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地图 > 安阳市旅游地图 > 内黄县旅游地图
=== 安阳市内黄县旅游地图 ===
=== 内黄县资讯概况 ===
田氏镇:代码:410527208,2006年,辖42个村:孟庄村、董庄村、陈庄村、太史村、西口上村、东口上村、岳庄村、杨庄村、龙庄村、南街村、北街村、东街村、南田氏村、翟元村、于小屯村、滑河屯村、西王村、任庄村、尚海村、刘屯村、王屯村、李屯村、周庄村、马庄村、耿高城村、马高城村、刘高城村、曹高城村、郑小屯村、石东村、石中村、石西庄村、前石村、彭路村、付路村、孟路村、东田氏东村、东田氏中村、东田氏西村、左庄村、汤东村、汤西村。
千年古枣园:千年古枣园在六村乡千口村,紧临汤濮铁路。古枣园占地面积500亩,树龄大多在1000年以上,树围在170㎝左右,古枣树树冠开张,树势雄伟,虬髯盘旋,一棵挨着一棵。其中枣树王胸围190㎝以上,几个侧干的直径也达120㎝。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千口一带搜捕刘汉生、王从吾等早期共产党人,对红色沙区革命根据地疯狂扫荡,千口村外围的枣树被毁,中间的枣树幸免于难。直到如今,外围重新栽植的枣树和内圈的古枣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古枣树仍长势喜人,成了战争风雨的见证。且从这些古枣树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求摄取、奉献终生的中华民族美德。
亳城乡:代码:410527203,2006年,辖28个村:马庄村、李次范村、院当村、刘次范村、岳次范村、马次范村、石光村、东毫城村、南也庄村、东草坡村、西毫城村、王告村、魏庄村、东永建村、杜留村、河村、裴村、西永建村、陈流村、刘七级村、闫高固村、裴辛庄村、赵七级村、李七级村、赵高固村、物头村、岸上村、南高村。
豆公乡:代码:410527210,2006年,辖20个村:前神标村、后神标村、李大晁村、崔大晁村、关大晁村、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东豆公村、西豆公村、南荆张村、北荆张村、仁厚屯村、晁寺村、田大晁村、元村、渡村、迁民屯村、孙村。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2000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境内。上古时代,颛顼帝喾二帝在内黄建都立业,黄河古道上,留下了灿烂的华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发现,后经对陵墓区和祭祀区上面厚厚的积沙进行初步清理,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现于世人面前,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处建筑和基址也连续被发现。西为唐代陵寝主事居位区,东侧的建筑仍被黄沙湮埋,尚不清楚。经考古钻探,在陵东南和陵北分别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清沙,陵园面目初现,陵墓坐北面南,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占地面积350余亩。文献记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建庙,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史·礼制》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明史·礼制》记载:“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滑祀颛顼、高辛”。高阳乃颛顼,因其封号于高阳(今河南杞县),号称高阳氏;高辛乃帝喾,因其封号于高辛(今河南商丘县),号称高辛氏,二帝因此被称为高王,二帝陵俗称高王庙。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归属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可惜因陵寝地处黄河古道,清末逐渐被飞沙湮埋。自然环境优美,尤其逢阴雨天气,远远望去,陵地上空雾气腾腾,使人顿感此地灵气弥空,极富神秘色彩,是有名的滑县十二景之一。据滑县旧志十二景图说:“滑,古帝都,颛顼、帝喾之陵寝在焉。其地背山面水,郁葱然。佳哉!乃知宇宙间灵秀之区,非帝王不能享其盛。今垂四千余年,屡经兵燹,而高深如故,弓剑深藏,非神灵呵护不及此。经其地者,仰止凭吊能匆动千秋之感乎?”可见,二帝陵地这块灵秀之区,背靠沙丘,面向硝河,郁郁葱葱,风景宜人,千百年来,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必拜之地,流传至今四千多年,虽屡经朝代更换,兵火战乱,但仍高深莫测,弓剑深藏,经过之人,皆肃然起敬,凭吊祖先。左边的是世袭表。二帝在内黄建业定都后,完成了华夏文化统一大业,然后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斗争,最后融合为一体,形成为华夏族群,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姓和氏。从世袭表可以看到,二帝是夏、商、周的先祖,而华夏民族的主要姓氏又大多产生于这个历史阶段。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河南是中国人的妈”,可见中原及中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中国文化起源的中心在黄河,在中原,更进一步说,在安阳,在内黄。内黄是华夏民族之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过山门,往西走为宋井遗址。