关帝山,在孝义市境内入汾河。文峪河从北峪口出山后,途径开栅、宋家庄、樊家庄后,分为东西两路,西经北徐、中舍、南徐、龙泉、桑村、桑村营、堡子、私评、韩村、冀周、西宜停、桥头、南武涝、北张、南张、苏家堡、郑家庄、百金堡、西槽头、王家社,进入汾阳。东经武午、宜儿、里洪、麻家寨、杨家寨、南张、北张进入磁窑河。磁窑河: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内贺家岭,至石侯村流入文水县境,流经杭城、武良、东城、西城等18个村经汾阳至孝义北桥头村汇入汾河,境内流长27公里,流域面积122.6平方公里。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百分之九十的径流集中在汛期,上游极少用于灌溉,文水县以下可得洪灌之利。正是由于有了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文水人民的勤劳,才有了粮食大县的美誉。前面路过的开栅镇,曾因小麦丰产荣获国务院的嘉奖令。
行政区划:区划沿革:文水县行政区划,明、清时实行坊都制。城设坊,关设厢,乡村设都。明代,全县编户79坊都,清代并为70坊都。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区村制。1950年,全县设七个区,一区驻地城内,二区驻地下曲镇,三区驻地南庄镇,四区驻地开栅镇,五区驻地大象村,六区驻地孝义镇,七区驻地马西村,共辖192个村。1953年5月,进行第一次划乡,全县划为53个乡。1956年9月,将53乡合并为21乡。1958年3月,将21乡合并为14乡。1958年8月17日,文水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划为4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前进人民公社、云周西胡兰人民公社、南武红旗人民公社、开栅先锋人民公社。后多次变更,到1977年,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辖生产大队212个,自然村217个。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划为乡镇建制。全县改划为7镇、10乡。1985年4月,设立沟口乡。同年,全县有7镇11乡,辖217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212个。2001年,进行撤并乡镇工作。至2009年,全县有7镇5乡,辖村民委员会199个。截至2011年,又增加:1个办事处(苍儿会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山西文水经济开发区)、2个市级开发区(文水县海威工业园区、文水胡兰农业科技园区)。
政区分布:2001年撤并乡镇后,文水县所辖7个镇、5个乡分别是:凤城镇、开栅镇、南庄镇、南安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南武乡、西城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各乡镇所辖行政村分别是:凤城镇2001年撤并前的城关镇辖村: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南关村、北关村、私评、土堂村、岳村、冀周村、韩村、章多村、龙泉村、堡子村、桑村、桑村营村、南徐村、南峪口村、宜儿村、方园村、武午村、大城南村、里洪村、东旧村、西旧村、旧城庄村。2001年撤并前的沟口乡辖村:沟口村、北武家坡村、集灵源村、靛头村、大圪堆村、半峪村、泉泉寺村、任家坡村、马家庄村、沿磨村、吕家山村、前周村、后周村、前庄村、河底村、贾家山村、成家山村、曹家山村、牛家沟村、苏家岩村、庄头村开栅镇2001年撤并前的开栅镇辖村:开栅村、北徐村、中舍村、文倚村、武陵村、宋家庄村、樊家庄村、北峪口村、西峪口村。2001年撤并前的苍儿会乡辖村:苍儿会村、温家庄村、下庄村、程家庄村、林海村、李家庄村、上王家庄村、麻峪口村、陈家庄村、李家会村、崖底村、寨子沟村、岳家庄村、下庄村、龙兴村、海岸村、陷家沟村、大村、贺家塔村、付家庄村、李家嶂村、崖头村孝义镇孝义村、东夏祠村、西夏祠村、北夏祠村、桥头村、乐村、马东村、马村、上贤村、平陶村、南武渡村、北武渡村马西乡马西村、神堂村、穆家寨村、河西村、牛家垣村、康家堡村、孝子渠村、赤峪村、中渠村、南武家坡村、大南峪村、小南峪村西城乡西城村、东城村、杭城村、武良村、东石候村、新庄村、新立村南武乡南武村、东庄村、西庄村、南明阳村、北明阳村、西明阳村、麻家寨村、武家寨村、杨家寨村南庄镇南庄村、韩弓村、麻堡村、信贤村、汾曲村、洪义村、吴村、温云村、温云营村、横沟村南安镇2001年撤并前的南安镇辖村:南安村、小南安村、北白村、谢家寨村、孟家庄村、北胡村、榆林村、东北安村、西北安村、北安庄村,2001年撤并前南白乡辖村:南白村、高车村、西社村、杨落堡村、王川堡村、东郭村、西郭村、于家堡村、郝家堡村、闫家堡村、西南社村、西韩村刘胡兰镇2001年撤并前的刘胡兰镇辖村:刘胡兰村、新崖底村、保贤村、保贤庄村、贯家堡村、邢家堡村、云周村、南胡村、王家堡村、城子村、大象村、东堡村、北贤村、赵村、索家堡村。2001年撤并前的上曲乡辖村:上曲村、上段村、水寨村、伯鱼村、门世村、炮守堡村、新堡村、段城村下曲镇2001年撤并前的下曲镇辖村:下曲村、下曲庄村、梁家堡村、南贤村、青高村、朱家堡村、寄谷庄村、武家庄村、石永村、永乐村、苏家庄村、田家堡村、忠义村。2001年撤并前的南齐乡辖村:南齐村、北齐村、南辛店村、北辛店村、徐家镇村、石家堡村、杜村、杜村庄北张乡北张村、南张村、上河头村、武村、东宜亭村、西宜亭村、南武涝村、北武涝村、苏家堡村、郑家庄村西槽头乡西槽头村、东槽头村、百金堡村、裴家会村、王家社村、尹家社村、狄家社村、闫家社村。
