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海阳市区街道地图 ===
=== 海阳市资讯概况 ===
海阳大事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黄海之滨、嵩山之阳的张家庄(今凤城)等渔村设置大嵩卫。首任指挥使邓清督建卫城。明洪熙元年(1425)乐舞生闻韶在大嵩卫城里扮演秧歌,为海阳大秧歌之始。清顺治元年(1644)裁大嵩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改设守备一员;裁千户、百户,改设千总、百总。清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地震,房舍多塌。清雍正十三年(1735)裁大嵩卫,设海阳县。县署置知县总理政务。乾隆七年(1742)知县包桂创修《海阳县志》。同治年间(1862-1874)海阳城里人王乐天组建普庆班,40人,演唱京戏,本县始有京戏班。基督教徒始在本县接种牛痘。光绪五年(1879)知县王敬勋续修《海阳县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陈礼森在城里创建海阳县立凤城高等小学堂,首任校长鞠国香,国元年(1912)一月一日始用阳历。改县署为县公署,改知县为民政长,首任民政长卢晓东。民国2年(1913)民政长改为县知事,首任县知事张咸自。民国4年(1915)石马疃头人王延龄、于会友兴办香山高级小学,为本县第一处私立高级小学。袁世凯宣布次年为"洪宪"元年。拔贡刘勃愤撰《讨袁檄》,印成传单,散发至济南、青岛、烟台、威海、金口等地。民国15年(1926)夏泽村孙杰三经宋海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本县第一个党员。民国17年(1928)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改县知事为县长,首任县长张理堂。废4乡设12区。民国19年(1930)7月崖南头村成立本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委员会,书记姜万寿。民国23年(1934)7月中共海阳县委在岠嵎院成立,书记孙世俭(学之)。1941年,4月9日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小店村(今虎山村)成立,张维兹任县长。1942年,7月1日胶东军区成立大会在朱吴召开。会议宣布撤销八路军五支番号,建立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王彬。同年9月16日秦毓堂率残部西窜何家,县城宣告解放。1943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的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5名。从此,地雷战在海阳逐步展开。同年底海阳县武委会在牛岭山一带创建海阳县民兵工厂。1944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花崖村建惠民医院,为本县医院之始。秋盘据行村的日伪军逃往青岛,海阳全境解放。1945年6月胶东武委会授予海阳"战斗模范县"的光荣称号。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1日,盘据盆子山区的日伪军西窜,海阳全境再次解放。同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民主政府,设县长、副县长各一人。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迁至东村。1946年全县出动担架2398架,民工46712名,支援前线。至1949年,海阳县多次派出子第兵团和担架队、运输队,随军征战,功绩显著,获"支前模范县"光荣称号。同年在丛麻院建海阳县蚕种场。1950年1月海阳县民主政府改称海阳县人民政府,设县长、副县长各一人。9月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2年8月山东省海阳初级师范建于凤城。10月在东村建山东省海阳中学,招生300名。同年在凤城建文登第二速成师范。1956年1月海阳县人民政府改称海阳县人民委员会,仍设县长、副县长。1月20日中共海阳县第一届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1956-1967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和1956年生产合作的具体规划,选举了县委会、监委会和出席省第一届党代会的代表。7月1日蓝烟铁路正式通车。境内设徐家店站,1959年更名海阳站。1957年2月16日本县广播站开始播音。同年在上上都村出土商代编钟三枚。始行干部退休制度。1958年10月乳山县撤销,将夏村、乳山寨、白沙滩、海阳所、唐家五处人民公社划归海阳县。1959年海阳大秧歌参加山东省跃进歌舞会演,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晋京会演,名列前茅。1962年夏"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海阳县拍摄影片《地雷战》。1967年12月25日海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78年赵疃地雷战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花一号"花生优良品种,由高家公社黑崮大队乔文堂等培育成功。至1985年,全国有24个省、市800余县引种,推广面积500万亩。