1986从井内挖出棂星门条石和二龙戏珠碑首各一块,还有宋代瓷片和瓦当等遗物。宋井未面世以前,一位有名的风水先生曾来二帝陵闲游,随后对二帝陵的风水赞不绝口,尔后说了一句话:“陵在山上,庙在山腰,水井在山脚”,说完扬长而去。后来,二帝陵看护人员不经意在此处清沙,果真发现了一口井,后经专家鉴定为宋井,风水先生的话得到了验证。看来,二帝陵好风水名不虚传。最近,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开挖引黄工程中新发现的一块唐开元二年的墓志上有明确记载,一位姓窦的官太爷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二帝陵的旁边。可见很早以前,颛顼帝喾陵已为周边群众视为圣地,对二帝所创之千秋功德顶礼膜拜,他们以依帝陵而息为希冀,借帝陵瑶光之盛,寄托以荫家道永昌,子孙兴旺的遗愿。那边是1986年清沙面世的老山门,为清代宣统年间修葺。山门拱券洞式,大小共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是三门中最大的一个,其两侧门洞依次减小。之所以有如此区别,是为了显示封建制度的等级差别。中间的门为御门,专供皇帝一人通行,东侧门为陪祭文官通行,西侧门为陪祭武官通行,文东武西,各有规制。从三门处有三条蓝砖铺设的甬道通向祭拜殿,中间的路仅供皇帝一人行走,东路为文官行道,西路为武官行道。我们看,山门规模看似很小,其实下面仍有两米之深没有露出地面。经专家考证,老山门上各朝各代的砖都有,证明了各朝各代都曾有过修葺。看似不起眼的山门,反映出中国改朝换代的变迁史。虽历经战乱,历经水火,几经改朝换代,但二帝陵的神秘和帝王之气始终遮挡不住,这也正是各朝各代帝王一旦登基,各层各类官员一旦上任,说会不惜财力、物力修庙修陵,祈求国泰民安,飞黄腾达的原因。走过甬道,越过棂星门,脚下的为七步甬道。历代文武百官是怎么到此祭拜二帝的呢?先从御桥说起,在二帝陵的西南200米处,有一座三孔六耳虎头御桥,那就是历代百官祭拜二帝的起始地。陵内的守陵人姓寇,皇帝封号寇千岁,赐铜锤朝服,负责组织皇帝命官的祭祀朝拜,如有不遵奠规,铜锤打杀勿论。每逢有人祭拜二帝,寇千岁就身着朝服,手持铜锤到御桥迎接。铜锤往下一指,文武百官下跪,铜锤往上一举,文武百官起立,这样三步一嗑头,两步一叩首,一直过山门,越过前面的棂星门,再通过这条七步甬道到祭拜台祭祖。想想看,文武百官大队人马一路浩浩荡荡拜祭二帝,那场面何等壮观。正前的这座大殿是在唐建基址上修复的仿明清风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统高10米,长约20米,宽约9米。大殿前有廊柱,后有神门,殿中树有颛顼帝喾塑像。东面和西面是在原址上修复的仿明清风格东西配殿。西配殿内存有二帝陵出土的各种文物。
河南省内黄县海军创伤骨科 手足显微外科
地址:中国 河南安阳内黄河南省内黄县宋村乡王宋村骨科...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邮编号码
河南省 安阳市 内黄县 城内所有街道及单位 城关镇西仗保村.456300 河南省 安阳市 内黄县 中召乡刘大吴村 中召乡南王庄村 中召.456374 河南省 安阳市 内黄县 ...
内黄县律师在线-找法网内黄县律师提供专业法律咨询
内黄县律师为内黄县及周边地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知识,同时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找法网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连接法律需求者与律师之间的大型法律交流平台,律师...
安阳市内黄县教育局
您好,欢迎访问安阳市内黄县教育局!网站通行证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政务公开 工作动态...
河南省内黄县新农村建设给农民新体验
2011年04月27日...日前,内黄县东庄镇南流河村村民魏鹏宇高兴地说。农民不出村就能尽享文化娱乐 服务,这是内黄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带来的实惠。据了解,...
安阳市内黄县卫星地图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卫星地图...西部丘陵山区和内黄县沙区无灌溉条件的麦田旱情较重,林州市出现死苗现象,其余各县未出现死苗。根据最新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一周全市基本...
::::内黄县昌达食用菌机械研究所::::
内黄县昌达食用菌机械研究所...内黄县昌达食用菌机械研究所 地 址:河南省内黄县城西环路南首 邮 编:456300 电 话:0372-7708408 7709408 7719408 传 真:...
河南省内黄县大力发展红枣特色产业-新闻频道-和讯网-无标题文档...
2011年04月21日...内黄县依托丰富的红枣资源,先后建成了内黄县冬夏枣茶公司、内黄县明星果果脯厂、内黄县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加工企业群体,...
内黄县豆角花生尖椒红枣购销市场
内黄县豆角花生尖椒红枣购销市场,主营产品有豆角,花生,尖椒,青椒,鲜枣,干枣,蜜枣等农副产品,空车配货,导购代销,代办托运,我们秉承诚信第一,客户至上的经验理念,欢迎...
内黄县绿业粉皮厂-土豆粉皮 绿豆粉皮 绿豆淀粉 土豆淀粉-公司...
洽谈生意。地 址: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张龙乡中流河村478号 邮 编:456300 联系 人:张克(先生)电 话:86-0372-7375392,15957529016 传 真:...
内黄县马上乡第二小学_网校首页
内黄县马上乡第二小学 内黄县马上乡第二小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