文教体育:文化事业:全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文联等文化机构。乡乡开通闭路电视,有县级电视台一座。据2009年统计,全县有9个文学艺术联合会,拥有会员600余人,各类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并获奖。
教育状况:截于2009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16所,在校学生90498人,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9%,“两基”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9.81%,2007年高考达线898人。
体育事业:据2009年统计,全县有群众体育运动场所40个,4个行业体育协会,8个单项体育协会,共有会员3000余人,建有老年武术健身指导站和女子健身指导站,投资500余万元的县人民体育场即将投入使用,每年参加或承担国家、省、市多项体育赛事,先后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开展,“魅力苍儿会”摄影活动受到广泛赞誉,“左家拳”和“桥头大鼓”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西三上的凤凰鸡,2000年,列为省级保护对象,上贤塔的维修和上贤古人类遗址的开发改造一期工程完工,胡兰王家堡世泰湖、文峪河水库旅游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堡子村和杨家寨村水上公园动工,于2011年完工。火车站的修建,促进了经济迅速上涨。文水正诚招各路企业去投资开发、。
地区名人:
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624—705),女,名曌,并州文水人。624年(唐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生于长安。637年(唐贞观十一年),被李世民选为“才人”。654年(唐永徽五年),被封为昭仪,六年立武则天为皇后,号天后。690年(唐天授元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并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死于洛阳,终年81岁。文水县南徐村建有武则天纪念馆。狄青狄青,生于1008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卒干1057年(嘉佑二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038年(宋仁宗宝元元年),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1040年(康定元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1052年(皇佑四年)六月,推枢密副使。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宋仁宗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狄青一战而胜。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受奸人所害,1056年(嘉佑元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同恕:同恕(254—1331)字宽夫,祖居太原文水。其父同继先,博学能文,著有个人专集《玉山集》。同恕幼年时期,跟颐斋先生张彦明学习,他职颖好学,尤其记性非常好,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字,乡校考试常是第一。提举张器玉这样评价他道:“义理详明,文辞浏亮,宜为此会之魁”。从此,同恕“德进业修,声誉日著。”至元年间,朝廷聘他当武部官员,他婉言推辞。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平章陕西事王野仙聘请他编纂《世祖实录》,他将书编成后,就又隐居起来,开始自己的教书生涯。不事张扬是同恕的本质。宋仁宗时,曾三次派人到同恕家,请他出任国子司业、阶儒林郎,他都推辞不去就任。最后,朝廷批准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的建议,在奉元设立了鲁斋书院,由同恕当领教。同恕进书院后,先后培养出学生上千名,延右年间,新设经明行修科,朝廷请同恕与萧郏两人主持考试。1316年(延右三年)秋,同恕又任考试官,严格按考试成绩的前后顺序录取考生,他公正严格的做法,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1319年(延右六年),同恕被选入朝廷,当任了太子左赞善、奉议大夫的职位,负责教育和培养太子。1320年(延佑七年),英宗接位,同恕退休回家。(1328年致和元年),朝廷任命同恕为集贤侍读学士,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谢绝。