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茌平城区街道地图 ===
=== 茌平县资讯概况 ===
村名文化:望鲁店:茌平县冯官屯镇有个叫望鲁店的村。据传春秋时期,齐人高士鲁仲连在此居住,后来,孟子造访鲁仲连,行到刘集店中病倒,瞭望鲁仲连故居许久,不及而返。由此得名望鲁店。村中有鲁仲连祠,村东北有鲁仲连墓和碑。
还驾店:在茌平县韩屯镇有个村叫"还驾店",相传后唐明宗带领许多官兵来到此地,分散屯兵扎营。故附近有"三屯八营"之村。即韩屯,鹅屯(现演变罗屯)郗屯;夏营,蛮营,司营,张营,冯营,袁营,郎营,芦营。后有人附会明宗还驾于此,故名还驾店。
算子李:茌平县肖庄乡有个村叫算子李,相传元朝初李从清平县军胡李迁至立村李庄,李因算学驰名,元帝建国后,皇帝选李任邮分子刺使,后升任平章政事(副宰相)兼管田赋税收,国家财政收支,每次朝廷查问李对答如流,收付分毫不差,在任十多年没有半点亏空,朝廷称他算子李,诰爱光禄大夫,村名也随着李的封号更村名算子李。
刘神仙:洪武年间,刘遵,刘仁兄弟二人,从山西洪冈县迁至立村,刘遵忙于开荒种地,刘仁因在山西老家跟父亲采药行医学了不少祖传秘方,刘仁到茌平后,见到这里经过金元之乱和瘟疾传染的凄凉景象,便决心深钻医学,曾多次离家到深山采药,炼制成丹,丸,散,膏,背药葫芦到处为人治病,分文不收,而其效果如神,百姓称他刘神仙。这便是刘神仙村之来历。
历史沿革:县城及归属的演变:茌平古为夷地。夏、商属兖州,西周属齐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因县境在“茌山”(今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金牛山)之平陆,故名茌平。茌平自秦置县以来,随着黄河的多次改道,曾三移县城,数易归属。自秦朝设置茌平县,一直到东晋初年(公元318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设在今韩集乡的高垣墙村。自东晋初年(公元318年)到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县城迁至今乐平镇的土城村,又称鼓城,布鼓城,阳城等。公元551年至公元581年,茌平县并入聊城。从隋朝开黄初年(公元581年)至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城设在今杜郎口镇驻地杜郎口村,名兴利镇。公元634年至公元1130年,茌平县再次并入聊城。公元1130年(金朝天会八年),伪齐皇帝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址,一直延续至今。元、明、清朝茌平均属东昌府管辖。民国二十六年隶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2月日军侵入茌平,国民党县政府流亡。1940年元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5年九月茌平解放,属冀鲁豫区第六专署(运东专署)。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2月归山东省聊城专署。1967年属聊城地区。1997年8月属地级聊城市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演变:茌平秦置县后,下设乡、里,自汉到元沿用。元代分五乡,明洪武分9里,清宣统年间分7区,领42里。1933年分七区,辖282乡、镇,588村。1940年1月抗日民主县政府成立后辖七个区,1945年解放后仍7个区。1947年6月划为12个区,1949年10月并六区,包括城关、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琉璃寺。1956年3茌博合县,琉璃寺区划归高唐,西南十六村划归聊城县后,设9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卅里铺、杜郎口、冯屯。1958年1月撤区并乡,设21乡;9月并为11个公社;12月东阿北五社(古官屯、陈集、高集、牛角店、铜城)并入,为16个公社。1961年6月东阿五社回归,余11社。1962年12月改为11个区,有城关、博平、韩屯、菜屯、贾寨、杨屯、广平、卅里铺、杜郎口、冯屯、胡屯54个公社。1971年2月撤区,设19个公社,新增王老、赫集、韩集、赵官屯、丁块、温陈、肖庄、洪屯八社,辖76个管区。1984年8月将社改乡、镇、县辖茌平、博平、冯屯、乐平铺、菜屯、杜郎口等6镇(杜郎口1996年撤乡改镇),赵官屯、韩集、广平、丁块、大桑、杨屯、洪屯、贾寨、肖庄、韩屯、张营、温陈、胡屯、王老、赫集、孙桥等16乡,804个行政村,1054个自然村。2006年,茌平县辖振兴、信发2个街道办事处,博平、冯屯、乐平、菜屯、杜郎口、韩屯6镇,胡屯、广平、韩集、肖庄、洪屯、贾寨、杨屯、温陈8乡。2010年韩集乡归属聊城。
"茌平县"语源简析:"茌平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ChípíngXìa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北纬36°22′~36°45′,东经115°54′~116°24′。东邻齐河县,西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临清市,南连东阿县,北靠高唐县。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57.2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地茌平镇,在省会济南西方向75公里处。为聊城市辖县。"茌平"这个地方词语和"茌平"境内的聚落地名群,都是在茌平县地域文化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从而造就了"茌平"语词及其他地名群的语源特征和文化内涵。茌平地名语词文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茌平县地域文化提供了线索。
