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宁都城区街道地图 ===
=== 宁都县资讯概况 ===
宁都概况:本县区位: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东径115°40′-116°17′,北纬26°05′-27°08′。东邻石城县、广昌县,南接瑞金市,西连兴国县及吉安地区的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等县,北毗乐安县、宜黄县、永丰县,西南接于都县。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千米,总人口741156人(2006年末),其中客家人口约占98%。县城距省会南昌市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行政区域:全县辖12个镇、12个乡: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蔡江乡。共有20个居委会、29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梅江镇。
气候环境:地处贡江上游。东、西、北3面环山,自北向南倾斜。梅江琴江直通全境。年降水量1588毫米。年均温18.3℃。矿藏有萤石、铀、铁等。自古享有“赣南粮仓”之誉,农业主产水稻。森林笼盖率达71%,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319国道和5条省道过境。
历史概况:宁都建县历史悠久。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
革命老区: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客家文化:宁都曾是早期的江西文明。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誗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
文化教育: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宁都中学曾连续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位全省文科状元。
环境资源:宁都是资源大县。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侯孙中山先祖孙?墓、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
经济发展: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59.9亿元,财政总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65:39.73:35.62,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800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66亿元。
历史沿革: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春秋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属庐陵郡。三国属吴。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白鹿营(今黄石镇营底村)置阳都县。此为宁都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元元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洪武九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民国二年(1913年),宁都复改为县。民国三年,全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县三级。江西设四道,宁都县属赣南道。民国十五年,废道,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1929年,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1931年9月,宁都县分为宁都、彭湃两县。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1933年1月8日,赵博生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同月13日,为纪念赵博生,宁都县改为博生县。1933年7月,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宁都分为博生、洛口、长胜三县。隶属如前。民国二十三年十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仍为宁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并为专署驻地。民国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宁都属第八行政区,仍为专署驻地。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后未成立,改为宁都分区(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宁都县隶之,并为专署驻地。1952年8月29日,撤销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宁都县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宁都县隶之。1964年5月,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宁都县隶之。1984年,设立员布乡(赣府厅字[1984]251号)。1987年4月5日,青塘乡、长胜乡、黄陂乡改设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1988年12月10日,撤销刘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梅江镇管辖(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1995年9月29日,撤销固村乡、赖村乡,设立固村镇、赖村镇(赣民字[1995]185号批复)。1997年1月14日,撤销石上乡、东山坝乡,设立石上镇、东山坝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1998年4月7日,梅江镇析置刘坑乡,乡政府驻刘坑村(赣民字[1998]50号批复)。1998年8月5日,撤销洛口乡,设立洛口镇(赣民字[1998]126号批复)。1999年7月1日,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宁都县隶之。2000年6月27日,撤销小布乡,设立小布镇(赣民字[2000]145号批复)。2001年10月20日,撤销员布乡,划归洛口镇;撤销刘坑乡,划归梅江镇;撤销黄石乡、田头乡,设立黄石镇、田头镇(赣民字[2001]483号批复)。
经济发展:综合: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64.28亿元,同比增长11.1%,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16.81亿元、24.51亿元和22.96亿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6亿元,同比增长22.9%。“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万元GDP能耗下降4.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6%;COD、SO2排放量预计分别削减136吨和94吨;完成“一大四小”造林面积21.5万亩。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65:39.73:35.62,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800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66亿元。
