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行政地图 > 聊城行政地图 > 阳谷行政地图
=== 聊城阳谷行政地图 ===
=== 阳谷资讯概况 ===
古阳谷八景:【盟台遗响】盟台,即春秋时齐桓公会盟台。会盟台传说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议政富国的地点。指挥洼传说是齐桓公会盟于阳谷时,取土建会盟台形成洼地,会盟时七十二路指挥在此相聚,故称指挥洼。指挥洼是阳谷城中唯一的水面,面积达80亩。春秋鲁僖公三年,齐桓公作为霸主约宋、江、黄三国诸侯会盟于阳谷。《左传》谓此次会盟的原因是“谋伐楚也”。会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不要切断上游水源),无贮粟(不可储存粮食而不救灾),无易树子(不可更换嫡长继承人),无以妾为妻”等内容,史称“大会”,【紫荆余韵】紫荆即紫荆祠(紫荆堂),阳谷县城老南门内原有“紫荆祠”,今阳谷县有紫荆街。阳谷县城紫荆堂源于原朝城县,后阳谷县城内有紫荆堂,为明万历年间知县李荫建;据传,隋朝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兄弟重义。长兄田真居朝为官,大弟田庆为兰田知县,三弟田广任北京城镇定府镇县知县,兄弟虽各处为官,但祖业存在,合住一堂。家庭和睦,祖爱孙敬,享受不尽的天伦之乐,田府庭前有一株紫荆树,树大一围,郁茂异常。每年春暖花开时节紫荆花开,花红似火,鲜艳夺目,独领风骚。更为家庭增添无限欢快喜悦。祖公见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故立言:今后一家要象庭外紫荆花一样,兴旺昌盛,红红火火,树不死,不准分家。但田广之妻不贤德,想单独吃独食,欲分财各立炊自立,故每日使女仆将热洗脸水泼于树下,久而久之紫荆树枯萎了,阖家老小见状大吃一惊,究其根源,原是郭氏所为,为严家教祖公命将郭氏休走。后紫荆树不受热水烫根慢慢又枝叶茂盛,复活如初。经过此事,紫荆花不死成了家和的象征,世人则喻其为兄弟花。【月堤环向】月堤又名鲁堤,在阳谷城西北15里,与城南鲧(gǔn)堤相对。以其在城西北,如新月之钩,环绕过境,故名。鲁堤自莘县经阳谷入聊城,为汉成帝时王廷世运土塞黄河决口所增筑。【阿井胶泉】指阳谷阿城阿胶厂内的古阿井,关于神农氏发掘古阿井的传说: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话说一日,他在深山采药,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他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他忙招人来这里掘井,因为周围长着阿魏草,相沿呼为阿井。阿井在今阳谷县城东阿城镇西北约3公里处,这个传说因历时久远无从考证。阳谷古阿井,又称阿胶井,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南距东阿古城东南郊遗址1公里余,北距古城北门遗址半公里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东阿县故城’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井深数丈,以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造型古朴,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井”字内还有—点。正面石柱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横额“济世寿人”。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据孙星衍《岱南阁集·重修阿井碑记》谓:“阿井辟自上古……海内古迹,莫先于此……或神农于此尝味寻源。”,传说阿井系济水潜流所注,旧泉有九孔,泉窟中住着一条蛟龙。唐朝大将尉迟恭(即尉迟敬德)曾以钦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历代多有写阿井的题咏,唐元稹在一首五古《赛神》中写道:“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所巡尽,黑波朝夕喷。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这是见到的最早写阿胶井的诗。其他人的诗篇中也有“蛟龙窟”、“龙诞”“龙湫”一类记述关于龙的传说的诗句。现代文人谢肇淛曾在东昌府(治今聊城)和张秋工部分司两任地方官,他作有一首七古《阿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阿井和阿胶的熬制,对官司的催取盘剥流露出不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济水付流三百里,逐出珠泉不盈咫。