回家13年后的1331年(至顺二年),同恕去世,享年78岁。赠翰林直学士,赴京兆郡候,谥“文贞”。他一生著有《矩庵集》30卷,久佚,《永乐大典》中辑出其文10卷、诗5卷。同恕的著作“不事粉饰、而于淳厚敦朴之中,时露峻洁峭厉之气”。他作诗学的是陆游,为文以周必大为榜样。他所作的志、状是后人研究金元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哲学思想上,同恕崇尚程朱理学。他的教学方法是以疏导学生为主,逐渐把学生引入正道上。他好学不倦,家里无余粮,而藏书却多达上万卷。他的座右铭是:“与其有求于人,何若无欲于已;与其使人可贱,不若以贱自安”。他待人诚恳、谦虚,人们与他座谈,就好像是坐在春风中喝着美酒那样畅快。为此,人们多愿与交往,道高当世的萧郏就经常与同恕交往,他俩关系也很密切。当时人们称之为“萧同”。一代巨儒同恕的为人、为学之道,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孔天胤:理学泰斗孔天胤(1505—1581),字汝阳,号文谷子,又称管涔山人,死后门人称文靖先生。汾州文同里百金堡人,即今文水县百金堡村人。祖父是晋的政仪宾(今说女婿),父亲孔雄骏是庆成王府的仪宾,被封为奉训大夫。孔天胤出生名门高贵,从小聪颖过人,1531年(嘉靖十年),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地的人称他为孔榜眼。因明代的制度规定,凡宗室外戚,不准担任京城的官职,所以孔天胤只能去陕西担任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不久又降为祁州(今河北安国)知州,后来又被提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任陕西按察司、右布政使,转河南左布政使。他做官清政廉明,每到一地,都受到人们的称赞。辞仕回籍后,筑“文苑清居”、“寄拙园”等小园,经常与朋友们在园中吟诗、谈文。孔天胤以精研理学闻名于世。他的学说继承了宋代儒者的“格物、致知、明辩、笃行”的宗旨,讲求教学者首先要端品励行,其次才是研求文词,教育人要重视反省自己本人,然后才能以自身做为弟子的典范。孔天胤曾与王道行、吕仲和、裴邦奇等组织诗社,以诗倡和,很受当时学者的推崇。他一生著有《孔文谷文集》20集、《孔文谷诗集》14卷,《霞海篇》1卷,均被《四库全书》著录。他还编著了《汾州志》8卷,可惜现已流失不存。
左昌德:左昌德(1808——1879),1808(清嘉庆十三年)出生于文水县孝子渠村~个武术世家。其父左文法,通晓武术。左兄弟3人,老大昌永,老三昌泰。昌德排行第二。以拳把式闻名,故人们送给他个美名——左二把。昌德自幼随父习武,他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天资聪明,又肯刻苦练功,深得其父偏爱、17岁上随父到北京西华门外车铺,一面协助父亲经营车轴生意,一面继续习武。他练武功,方法独特,练弹腿时,在院内埋下18根檀木轴,每早必踢瑞百下。大门外丁字路口有对石狮,他为练臂力,每晚必举数十次。苦练3年之后,不仅~腿可踢断一根车轴,还可把一对石狮举起来。时有河北沧州人绰号“长眉道人”的张德茂,愿收他力徒,于是又随张师习武。因其武功已有基础,又深得名师指教,早晚苦练,进步很快,一练就是8年,武功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徒手到器械都掌握了绝妙之法。昌德28岁那年(道光十六年),他拜别师傅,返回北京车铺。此时父亲病故,只好重操旧业,维持生计。因他不善经营,车铺歇业,无奈一度流落江湖,独霸天桥,行侠仗义,抱打不平,深得民心。昌德29岁时,经其师傅张德茂介绍到苏州开设王永镖局,次年改为昌隆镖局。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保嫖生涯,走遍大江南北,历经30余年,誉满中国北方、南方7省。其间其子安民、其孙秉信及其高足张德寿、武高升等都随其保然。时灵石县坛镇村经仁政慕名拜昌德为师,随左子安民保镖。昌德在保镖的30余年中,从未出过差错。清道光H十四年(184),因给苏州巡抚押送苏绣名作“七禽图”赴京,道光皇帝亲赐其黄马褂1件,镶旗1面。当道光皇帝手执旗柄朝下递给下跪的昌德时,昌德伸手接住旗矛,因怕犯欺君之罪,不敢再将旗子颠倒过来。为了纪念这件事,后来左家缥旗是旗矛倒插镖车,人们见了便知是昌隆缥局的镖车。昌德在保镖过程中,遇同行有困难,必尽力帮助。平遥县南良在人王正卿也是著名镖师,有一次失了镖,找到昌德,请求帮助。昌德欣然拔刀相助,找回失去之物。后王、左遂成金兰之好,王为兄,左为弟,他们经常切磋武功,相互交流。正卿也学左家弹腿、绵掌,昌德也练王家的枪法。直至解放后,在北京还有左家弹腿、王家枪之说。昌德老后,将昌隆镖局交与其子左安民经营,自己回乡养老授徒。昌德去世后,其子安民、其孙秉信继承其业。民国建立后才关闭镖局,叔侄二人归里,设场授徒传艺。直到解放后,在文水全县武林人士中,左氏门人占绝大多数。刘胡兰:刘胡兰(1932——1947),女,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7年1月12日,阎军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和6名农民被捕。敌人用乱棍将6名农民酷打后,又用铡刀一一铡死。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从容地走在刽子手面前,躺在铡刀上慷慨就义,时年15岁。