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清泉二号"板栗,获山东省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981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莅海阳视察。1983年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海阳县委员会成立。8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莅海阳视察。1984年4月全县废公社,设乡镇,共设9镇14乡。县内开始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1985年基本结束。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海阳视察,并为凤城旅游区题词"海阳万米海滩浴场"。陪同前来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和副书记李昌安等。1985年7月16日凤城海滨浴场正式开放。至同年8月19日,前往游泳者1.5万人次。同月在跑马岭筹建烟台市海阳电视差转台。转播塔高70米,功率1千瓦,有效覆盖半径25公里。1986年11月20日,经卫生部批准,海阳县被列为山东省唯一的食品卫生示范县。同年,海阳县文化馆赵悦辉的剪纸《海阳大秧歌》,在全国联展中获优秀奖。海阳县绣花厂网扣系列制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产品奖。1987年7月,《海阳县志》改稿会于凤凰岛宾馆举行。8月17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来海阳,去县卫生防疫站视察工作。同年,海阳县盐业养殖公司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开展补偿贸易,出口对虾32.052吨。联合国卫生组织莅临海阳县凤城镇石人泊村,视察卫生工作。全国著名播音员倪萍、著名电影党员铁牛、山东省著名歌唱家王世慧等来本县慰问演出。全县农村首次推广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1988年9月10日,海阳县人民政府颁发《海阳县股份制试行办法》。10月8日,县内首次开办劳务市场,安置待业青年879名。1989年5月30日下午3时左右,大阎家乡潮里以南土埠岛和虎脚山西南方约30海里海域,出现海市现象,持续时间达三个半小时,100多名渔民目睹其景。9月,体校学生任洪敏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上,1500米和3000米成绩达到国家级健将标准,其3000米成绩打破了全国少年纪录。11月27日,行村镇庶村昌阳故城半半冢汉墓出土汉代规矩镜文物一件。铜镜直径18.65厘米,背面有鸟兽花纹,并铸篆书"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14字。12月30日,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新编《海阳县志》,正式出版发行。由县体校输送到山东体育技术学院的学生高玉华(女),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铁饼以36.75米的成绩,破全国中学生纪录,获第一名。1990年5月,被输送到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海阳八中学生高玉华(女),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九届世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铁饼比赛中以49.32米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获该项目金牌。7月30日,林业部颁布《关于山东省海阳县扩建楸树丰产林基地计划任务书的批复》,同意海阳县在原有一万亩楸树丰产林的基础上,再扩建一万亩。9月,林业部长高德占为之题词:"海阳县万亩楸树丰产林基地"。山东省林业厅长李育才题词:"万亩楸树林"。由山西头乡人民政府负责兴建牌坊一处,楸树标志一处,于1992年11月建成。11月,陈建国副省长视察西古现村的1200亩优质苹果,对该村优质果园的发展规模和建园标准给予高度评价。1991年1月24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在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德华陪同下,到朱吴乡后庄村、小纪镇笤帚夼村视察银杏生产,对海阳县的银杏生产作了重要指示。5月24日,县内首次召开中国专利技术转让暨信息发布会,历时三天。与会者有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王鸿谋及省、市、县有关领导和县内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共500人。会议期间发布信息1000余条,发放专利信息资料近200套,签订意向书294份,协议书32份,交易额123.7万元。6月1日,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刘珩来海阳视察工作,并为海阳纺织工业公司题词:"千辛万苦抓后劲,千方百计搞发展,海阳纺织工业后来居上。",6月30日,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为海阳纺织工业公司题词:"开拓拼搏创新,振兴海阳纺织。",7月15日,海阳县东村镇和平村,向国务院救灾办公室寄去人民币1.03万元,支援南方洪水灾区。