银床玉甃开苍苔,设沥争分青石髓。人言此水重且甘,疏风止血仍祛痰。黑驴皮革山拓火,灵胶不径走邮函。屠儿刲剥如山积,官司催取朝飞缴。驿骑红尘白日奔,夭占疲癃竟何益。我素珍重勤封闭,免造业钱充馈遗。任他自息仍自消,还却灵源与天地。古阿井水色绿而重,清冽甘美,富含钙、镁、钾、钠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以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强疗效。历代此地生产的阿胶被视为上品,享有“真胶”、“贡胶”之誉,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头等奖。【谷山春哓】阳谷缓岗占全县面积的48.7%,俗有“阳谷三山不见山”之称。【古塔夕照】阳谷古有塔,在夕阳辉映下云绕雾笼,风景如画。【沙河雁渚】过去阳谷城南沙河,每到秋季,大雁过此,群群停留,甚为有趣。以上景现已不存。【关圣铁马】阳谷城中有关圣祠,祠内关云长身边有铁马两匹,传说是宋高宗赵构发诏书命铸造铁马,以谢救济驾之恩。康王遗迹康王,即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初封康王,据《阳谷县志》记载:定水镇之北原有康王城为南宋高宗初封处。又传阳谷城东北角有康王故宅。相传当年康王南渡时,为金兵所追,河无渡船,难以涉过,紧迫间,有马奔驰而来,康王骑之,过河脱险,马忽然委地而坠,此马乃关圣祠中之泥马也。康王登位后,下诏书命铸造铁马两匹,以谢神灵。从此以后,此关圣祠俗称“铁马关圣祠”。此典故与泥马渡康王相合.
境域古县:阳谷县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置县至今已历1411年。建县之初境域较小,仅辖今全境的东南部及中部。先后北部卢县一大部,西北莘县一部,西南武阳(朝城)一部,东部东阿一部划归阳谷。1964年寿张县撤销,金堤北四区各村划归阳谷,始成现在阳谷之境域格局。由于黄河泛滥影响,行政区划变动等因素,现今阳谷境域内有7处曾做过县政府所在地。阿城——徐翼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秋——1949年8月)和张秋——张秋县政府所在地(1941年6月——1947年7月)当代人较熟悉恕不累述。其余五处废县治遗址简述如下,以飨读者。一、东阿故城遗址:西汉初---北魏(公元457年),县治延用历时约550年,东阿故城遗址在阿城镇西北约3华里,阳谷县城东北方向约50华里。1992年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这里称柯邑,又称阿邑。秦朝时改称东阿。西汉初置东阿县。该遗址为东阿县治所。北魏时(457年)县治东移至平阴县东阿镇,后又迁到东平县旧县乡。后经多次黄河水淤埋,成为今貌。如今旧城残垣尚存部分,分南城墙与北城墙。遗址大小轮廊为:东西长2000米左右,南北宽1500米左右。城东南角和西北角保存较好,其他城墙也略高于周围地表。东南角位于王庄村西,长约250米,宽约30米,高约14米(地表以上)地表以下约3米。该段展现了东南转角的情况。土色为暗灰色,偶见海蚌、陶片。资料表明为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堆积层。主墙有明显板筑和棍夯痕迹。北城墙位于于庄村南。该段地表以上高约12米,宽度、土质夯层与南城墙同。遗址中央有一古阿井,为阳谷八景之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本草》、《本草纲目》多部著均有记载。汲古阿井之水,用黑驴皮熬制的阿胶为贡胶,名满华夏。二、隋唐五代阳谷故城遗址(史称水没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县治延用历时377年。该遗址虽史志有载,但过去曾有争论。1992年版《阳谷县志》根据大量史料论证,始定位在阿城镇辖区西南隅,景阳岗风景区西三华里的叠路头村附近。介绍该遗址,有必要介绍一下认定该遗址的依据。认定古地名,史界公认有三个要素:1、史乘有载;2、有广泛的民间传说;3、附合史乘和民间口碑的实地方位。《太平寰宇记》卷十三载……至皇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河水冲破县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移于上巡镇。《山东通志》(清同治本)载,“水没城”在县城东三十里叠路桥西。《阳谷县志》(清康熙间本)载“水没城在县东三十里叠路桥西”。从史志来看方位记载较明确。民间对隋代阳谷故城有大量与史志记载相符的传说。县史志办的几位领导曾多次进行过走访。笔者于2007年6月4日去遗址附近村庄采访多人。据张八村白书昌老人讲:“我自小就听老人说村东有个水淹城,阳谷县最早的县城就埋在地下。