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剑河城区街道地图 ===
=== 剑河县资讯概况 ===

芦笙舞:综述:剑河芦笙舞种类繁多,主要有巫交芦笙舞、温泉芦笙舞、翁王芦笙舞等,尤以巫交芦笙舞最为渊源独特。按流传地区可分为九类:南岑塘芦笙舞,流行于南岑塘、上岩寨及上、下巫门等地;翁王芦笙舞,流行于翁王、展模、白道、巫脸等地;南脚芦笙舞,流行于南脚、南高、稿旁、高标等地;乃寿芦笙舞,流行于柳川、乃寿、公鹅、南哀等地;久仰芦笙舞,流行于久仰、摆伟、南江、久吉、马安良等地;翁坐芦笙舞,流行于高雍(及新民、新合)、岑松等地;白斗芦笙舞,流行于高丘、白斗、绕号、久依等地;芳武芦笙舞,流行于芳武、岑松、新寨、培荣、汪台等地。芦笙舞的伴奏乐器为芦笙,一般来说四只芦笙为一组,每组有1只低音芦笙,2只中音芦笙和1只小芦笙。跳芦笙舞时,四只芦笙同时吹奏,发出的声音浑浑然一,厚实有力。芦笙曲调以“5”、“1”、“2”音为主。
特点:芦笙舞的特点: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吹奏者便是引舞者,当芦笙吹响时,人们随着引舞者的乐曲节奏和舞步舞姿,围成圆圈或半圆圈同舞,并沿逆时针方向作圆形运动,舞者人数不限,年龄性别不限,圈数不限,重复相同的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芦笙舞的基本动作:舞者绕吹芦笙者沿逆时针方向走几小步,停止;右脚向左脚靠拢之同时,跺地一次,右脚跺地抬起后,即朝右边迈开落地,同时左脚抬起向右脚靠拢跺地一次;原地跺脚(左右轮流),并慢慢右转体360度,手随脚任其后交叉自然摆动。
巫交芦笙舞:巫交芦笙舞流传最为久远,其舞姿优美,动作潇洒,并以独特的舞姿、舞步反映了苗族先民们的迁徙历程。其动作为十一种:1、舞者绕芦笙沿反时针方向横走两步,吸左脚,身体向正前方摆动,踢右腿,双手前后摆动;复原前动作二次;停一步,左脚向前跨进一步,右脚左脚靠拢的同时,转体360度,原地左右踢腿,反手拐180度结束。表示先民们沿河而上,要到很远的地方去。2、顺时针横走两步,吸左脚,身体向上前方摆动一次、踢右腿;复原前动作二次;停一步,身体向上前摆动一次,向左横走两步,反手拐180度,再左横走两步,右横走两步,顺手拐180度,行走时双手在面前摆动。表示先民们来到山九千、寨七万。3、顺时针横走两步,吸左脚,身体向正前方摆动,踢右腿,双手自由摆动;复原前动作二次;停一步,男的左腿向前跨一步,右腿跟上后,反手拐360度成里圈;女的同时顺拐360度走外圈,这时,男女同时行进四步,反手拐180度。表示先民们来党故松计(今剑河县巫脸)。4、顺时针横走两步,吸左脚,抬右腿,摆同边手;复原前动作二次;原地跺脚,右手向面前下击,左手反拐,呼劳动号声,大摆动,转体360度,复踢左右腿,顺转身180度。表示先民们来到南东、巫西。5、后转身行进,左转180度,踢右腿,大摆动顺转体360度;边转体边左踢右踢四次;复原前动作,最后转体360度结束,表示又来到九将方、丢将方。6、身体向正前行走两步,侧身摆同边手,向左向右各前进两步,复原前动作,边走边变成方队,顺时针转体180度,复原前动作,再顺转体180度,复原前动作,男女间插,单列行进。表示先民们来到了耶丁翁岭(久仰、壁下)。7、身体正转行进,双手大摆动,原地跺脚,停一步,转体360度,向前行进三步,后退三步,顺拐手360度。表示来到奉党。8、顺时针横走两步,吸左脚,踢左右腿;复原前动作二次;停一步,男女相靠,转头反耳传情。行走时双手自由摆动。表示来到巫留、摆伟。9、右脚垫步,左腿踢跳,横垫两步,再左右踢跳,复原前动作。踢跳时双手自由摆动。表示来到巫交。10、身体正前,双手大摆动自由行进两步,接着侧身大掖步,左右各掖一次,复原前动作。男女列成方队,走时装步,单列行走,分男女两圈,最后男女间插,单列结束。表示先民们最后散居巫交、反排。11、身体正前,左脚起步,右脚跟上两步,成弓箭步,左手叉腰,右手侧手招手两下,复原前动作,后走成“8”字形,最后男女间插,单列出场结束。行进时,全身柔动。表示先民们定居巫交、反排后又发展,欢迎部分先民定居他乡。
柳利芦笙舞:基本动作:一、跳舞者绕芦笙围成一圈,右脚起步,沿逆时针方向走两步,第三步迈右脚,第四步左脚向右脚靠拢并跺地,第五步迈左脚,第六步右脚向左脚靠拢并跺地。(第三、四、五、六步甩同边手)前动作重复两次。二、右脚起步走四步,第五步迈右脚,第六步左脚向右脚靠拢并跺地,第七步迈左脚,第八步右脚向左脚靠拢并跺地。(第五、六、七、八步甩同边手)前动作重复两次。三、右脚起步走两步,第三步迈右脚,第四步左脚向右脚靠拢并跺地,第五步顺时针转90度迈左脚,第六步右脚向左脚靠拢并跺地一次,第七步顺时针转90度迈右脚,第八步左脚向右脚靠拢并跺地一次,(第五、六、七、八步甩同边手)第九——十二步的动作重复第五——第八步的动作。(实转360度回到原位)。注:以上动作一直重复至音乐结束。
历史沿革:1914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元为楠木洞,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永乐五年(1372年)置亦溪南洞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六年(1373年)设亦溪两江巡检司;十二年(1379年),属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年)改隶黎平府。清康熙二十二年废亦溪南洞长,官司;雍正七年置清江厅,以镇远府同知分驻;十年(1732年)置清江镇;十二年(1734年)移清江同知驻台拱,改由镇远府通判分驻,并以原天柱县柳霁县丞改属镇远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清江厅为剑河县,属黔东道;三年(1914年)以柳霁县丞地置柳霁分县,属剑河县;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柳霁分县,并入剑河县;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将台江县并入,1962年将台江县分出。2000年,剑河县辖4个镇、7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908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柳川镇32230、岑松镇18533、南加镇19282、南明镇19180、久仰乡17491、太拥乡17393、南哨乡13138、南寨乡16742、盘溪乡14926、敏洞乡11899、观么乡8271。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2002年,剑河县位于总面积2035.1平方千米,辖4个镇、7个乡,6个居委会,270个村委会。年末人口总数21.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36万人。2003年2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变更台江县革东镇隶属关系,将其划归剑河县管辖。台江、剑河两县行政区域界线作相应变更。2003年,剑河县位于总面积2171.1平方千米,辖5个镇、7个乡,30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原出处如此,有待核对)。年末总人口24.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3.20万人,占总人口的96.2%。2005年,剑河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柳川镇迁移至革东镇。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