12月,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授予海阳县"双拥先进县"称号。同年,海阳县郭城镇朱村青年姜学斋,历时两年研制成功的"中国吉纹斋"锡锒紫砂茶具,被国家外交部定为国宾礼品。先后被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1992年1月26日,海阳县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省级保险先进县"。5月29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的计划生育人口目标责任奖惩大会上,海阳县获得一等奖。6月14日,国家教委考察组及省市领导来海阳视察教育工作,先后视察了第三职业高中、凤城镇初级中学、榆山街学校。国家教委督学王纯山分别为三处学校题词。9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村镇建设"十百千"活动表彰大会。凤城镇被命名为省级新型乡镇。凤城镇石人泊村、芝芳村,小纪镇西宅子头村,发城镇王家山后村、西坊坞村,辛安乡床子头村,留格庄乡埠落村,徐家店镇核桃树村,里店乡窦疃村,山西头乡西芦头村,被命名为省级明星村。11月23日,海阳县王家山后村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在全国红富士优质高产技术推广总结验收会上,成绩位居榜首,一举夺冠。12月5日,在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上,海阳县被授予"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县"称号。12月28日,建立海阳电视台。1993年1月20日18时45分,利用10频道、1千瓦米波发射机发射,开始试播。同年,海阳县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齐鲁杯三上先进县城"称号。1993年海阳县王家山后村的"皇家"红富士苹果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1994年3月22日,杨青松烈士命名表彰大会在海阳县召开。4月30日,省政府批准海阳县为第四批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项目县。6月29日,海阳县普降大雨,平均降雨量105.3毫米,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2亿元。9月4-6日,海阳大秧歌队获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暨1994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邀请赛金玫瑰奖(名列第一)。9月,海阳县被农业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活牛出口基地县"。1995年1月5-6日,张华福市长、杨金镜副市长陪同国家核电勘察团到海阳县勘察。5月,将南城阳乡、战场泊乡、黄崖底乡分别合并到东村镇、郭城镇、泉水头乡。8月1-2日,张瑞凤副省长在海阳县召开老红军、抗战英雄、抗战老战士座谈会。2-7日,电力工业部及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在青岛召开了山东一核电厂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会上最后确定山东一核电厂在海阳冷家庄建设,并定名为"山东海阳核电厂"。3日,山东省暨烟台市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在海阳县召开。10月,山东海阳方圆集团秧歌队在全国民间文艺艺术节上获1995金华中国民间广场展演最高奖――优秀奖。1996年4月3日,海阳县女画家赵秀云为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筹委会捐赠《牡丹图》128幅(每个与会国家一幅)。受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的亲切接见,并应筹委会的邀请参加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4月19日,海阳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阳县,设立海阳市,行政区划不变。5月30日,海阳市与大韩民国釜山广域市江西区结成友好合作关系。6月24日,由海阳市工艺品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研制的高新技术产品富尔达节能取暖机通过了国家组织的技术鉴定,填补国内空白,达国际先进水平。同月,海阳市"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了海阳市国家级攻关项目历史上零的突破。7月12-13日,海阳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称号。7月24日,海阳市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7月28日,韩寓群副省长莅临海阳,检查指导工作。8月,中共记韩喜凯莅临海阳,检查指导工作。9月25日,海阳市输送的女足国手陈玉凤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二十六届奥运会上获银奖。12月2日,海阳大秧歌在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荣获最高奖――金牌奖。