白书昌还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生产队在农田打井、挖沟、取土农事活动中,多次挖到整座院落的顶部。因淤埋太深,无法细探根底。并挖出过大量碗,碟及生活用具残片。采访马楼、张庄、叠路头村多人,所言与白书昌并无矛盾之处。他们还能描述水没城大致方位为:东起叠路头村东头,西至张八村东,共长约2000米,南起马楼村北往北宽约2000米”。以上我们可知,认定古地名的三要素齐备,印证了阳谷县政府确认隋代阳谷城方位,并立碑于叠路头村西有充分依据。三、北宋阳谷故城遗址(史称上巡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县治延用历时27年。该遗址阳谷政府确认为张秋城坡村,并立方碑为标志。确认北宋阳谷故城——上巡镇具体方位,是去年阳谷县庆迁治千年活动对阳谷历史续写的浓重一笔。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阳谷县治在上巡镇,国史方志记载明确。由于年代久远,上巡镇在何处,任何史志均未确指。庆阳谷迁治千年,无法回避上巡镇在何处这一千古疑案。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阳谷人抓住了国史方志留下的蛛丝马迹,寻到了历史的真啼。《元和郡县志》:“阳谷县东南至州七十五里”。该书成书于唐朝中期,阳谷县治当然在叠路桥西。州指阳谷归属的郓州治所。其址在今东平县州城镇西十二里。实际距离无误。《太平寰宇记》载阳谷县城“在州西北七十里”。该书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阳谷县移治上巡镇刚二年。此处阳谷县指上巡镇无疑。两相比较距离少了五里。这就说明了上巡镇只可能在“水没城”东或东南方向。否则只会离州治更远,而不会近五里。这也与多处志书所载“去城不远,号新城”基本一致。张秋镇西南三里城坡村,村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张秋南坡,二说为汉张良后代封邑——张良城南坡。不管取哪一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城坡之北有一古城镇。笔者幼时去张秋赶集,爷爷,父亲多次指着一个坟头说是张良坟。张良城在张秋及周边广为人知。史界公认贵族坟墓附近必有城镇。古代葬制就近建墓。这一说法为城坡村北有张良城提供了有力佐证。再看张秋得名。张秋得名始于五代。此前叫涨秋,意为秋季涨水。当地人恐水怕水,去水为张,改名张秋。笔者提请注意不要联想大运河。此段运河元末明初开掘。史载有多次朝廷派大臣赴张秋监督治河。北宋仁宗于景德年间亲临张秋巡视河务治理。因此张秋北宋史称景德镇。不过此时张秋镇在今址以西约三里,与传说中的张良城方位重合。笔者大胆推想,张良城——景德镇——上巡镇实为一地。因为古汉语有臣下称皇帝为上一义。皇上巡视之镇,或许为史志记录者对景德镇的讳称吧!,综合各方面讯息,笔者指出一下上巡镇大致范围:南起城坡村往北约2000米,东起张秋西街西首至花园村东头。四、竹口镇金代寿张旧址: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县治延用历时十二年。竹口镇现名祝口,属李台镇,在阳谷城南30华里处,跨金堤两旁,由甄台,大寺、临河、李杨、凤凰台,明堤六村组成。笔者实地走访,确认金代寿张旧址在甄台与大寺两村范围内。旧有十八层八角古塔,文革中被毁。提到寿张县,周边各县的人们大都知道寿张县从梁山寿张集迁来。竹口镇作过寿张县治鲜为人知。故有必要把寿张县延革简介一下。寿张县原名寿良县。境内旧有寿邑、良邑、张邑。西汉初置寿良县。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讳,改为寿张县。寿张县存在的两千余年中县治共历五处。按先后依次是:1、东平县新湖乡境内的霍庄村,2、梁山南旧寿张。3、梁山西北寿张集。4、今阳谷境内祝口。5、寿张镇所在地王陵店。四次迁治原因有三:一为政区范围变动,二为黄河泛滥,县治被迫迁移。三、战争原因,如抗日战争。金大定七年(1167年)当时的寿张县治寿张集遭洪水冲毁,四周一片汪洋,寿张县治所被迫迁往地势相对高些的寿张西北隅竹口镇。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还旧治寿张集。竹口镇作为寿张旧治仅历时十二年,并非建新城迁治,属无奈之举。竹口当地人除对历史充满悲凉情感外,还充满着一些调侃当权者的情绪。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下列传说。竹口,祝口,谐音猪口。传说一,寿张迁竹口时的县令姓蔡,百姓称蔡大人。蔡大人到竹口后即大呼“完了,完了”,人们当时纳闷,蔡大人病死后人们方悟出“蔡入猪口”巧合之处。继任者为康大人。到任后不久康大人也患病不治而亡。第三任县令姓丁,到任后不久也乌呼哀哉。当地人不解,丁大人不该死啊!一游仙道出个中懊秘。