政区沿革简况:茌平县历史悠久,夏商时代属兖州,周属齐地,秦行郡县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地,故名茌平。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改茌平县为功崇县。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茌平县,属兖州部济北国。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县,属贝州清河郡。隋末并入聊城县。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析聊城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并入聊城县。公元1130年(金天会8年)复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时属东昌路,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8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茌平属鲁西区第四专署。1941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九(运东)专署。1943年1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六(泰运)专署,1945年5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6年11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建国初期,属平原省聊城行署,1952年11月,属山东省聊城地区(现聊城市)至今。茌平县自秦建县以来,随着黄河故道的变迁,县城屡次迁徙。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县城在今韩集乡高垣墙村;晋末南北朝时期,县城在今乐平铺镇土城村;隋唐初期,县城在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唐宋时期,将茌平县并入聊城县。金朝天会年间,齐王刘豫复置茌平县,建县城于今城。博平汉置县,县城在博陵邑,即今贾寨乡官张村村南的博平旧城。宋仁宗景佑年迁县城于宽河镇,即今博平镇。在隋唐和宋朝,博平屡次与灵县,聊城,清平县分合。元明清至建国初为县。1956年,博平县并入茌平县至今。
地名语词特征:茌平县这个"千年古县",地杰人灵,辗转沿革,繁衍至今,遍布着古今各类地名两千多条,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茌平古老的地名较多。茌平县城三次迁徙,除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更名茌平县为功崇县,"茌平"之专名,时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由于茌平古县历史悠久,决定了境内地名多具有古老的特征。.经过对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考证,统计,有122个自然村名无据可考,占全县1054个自然村的11.6%,600年以上的有86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81.6%,百年以上的有67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6.7%。
名特土产:圆铃大枣:又名紫铃,铃枣,圆红,因鲜果形似圆铃,故名。"圆铃大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糖多味甘,营养丰富,脆甜味美可口名闻遐迩,与肥桃养誉天下。茌平"圆铃大枣"距今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称"博枣"与"肥桃"誉天下,一直被封建帝王列为上等贡品,历史上曾有"百果之冠茌博枣"诸称。史书记载"博枣树为茌邑最盛之林木,而其产量为全邑之冠",从明清,"圆铃枣"制成的乌枣畅销江南及港澳。建国后,1957年,中国青年代表访问苏联时,特从茌平选取出70株"圆铃枣"树苗赠送苏联人民。1970年9月,国家把20株"圆铃枣"树苗,赠送阿尔巴尼亚。此后,"圆铃大枣"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被陆续赠送到亚洲,欧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搭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茌平县委,政府将"圆铃大枣"作为振兴茌平经济的拳头项目,发展迅猛,先后被国家林业部省人民政府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圆铃枣之乡"及"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圆铃大枣"系列产品有:红枣、醉枣、乌枣、蜜枣、阿胶琥珀枣,枣花蜜其营养价值历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大枣,胜似灵芝草"之说,其药力:健胃养脾,补中益气,止咳润肺,生津润喉,镇静保肝,养血养颜等,另有树叶,花,果,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药,枣实,枣仁,枣叶,枣树皮均可疗效。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