风土人情:民风:海阳民风,自古敦厚豪爽。《海阳县志》(清乾隆版)载:"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凡有施为,质多而文少"。这一特点,至今突出。海阳人民,一向勤劳俭朴。在生产中,起早贪晚,吃苦耐劳。山区农民,终年披星戴月,攀山爬岭,种田、砍柴、垒堰、垦荒,故有"北山小孩不认爹"之说。沿海渔民,不怕狂风恶浪,世代捕捞为生,养成豪爽无畏的性格。在生活上,多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以"宁省囤子尖,不省囤子底"、"一天省一把,十年置匹马"为持家之道。海阳人民素有急公好义的美德。自古以来,凡有义举,一呼百应。战争年代,积极支前,踊跃参军,英勇善战,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和功臣。上级凡有号召,无不热烈响应。海阳人民还有路遇不平、拔刀相助及重义轻财、扶弱济贫等传统。现今,更有公而忘私、舍己救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美德。“憨厚老实”,是海阳人民的突出特点。《旧大嵩卫学记》载:"民俗淳朴。"至今仍保持谦虚诚实、讲求信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海阳地虽不广,但因历史及地理关系,东、西、南、北风俗人情略有差异。旧时有"南文"、"北质"、"东雅"、"西悍"之说,至今仍有余绪。
祭祀:本县民间祭祀有祭神、祀祖之分,其庙堂、供品、祭期亦各有别。“祭神”玉皇大帝,在迎正屋之墙砌一神龛,或于院中搭临时席棚,内供"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牌;灶王,在正间东灶墙壁贴灶王神像或神牌,旁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玉皇、灶王,皆于旧历年关祭奠,供品均为10个插枣饽饽、两方粘糕及果品、糕点。火德真君,正月十八日祭祀;土地,二月初二日祭祀;帝,六月二十四日祭祀。供品都是10个插枣饽饽。“祀祖”每逢除夕,一般人家,在堂屋正北挂新席,或悬"祝子"于席上,或摆神主在席前;大户人家则供于客舍。各族尚设小宗祠堂、合族祠堂,显官贵爵称为家庙。供品大致有三:供奉羹、饭、茶、酒、水饺、果品、糕点、饽饽、粘糕,四盘、十碗,谓之肴点供;外加生猪头、生公鸡、生当腰猪肉,谓之三牲供;不供三牲而供整猪、整羊,谓之猪羊祭。祭祀费用,(一)出于祭田;(二)由族长统一安排,依照支系义务供奉;(三)根据供品种类、形式,量力自献。解放后,祭祀之风渐被摒弃。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烧香纸、摆供品祭祀祖先的风气复兴。
渔民习俗:沿海居民世代捕捞,自然形成独有的海规、海忌。海规,“祭海”除夕之夜发纸时及正月十三日,渔民到海滨摆供品、鸣鞭炮、焚香纸,虔诚叩拜。“记风”渔民凭经验牢记牢记刮大风、降暴雨的时间,以此预测百日后的风情。“祈风”正月二十五日为龙风日,渔民多以此日的风向,卜测海上收成,并烧纸、焚香、叩头,祈祷"顺风行舟"。“送船”新船下坞后,船主择"黄道吉日",在船头设供品、点蜡烛、焚高香、烧黄表,敲锣鼓、鸣鞭炮、行大礼。船主执朱砂为新船点晴、开光,船头披彩,桅悬红旗,抬船人喊着"百事大吉、波静风顺"号子,送船入海。“上网”每年初出海时,先把一冬修整的网具分盘在海岸,在锣鼓鞭炮交响声中。渔民抬着网具,喊着号子,徐徐登舟,将网一节一节地盘入船舱,行礼祝福。“出海”出海之前,宰猪一头,带皮烫剥,把整猪供奉于船头,在锣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毕,将猪开膛、剔骨,切为大块,炖成"丰盛肉",渔民饱餐畅饮。外人遇上船员会餐,不须谦让,自斟自食。“祭龙王”渔民首次出海验网,捕到之鱼,熬熟盛于盘中,奠酒浆、焚香纸,祈祷龙王保佑海上平安。“海忌”禁说"漏"、"翻"、"扣",要说"明"、"转"、"划"或"划过来";出海不说"远"、"近",要说"高"、"低";卸完鱼、虾,不说"卸完"、"没有",要说"满了";帆要叫"蓬";饺子煮碎了要说"挣了";"打官司(灌死)"要换言"告状";绳子断了要说"升了";"初十"(触石)以"俩五"代替;东西碎了禁说"碎",要说"笑了";碰到鲨、鲸等老鱼,不能直呼其名,要称"老人家";行船时,严禁吹口哨、说笑话。勺子、饭碗不许扣覆,筷子禁止担在碗上,吃完饭要将筷子向前猛趋,以示行舟快而无阻;严禁妇女跨船头,不准在船头上大小便。
地方文艺:大秧歌:
1、海阳大秧歌历史: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气势恢弘而有庄重严谨,热情奔放而又诙谐风趣。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2、海阳大秧歌风格: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东石兰沟村的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3、海阳秧歌音乐组成: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4、海阳秧歌辉煌成就: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1994年12月荣获全国“群星奖”银奖。