同年3月25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为刘胡兰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1994年2月2日,江泽民为刘胡兰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文水县刘胡兰村建有刘胡兰纪念馆。孙谦孙谦(1920——1996),男,原名孙怀谦,文水县南安村人。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作协副主席,山西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他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泪痕》、《咱们的退伍兵》拍成电影后获电影“百花奖”、“金鸡奖”。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光荣称号。1996年3月5日,孙谦在太原病故,享年76岁。张稼夫:张稼夫(1903——1991),男,原名张法古,文水县西北安村人。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中顾委委员等职。1991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他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了一生,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
文物名胜:
刘胡兰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城东17公里的云周西村(后更名刘胡兰村),距太原市区85公里。始建于1956年,占地93000M²。馆舍坐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馆内还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刘胡兰雕像、刘胡兰墓等,还有被捕、受审、就义处等遗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教材主要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献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惟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刘胡兰纪念馆被党和国家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团中央、民政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教育部、团中央、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的“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山西省、吕梁地区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截至21世纪初,已有1300多万全国各族人民和110多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瞻仰。上贤遗址:上贤遗址位于文水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上贤村,东起太汾公路西侧的土塄,西至上贤村西梁顶,南起上贤村南,北至邻村马村界沟,面积约4平方公里。上贤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第一批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层厚度大约2——3米。遗址内发现两座陶窖,四处穴居坑,地面散布着灰色绳纹陶、红陶、夹砂陶片等。至今当地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仍不断出土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以及汉代的陶器、铜器等。1987年,文水县博物馆在上贤村西坡地处发现一处瓮棺葬,在其一穴居坑下方1.2米深处出土陶鬲三件,一件完整,两件残缺,三件套合在一起,内敛一具婴儿骸骨,头骨散碎,部分小指骨存在,面部眉骨较完整。梵安寺塔:梵安寺塔俗称“上贤塔”,位于上贤村北,原系梵安寺附属建筑。据《文水县志》与《山西通志》记载,该塔建于北宋崇宁三年,但从塔上大量的绳纹砖看来,该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长26米,为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顶无塔刹,塔基无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造型殊异,风格独特,世属罕见。在第七级上原有一座小庙,内供铁佛一尊。抗战期间,八路军常在庙内设嘹望哨,监视日寇行动,日军便毁掉小庙,盗走铁佛,拆掉塔内阶梯与阶层,使该塔变成了一座上下贯通的内空塔,至今塔身上当年战争留下的累累弹痕仍历历在目,成为日寇侵华罪行的历史见证。后来,有关部门在塔下发现一地宫,据考原存有石碑,惜早已不知所踪。梵安寺塔寿享千余年,期间,不论是风侵雨蚀、雷轰地震,还是人为的破坏,都未能使它屈服。古塔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牢固的结构,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至今巍然屹立在文水大地上。西峪口遗址:西峪口遗址位于文水县西峪口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兽牙装饰品。在村南山腰约60米处,曾发现过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头骨化石。