农业:农业生产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349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种植业生产特色明显。农业产值11644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粮食总产量7.2亿斤,同比增长7.7%。蘑菇种植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新开发果园1.1万亩,成为全市第四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基地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161个。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特色农业异军突起的格局。林业生产稳定。2007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000公顷,同比增长4.2%,零星(四旁)植树251.9万株,全县森林覆率68.1%。畜牧业生产平稳。200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83572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家禽出笼35.4万百羽,同比增长25.5%;肉用兔出栏8.2万只,同比增长12.3%,生猪出栏、生猪存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渔业生产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渔业产值2324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全年水产品产量23402吨,增长19.4%。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整合各类资金23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全县共安排建设点269个,覆盖农户1.2万户、人口4.5万人。硬化主干道150公理,硬化村道154公理,改水6500余户,改厕6300余户。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9%,被评为全省农机十强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四无”水电站清理工作扎实有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完成上年15座的基础上又新开工15座。造地增粮工程顺利实施,石梅国家水保重点工程通过上级验收。2009年预计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3.6%。种植业扩面增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4万亩,比上年增加0.4万亩,总产达8.1亿斤,同比增长4.5%;加工甜橙开发建设连片100亩以上基地36个,完成整地2.8万亩,开发面积在全市遥遥领先。养殖业稳步发展,宁都黄鸡出笼3460万羽,同比增长10.6%;生猪出栏20.85万头,同比增长0.2%;水产品总量2.56万吨,同比增长5.9%。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完成1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标准良田、“四大家鱼养殖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相继启动。
工业和建筑业:200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5.4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9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77亿元,同比增长29.4%。园区经济支撑作用凸显,新增入园企业17家,新增投产企业9家,园区工业增加值6.12亿元,同比增长36.3%。净增中小企业1753户,净增个体私营企业1752户。艾炜特电子、三进漆包线、翠微实业等新上项目相继投产,宝华山水泥、东君乳业、双益制丝等增资扩能项目先后上马。制约工业发展的电力、交通等瓶颈因素得到缓解,加大了高速公路建设支持力度、铁路建设争取力度和出境公路改造力度;新(扩)建变电站3座,全县工业用电量1.24亿度,同比增长23.9%;新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5家,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5092万元。
第三产业: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96亿元,同比增长11.7%,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2009年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75.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5.24亿元,存贷比达到46.4%的历史新高,物流业货运总量达395.2万吨,同比增长3%。旅游业启动翠微峰景区创4A景区建设,首个四星级宾馆东方丽都大酒店奠基开工,东龙古村被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全年旅游总人次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50万元,同比增长8%。
固定投资: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亿元,同比增长32%。竹笮工业小区、迎宾大道、县污水处理厂等34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完成投资7.66亿元;房地产开发总投资2.84亿元,同比增长110%;178个扩大内需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新农村建设完成道路硬化190公里,改水6900户,改厕6300户,拆除旧房11万平方米,新建房屋9.25万平方米,152个省扶点基本成型。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35亿元,同比增长18.5%;“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163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104件,销售总额3296.68万元。外贸出口1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6%。
就业社保: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20人,城镇就业率达97%。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首期144套经济适用房和二期186套廉租住房完工并交付使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26户,改造面积4.3万多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22%;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559人和13.2万人;养老保险扩面新增133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3万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3805户和16260户。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27元,同比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3007元,同比增长7%。
宁都发展遇到的困境:资源方面:宁都的矿产资源相对比较贫乏,水资源和林业资源丰富却没有得到最合理和最充分的利用,也没得到很好的管理.局部存在资源浪费与资源闲置的现象。农业方面:宁都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产业,但是宁都的地形是丘陵,地形复杂,稻田多为梯田,对农业实现机械化操作造成比较大的障碍,要实现农业高效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科学规划农田的力度与投入。交通方面:也正是因为农业不够发达的原因,造成宁都绝大部分青年都外出工作,离开家乡去谋生,宁都有着80多万的人口,人口流通量非常之大,虽然有着一个规模比较大,线路比较丰富的客车运输站,却没有一条铁路线经过宁都,一个城市的经济要发展,货物流通和人口流通是必须的,所以目前建设一条能北上南下的铁路干线对宁都的未来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城建方面:1、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观念依然普遍存在。2、新建街道没有街道名,新建房屋没有门牌号。3、很多交易市场,特别是乡镇,成为新的居民区。4、道路配套设施未能同步建设,导致破坏道路设施和市容环境现象严重。5、乡镇城卫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污染严重。6、城镇建设风格不够突出,模式单一,呈粗放建设状态。
科研力量:科技成果据统计1978年至2004年全县受县以上奖励的优秀科技成果311项,其中国家机关授予的10项,省级机关授予的33项,地(市)机关授予的67项,县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奖201项。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
专利技术从1985年至2008年,县共申请专利65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4件。
科技队伍:2008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35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494人,高级技术职称458人。
科技投入2007年全县用于科技三项经费87万元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