1994年12月份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亲切接见和赞扬;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4年9月,海阳大秧歌(文化秧歌队)受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邀请,赴威海市与心连心艺术团同台表演,产生了强烈反响,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弦;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上榜接受全国公示;2007年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上,海阳大秧歌被观众评为最喜爱的节目;2007年参加山东省“招虎山杯”沙滩排球锦标赛文艺演出。2008年海阳大秧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首次亮相,极大渲染大会气氛。
剪纸:海阳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妇女用金银箔片、彩色绫绢,剪成“方胜”、花鸟等图案贴与鬃角,为装饰。其剪制技巧和艺术效果,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先河。宋朝时期发明造纸术,海阳民间就出现了剪纸。由于长期生产劳动以及环境的影响,广大农家妇女对自然物象的认识,加上自己主观情感的,而形成的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海阳剪纸流传至今,历经千百年久经不衰。清朝中晚期,海阳剪纸在民间流传比较普及。这些农家妇女结合习俗和生活使用剪刀、刻刀、剪刻成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礼花、墙花等。借助花鸟、鱼虫、抒发他们的情意。当时在民间非常普及,出现母传女、嫂传小姑的感人情景。张村的姑娘嫁到李村,李村婆家窗户上很快又出现了张村娘家的窗花,村村互相交流,疃疃互相学习。清末海阳剪纸大发展,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其中城里(今凤城)鞠凯岁被选入省城,为慈禧精制庆寿贡品,所剪“有凤来仪”、“麻姑献寿”皆被选中。民国初期,埠南村王吉庆、城里(今凤城)的杨文卿、臧家村臧殿恕剪纸、刻纸技术精湛为全县能手。当时海阳县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主要有窗花、挂笺。窗花主要是农民为了在过年过节,表示喜庆时而剪制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内容多为庆丰收、盼旺兴、风调雨顺、子孙连绵。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洞房窗花有《鸳鸯戏水》、《鱼戏莲》、《麒麟送子》等,花鸟、鱼虫、禽兽、五谷丰登神话传奇人物,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孝子等。剪制的挂笺主要贴在家门横眉上。挂笺就是门笺,呈长方形,左右上端有较宽的边,中间玲珑剔透,刻剪成吉祥语或伴有古钱或万字等多贴于门楣、梁柱、窗檐、神笼、粮囤、水缸及性口棚、猪圈等处。民国中期由以农村妇女赵淑瑾、王孝兰教员高舜行农民王登迪等人的作品全县有名。凤城的赵淑瑾所剪的《西厢记》人物玲珑剔透、眉目传神,人称“一把死剪刀,剪出活崔莺莺”。建国后,县文化馆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挖掘加工使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又放奇彩。多次收集的部分剪纸参加省市县展览。美术干部王举春剪制的大型剪纸作品《幸福时刻》、赵悦辉、于文成合作的长幅剪纸《海阳大秧歌》均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一九七七年以来,县文化馆美术干部王举春在研究收集整理民间剪纸的同时,又三次组织剪纸创作培训班,培养的剪纸作者三十余人,出现创作空前盛况。创作的剪纸作品既有古老民间风格,又有新时代气息。有二十几幅作品参加省市美展。1994年10月在烟台市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烟台民间艺术展”中,海阳县美术作者赵悦辉、于文成创作的剪纸《海阳大秧歌》参加本次展览,并荣获一等奖。还有张学华、李成群创作的《海水养殖》,王志勇创作的《文明经商》,于少臣创作的《精选》,姜春宽创作的《放鸭》,刘建凤创作的《青年之家》,于树英创作的《喜庆丰收》,王进创作的《儿童》等十余幅参加本届展出。1999年9月,为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美术展览,文化馆美术干部陈宝良举办了剪纸创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创作人员有袁淑俊、王竹莲、柳玉英、王桂坚母子和王雅慧等人。创作体裁内容比较广泛,有民间传说、历史、神话故事、花鸟、鱼虫、风俗人情,新人新事风景等,创作的剪纸作品20余幅,参加了海阳市《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美术展览。展览结束后,十一月份选送剪纸作品《夕阳红》、《海阳大秧歌》十余幅作品参加烟台市美术博馆举办的剪纸展览中展出。其中文化馆袁淑俊创作的剪纸《小老鼠偷油》、老干局的王竹莲创作的海阳大秧歌系列剪纸《老头背老婆》荣获三等奖,并均被烟台市美术博物馆收藏。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