竹口镇附近有一小村,名炉里。丁入炉里哪能全身?,对于竹口镇作为寿张县治时间仅十二年,民间也有一传说:当时因借地办公,没向上天乞求“囚地”(盖监狱的地方),犯人无论罪行轻重,无一得活,全部饿死。我们想像一下,四周一片泽国,官民食物奇缺,罪犯被饿死当在情理之中。关于竹口镇,民间还盛传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内容与水浒传相同。根据史实考证,宋江三打祝家庄为艺术虚构。而三打祝家庄倒真有其事,只不过时间晚了近八百年。那又是怎么回事呢?,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郭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部,联合邱莘教教民在竹口镇筑台固守,抗击清军包围进攻。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三次猛攻才攻下义军工事,义军全部阵亡此事在《清史稿》和《山东通志》皆有相关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寿张县治曾短暂迁至竹口镇(祝口镇)。五、王陵店寿张旧址(今寿张镇驻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80年)---1964年,县治延用历时584年。寿张镇王陵店位在阳谷县城东南25华里处,南隔金堤河与河南省台前县相邻(台前全境在寿张撤县前归寿张所辖)。前面提到金大定十九年寿张县从寿张县竹口镇还旧治寿张集。明洪武三年(1370年)寿张集再次被洪水冲毁,寿张县撤销,黄河南划归宿城县(东平县延革而来),黄河北划归阳谷。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寿张县,移治王陵店——今寿张镇驻地南半部至1964年寿张县撤销。王陵店自1380年沿用寿张至今。据清乾隆年间《寿张县志》,寿张县城与今貌略有不同。金堤在民国以前走向为:马庙村往东北经闫堤村、许堤村接阳谷二中东一段金堤,呈西南东北平直走向。寿张城在金堤以南。而现在寿张南台的金堤当时为一环绕寿张城南面的一段月堤,又窄又矮。此段金堤1976年后始成今貌。作为寿张县治的寿张城范围只是现寿张镇驻地的南半部,北部为寿张撤销后扩建的。名胜有:王陵官庙、南台、北台。旧有王彦章墓碑(后移梁山县,因梁山县曾经属寿张),张公艺记念祠——百忍堂(移至台前桥北张村)。寿张县治轮廓尚清晰,环绕旧城有环城河及石桥多座。另外寿张县新华书店,烈士祠等保存完好,值得一看。注一:主要参考书:1、《隋书·地理志》2、《宋史·地理志》,3、《太平寰宇记》4、《元和郡县志》,5、《阳谷县志》6、《台前县志》,注二:治:州或县政府所在地;省政府所在地称会;中央政府所在地称都。
交通邮电:公路通车里程1100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110万人、94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92%和4.99%。公路货物运输量204万吨、周转量13571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51%和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15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334万元,增长37.4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81万元,增长13.4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4万户。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200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8.67万人,比上年增加6770人,增长0.87%。其中女性人口38.7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58‰,死亡率5.41‰,自然增长率6.1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5元,比上年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支出6786元,增长15.0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14平方米,增加3.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增长14.72%。