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春月:1945年11月生,又名夜明,山东嘉祥人。擅长国画花鸟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一级美术师。 历史沿革:从双凤村和长直集村发掘的石刀、石斧、石凿等文物验证,嘉祥县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聚居。数千年来,隶属多变。西周时属兖州,春秋时属鲁国南武城,战国时属齐国,秦朝时属薛郡爱戚县。到三国(魏)时属兖州山阳郡巨野县。公元265年(西晋泰始元年)属兖州高平国巨野县。公元395年(东晋天平元年)分属兖州高平郡巨野县和兖州任城郡任城县。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分属兖州东平郡巨野县和兖州鲁郡任城县。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分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巨野县和河南道鲁郡任城县。公元907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分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巨野县和河南道兖州鲁郡任城县。公元952年(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分属河南道济州巨野县、任城县,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属京东西路济州巨野县、任城县。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析巨野、任城二县地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狞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元初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总管府。1252年(元宪宗二年),属山东东西道东平路总管府。1266年(元至元三年)改属济州。1279年(至元十六年),属济宁路单州。明初隶属未变。1371年(明洪武四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1385年(洪武十八年)属兖州府。清初属山东省兖州府济宁州,1724年(清雍正二年)属济宁直隶州。1735年(雍正八年)属曹州府济宁州。1735年(雍正十三年)属兖州府济宁州。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复属济宁直隶州。1913年属山东省岱南道,1914年改属济宁道。1928年5月,直属山东省。1941年,国民党嘉祥县政府隶属山东省第二专署。1938年11月,日伪嘉祥县公署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鲁西道尹公署。1939年7月,日伪嘉祥县公署隶属日伪山东省公署兖济道尹公署。1944年10月,嘉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鲁豫十一专署巨南办事处。1945年11月,隶属冀鲁豫三专署。1946年1月,隶属冀鲁豫七专署,1946年3月,隶属冀鲁豫二专署。1946年11月,隶属冀鲁豫七专署。1949年8月,嘉祥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2年11月,属山东省湖西专区,1953年8月,属山东省济宁专区。1958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大部地区并入济宁市;1962年1月,恢复嘉祥县原建制,仍属山东省济宁专区。1967年2月,嘉祥县属山东省济宁地区。1983年10月,嘉祥县属山东省济宁市。明万历《嘉祥县志》记载:“嘉祥县境东到济宁州界八里,西至巨野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金乡县界四十五里,北至汶上县界二十五里。”清光绪《嘉祥县志》载:“东至济宁州界十里”,其余均同明万历《嘉祥县志》记载。1920年《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载:“嘉祥县境东至济宁县界周村铺十里,西至巨野县界杨家楼二十五里,南至金乡县界陈家坡五十里,北至汶上县界大堤头二十五里。”直至1944年8月,嘉祥县境没有大的变动。1944年8月,原属巨野县的乐土村、府君庙、范店、黄山头、吴平坊、庞庄、齐山、马山、核桃园、魏庄、满庄、前王庄、后王庄、前山王程店、后山王程店、刘庄、李街、张街18个村划归嘉祥县,同时将嘉祥县的独山头和禹庄划归巨野县。1946年9月,原属嘉祥县的辛庄、于庄、太平庄、大店子、店子、寺前铺、秦嘴、水牛陈、长沟9个村庄划归新设的济北县。1947年6月,济北县第四区划归嘉祥县,改称嘉祥县王集区。1949年9月,原济宁县的安居、喻屯、王贵屯3个区划归嘉祥县。1953年8月,撤销南旺县建制,原属该县的黄垓、梁宝寺、马村、孟姑集4个区44个乡242个村划归嘉祥县。同时将十一区(王贵屯)东南部的小口门等44个村庄划归微山县。1956年3月,济宁县西部的三韩乡、康庙乡和长沟镇划归嘉祥县疃里区。同年9月,安居、唐口、喻屯3个区及疃里区的长沟镇、三韩乡、康庙乡划归济宁县。1958年春,原属巨野县的薛家庄、南李庄2村划归嘉祥县孟姑集区。同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大部辖区并入济宁市;南部满硐、核桃园一带30个自然村划归金乡县;西部仲山、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北部梁宝寺、老僧堂、黄垓一带124个自然村划归郓城县。1962年1月,恢复嘉祥县建制,县境与前相同。1990年1月,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1997年1月29日,大山头镇更名为卧龙山镇(鲁政函民字[1997]5号)。