孝义镇市楼:孝义镇市楼位于文水县城西南8公里处孝义镇中心。原建于清代,属砖木结构建筑,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楼基与一层、三层系砖修,二层为砖木混合结构,周围有城垛式围栏,三层有平座,单檐十字歇山顶。据二层东北角石碑记载,公元1813年(清朝嘉庆十八年)曾对该楼进行过一次重修。一百多年来,孝义镇市楼久经岁月剥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早已褪尽芳华,但却更增其沧桑古韵。
狄青庙:狄青庙位于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1059年(北宋嘉礻右四年)修建,1296年(大元元员二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再次重修,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三楹二柱,单檐硬山顶,檐前无斗拱,有插飞。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门面为夹扇门窗,檐下悬1871年(同治十年)十月全村公立的横匾一块,上书:经文纬武。门顶悬1807年(嘉庆丁卯年)所立横匾一块,题词:宋室名贤。两匾均为蓝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阁一座,内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留一绺长须;身披铠甲,头戴紫冠,一身元帅装束。殿内四角立有四个文武待臣,东内侧文侍臣举钦赐尚方宝剑,外侧武侍臣端一个面目狰狞的铜面具;西内侧文侍臣手捧帅印,外侧武侍臣持一杆无缨合箭式大枪。殿内东西壁原有壁画,据21世纪初调查,西壁壁画已无,东壁有重描后的中堂画一幅,联语一副。画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正向一个儒家装扮的老者求学拜师。联语为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所撰,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名将祠堂书此联语,颇耐人寻味。
石永村市楼:石永村市楼位于文水县城东南20公里处石永村中。属明代早期建筑,木制结构,凭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撑,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层,暗两层,二层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可惜解放初遭毁坏。楼顶为十字歇山顶,琉璃绿瓦,金碧辉煌,丽日照耀,流光溢彩。据碑文记载,1497年(明宏治十年),1714年(清康熙甲午年),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798年(乾隆五十八年),1891年(光绪十七年)以及1984年,曾对该楼进行过六次维修和彩绘,使这座历史悠久的市楼风华永驻,雄姿长存。
麻衣仙姑庙:麻衣仙姑庙位于城东1.5公里的桑村南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偏殿为卷棚顶,面阔小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进深三间,配殿南面各有看台三间,进深一间,乐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卷棚顶建筑,钟鼓楼亦为单檐悬山顶,庙内共有碑八通。据碑文记载,麻衣仙姑庙始建于唐代,几经沧桑,旧迹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庙宇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维修和彩绘。在清朝乾隆四十年,民国十年曾两次重修。解放前每遇大旱年月,县内就组织大规模的祈雨活动,动用十八个村的民间锣鼓,大批童男童女,善男善女,其人员之多,声势之大无以伦比。县长敲响市楼的大钟为出发信号,乞雨队伍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直到汾阳黄芦岭麻衣仙姑洞跪拜。由主祭人进香,烧纸、摆起净瓶,等待滴水。据说求得几滴水,即下几寸雨。仙姑庙内现在保存有民国十年县长组织求雨活动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当年求雨的盛况。1964年,大队将正殿、东西配殿前墙拆除改作库房,使用至今。1997年村里投资,对正筑宏伟壮观,数里外可见楼体。