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5140元,增长12.22%。农村恩格尔系数33.58%,下降1.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4平方米,增加1.32平方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88元,增长28.74%。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全县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为4万人、1.67万人、1.95万人和3.2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53%、4.38%、24.2%和22.99%;农村参加养老保险达4.87万人。
河流水系:阳谷县境域以横亘于南境的金堤为界,分属于两个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为金堤河水系,黄河流域;金堤北为徒骇河水系,海河流域。有黄河、金堤河、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新金线河、徒骇河7条河流。黄河流经县东南部,境内长度3.3公里,水量较大,为全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金堤河流经县南部,境内长37.5公里,为季节性排水河道。因下游排水不畅,雨季时上游客水压力较大,故常于夏秋之间形成洪涝灾害,对两岸农田威胁较大。徒骇河流经县北部,夏秋季水量较大,可灌溉部分农田。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均为发源于本地,北流注入徒骇河的季节性排水河道。新金线河发源于莘县樱桃园,沿阳谷、莘县边界北流注入徒骇河。全县河网密度为0.17公里/平方公里。
山东省阳谷县窑炉基建公司:节能窑烘干室维修、烟囱、锅炉烟囱、...
山东省阳谷县窑炉基建公司位于武松打虎的故乡阳谷,是从事轮窑、隧道窑、等建筑建设防腐维修安装的资质齐全的专业性企业。主要承建:轮窑、隧道窑、节能窑、节能窑...
阳谷招商网
阳谷县将在上海举办山东阳谷祥光生态工业园暨山东阳谷铜产业发展推介会,...
阳谷县婚姻,首选2000年创建的爱在中国-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婚姻网...
爱在中国创建于2000年,依托庞大而优秀的会员群体资源优势,专门并且免费为会员提供最便捷的网络服务!需要阳谷县婚姻,聊城市阳谷县婚姻网为您提供最好的服务!...
警方确认山东阳谷县稳定办副主任系自缢身亡_新闻_腾讯网
2011年04月24日...对此事阳谷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迅速 成立了善后事宜处理工作小组,目前各项善后工作正在处理中。...
山东省阳谷县范海中学_网校首页
山东省阳谷县范海中学 山东省阳谷县范海中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阳谷县医院-青兰高速邯郸绕城-路书-搜狗地图
阳谷县医院-青兰高速邯郸绕城-路书-搜狗地图...指定起终点、途经地,或上传gps轨迹,轻松创建行进路线;标记出入口、收费站、景点、食宿,分享美景趣图、记录行程点滴...
阳谷县地图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由队长组队去指定的野外地图战斗就有一定的机率可以获得道具“作料”,将它交.黄泥岗、景阳松林、阳谷县这四个地方出现一批新的年兽爪牙。...
阳谷县众成辣椒合作社-辣椒-公司首页
地 址: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谷山北路6号 邮 编:252312 联系 人:郭(先生)电 话:86-0635-6862518 传 真:86-0635-6862518...
网易同学录|阳谷县一中
中国最好用的同学录/校友录,提供留言,照片,通讯录,联络方式。...
阳谷县人民医院_互动百科
阳谷县人民医院-阳谷县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是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工伤...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地图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地理位置坐标(Google maps卫星地图地标)整理日期:(2011-4-23 22:20:00)...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