1997年6月10日,撤销马村乡,设立马村镇(鲁政函民字[1997]27号)。1999年7月23日,撤销王固堆乡,设立金屯镇(鲁政函民字[1999]19号)。2000年,嘉样县辖7个镇、11个乡。总人口761086人,各乡镇人口:嘉祥镇88053、纸坊镇73946、卧龙山镇61330、梁宝寺镇48327、疃里镇57395、马村镇40227、金屯镇58347、新挑河乡24332、马集乡35503、满硐乡30383、仲山乡54896、孟姑集乡36090、老僧堂乡38365、黄垓乡30465、桐庄乡10824、红运乡13394、大张楼乡20916、万张乡38293。(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0年12月1日,撤销桐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梁宝寺镇;撤销新挑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嘉祥镇;撤销大张楼乡、红运乡,合并设立大张楼镇,镇人民政府驻原大张楼乡人民政府驻地(鲁政函民字[2000]70号)。2008年10月,把2000年12月划入嘉祥镇的原新挑河乡的30个村划归疃里镇,实施嘉祥高新区和疃里镇镇区合一。2010年8月,撤销嘉祥县嘉祥镇设立嘉祥街道办事处。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筑物,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1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后壁正中龛。现存16石,即原“前石室画像”12石,“后石室画像”4-5二石,“孔子见老子”1石,供案1石。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大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17石,即原“左石室画像”2-9八石,后石室画像1-3与6-9七石,残脊石1,花纹条石1,内容布局亦类前室。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此专设文物保管所。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1981年蒋英矩在进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的确证。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筑物,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石阙和石狮系墓道的设施,对阙对称,间距4.15米,由基座、阙身、栌斗、阙顶组成。重檐平伸,顶刻四坡瓦垄,傍依单檐子阙,通高4.30米,基座各宽2.58米,厚1.4米,通体刻画像及花边纹饰。两阙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题铭90余字,记有立阙人武始公暨弟绥宗、景兴、开明及营造工匠姓名。一对石狮相对立于阙前两侧,高1.24米,长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顾盼,浑朴端庄,形态生动。武梁祠为单间歇山式,现存6石,即“武梁祠画像”3石,“祥瑞图”2石,“武家林”断石柱1石。祠内遍刻画像,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前石室为双开间,悬山式顶,后壁正中龛。现存16石,即原“前石室画像”12石,“后石室画像”4-5二石,“孔子见老子”1石,供案1石。祠内满刻画像,亦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故事,壁西刻孔子见老子、孔门弟子和祠主的车骑出行,宴饮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赵宣子、荆轲、邢渠等良卿古贤;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陆攻战图。小龛后壁刻祠主楼阁家居图,室顶为仙人出行、雷公电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娲等灵仙神话,伴有大量榜题,一般认为祠主当为武荣。左右室与前石室形制相同,现存17石,即原“左石室画像”2-9八石,后石室画像1-3与6-9七石,残脊石1,花纹条石1,内容布局亦类前室。其中如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顶部的海灵山行、升仙图等均为前室所不见。无榜题,祠主待考。武氏祠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此专设文物保管所。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1981年蒋英矩在进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的确证。 文化旅游:曾子庙: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曾庙。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曾庙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称“宗圣庙”,重建后的曾庙当时仅有正殿、寝展、东西庑、戟门各三间。次年,又于庙右创建莱芜侯祠三间。明宏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因庙制简陋,秦请扩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庆年间,曾庙两次毁于战火。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五经博士曾承业秦请重修,当年九月动工,年底竣工。