东岩寺:东岩寺位于文水县城西北100里的地方,该寺现在仍存有石栏、水井、冢墓等遗址,寺中旧有10幢碑,碑文中有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及当时建寺始末、山中风景描述的记载,对照史传白马寺的始建年代,认定东岩寺建寺比白马寺早一年,应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随着苍儿会的开发,必将对佛教史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水苍儿会生态旅游:<!--enpproperty10069802011-07-2609:22:40.0苍儿会2145文化山西/enpproperty-->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位于文水县西部山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360平方公里,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2%,森林覆盖率达到83%,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块区域。;吕梁山苍儿会空气清新,溪水潺潺,森林茂密,空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等级一级水平,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野生动物70余种,野生动物200余种,野生药材100余种,野生食用菜20余种,是天然的“北方植物园”。空间距离上,距离省会太原仅70公里,距北京600公里,目前文水县境内有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夏汾高速公路,还有建设中的太中银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经济区概括为“两川一带八区块”。其中有原始森林休闲度假区,皇家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刘胡兰民兵训练基地(狩猎场),中国佛教东传第一寺—东岩寺,等旅游景点
民间传说:
上贤塔的传说: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关于它的传说脍炙人口、遐迩闻名。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从那以后,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这就是上贤塔既无塔顶又无塔基的由来。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狄青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狄青的传奇故事。传说狄青乃是天界武曲星君下凡;又说狄夫人乃西夏双阳公主。戏曲舞台上也常上演歌颂狄青的剧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杨合兵》等。历朝历代吟咏狄青的诗词也是举不胜举,如:狄武襄吟(明)杨维桢宾州海月光团团,剑花火树烧烂斑。将军如内客未散,捷书已夺昆仑关。当时谏官疑武士,岂知办贼遽如此。於乎!铜面将军今岂无,世无承相庞公甘老死。谒狄武襄公祠(明)范珠宋祚方兴虏未平,将军百战捍危城。流言难泯生前节,信史犹传身后名。八尺穹碑苍藓合。一区故宅野云横。晚来风撼溪山村,仿佛南征弓马声。咏昆仑关之战田汉一树桃花惨淡红,雄关阻塞驿楼空。倭师几处留残垒。汉帜依然卷大风。仙女山头奇石耸,牡丹岭上阵云浓。莫云南向输形势,枢相当年立战功。
凤凰城的由来及传说:1084年(宋元丰七年),县城遭水患废(当时县城在旧城庄,建于北魏时期,后称文水古城,这还不是文水最早的城,文水最早的城叫大陵城,建于春秋时期,在武陵村与交城大陵庄之间),文水城于1085(宋元丰八年)始建,于1098年—1100年(元符年间)县城迁移到此,因状似凤凰,故有凤凰城之称。据民间传说,在文水城快修成时,一天,忽然来了个白发老翁,他仔细看过城的位置和形状后,对领工人员说:“这座城头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风水太好了!可惜城门开的方向不对,若改一下,就成为一座凤凰城了。古有‘凤鸣岐山’,你们来个‘凤鸣西山’岂还甚好”。说罢飘然离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将东西重门改向朝南开,东与私评村、西与土堂村连起来,为凤凰的两翅,北重门向东开,与北关连起来,为凤凰之头:重南门朝南开,与南关连接,为凤凰的尾巴;岳村、冀周两村为凤尾上的长翎。又在城内中心处盖了1座市楼,在市楼底下打了1眼水井,为凤凰的心脏;在北关的北头盖了1座真武阁,阁的左右各凿水井1眼,为凤凰的双眼。同时,在北门外立一照壁,壁上镶刻“凤凰城”三个字。从此,文水凤凰城的美名便远近传扬。后来有个外籍县令,一次,去西山周游,夜半出来小解。眺望县城,一片红光,形似一只凤凰。又一次,夜间出衙巡城,望见城墙上的堞楼红光闪闪,好像每个堞楼都点有一盏红灯,并耳闻有琅琅读书之声。回衙后反复思考,认为文水之所以出名人,一定和凤凰城的风水有关,便产生了嫉妒之心,一气之下,便下令把市楼底和北关真武阁两侧的水井填了,并将城墙上的72个堞楼拆毁。从此,破坏了凤凰城的风水,城墙堞楼上的灯光和琅琅读书之声,就再也看不见和听不到了,名人也出的少了。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