这次重修,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清顺治、康熙、乾隆、光绪等年间多次进行修缮。曾庙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曾庙座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通长23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庑、亭、堂70余楹。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曾庙大门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为四柱三楹石质建筑。中坊为四柱冲天式,上饰承露宝瓶和朝天吼,上镌“宗圣庙”;西坊镌“一贯心传”,皆为遒劲的楷书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伟的照壁。宗圣门是曾庙的正南门,为三间悬山式建筑,长12.08米,宽8.06米,高7.5米,门扉六扇,阀阅六只,绿瓦履顶,饰螭吻,跑兽。在三坊、照壁的衬托下,显的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宗圣门内为第一进院落。院两侧“景圣门”和“育英门”东西相对,均长9.5米,宽6米,高5米,为三开间悬山式建筑。戟门是曾庙的二门,长11.8米,宽8米,高7米,建筑形式与宗圣门相同。古代,宗圣门、戟门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动迎神时开启,平时前往曾庙竭拜的官员人等只能从景圣门、育英门及戟门两侧的角门出入。宗圣殿座落于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飞檐挑角,雕梁画栋,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华似锦,宏大华丽。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门前两根平雕云龙,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艺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门窗,镌扣成梅花锦式,巧夺天工,精美秀丽。顶履绿瓦,大脊游龙蜿蜒,跑兽千姿百态,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绘盘龙,八角藻井中,雕龙含珠,其势欲腾,殿门上悬“道传一贯”巨匾一面,遒劲的楷书大字为清雍正皇帝御笔亲书。大殿正中透雕龙凤的神龛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衮服,双手执圭,独具儒家宗师风范。两侧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传弟子孟轲陪祀。殿前附建月台,高1.5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3.8米,四周围以雕工精致的石栏,是祭祀活动的场地。古代,每年春秋两季次丁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东西庑位于宗圣殿前,东庑原祀有曾子弟子阳肤、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孟仪的木主;西庑祀有乐正子春、沈犹行、单居离、公孟子高、子襄的木主。寝殿位于宗圣殿后第三进院落中部,为五脊歇山式,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1966年倒圯。三省堂为曾庙东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正南门为“慎独门”,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独也”之语。三省堂是为纪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斋居所、神庖等建筑,清末倒圯。莱芜侯祠为曾庙西路建筑,与宗圣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参之父曾点的祠堂。正南门为“咏归门”,典出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门”之语。莱芜侯祠大殿“莱芜侯殿”为五间歇山式建筑,三踩抖拱,顶覆绿瓦,东西长20米,南北宽10米,高8米,殿中祀曾点彩塑。殿前附有月台。殿后原有曾点寝殿,早期倒圯。殿前报功祠与崇德祠东西相对,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报功祠祀曾子长子曾元及妻高阳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颜氏。中兴亭位于戟门左前方,两檬歇山式建筑,为曾子六十二代孙曾业于明朝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为保护“重修宗圣庙碑”而建。巨大的“重修宗圣庙碑”,详细记述了明万历七年扩修曾庙及翰博中兴的经过,曾氏后裔称此碑为“中兴碑”,称碑亭为“中兴亭”。1966年,石碑、碑亭均遭破坏,1985年修复了石碑。乾隆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御书“宗圣曾子”赞,派官员到曾庙祭曾立石。乾隆御碑原保存在三省堂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曾子六十九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毓尊迁立于宗圣殿前,并建亭保护。碑亭为重檐攒尖式,覆黄瓦,七踩斗拱,堂皇富丽,1966年遭破坏。2003年,由曾宪梓博士捐资修复。涌泉井为曾子六十九代孙曾毓尊于乾隆四十九年为纪念曾子“事亲至孝”,父亡“泪如涌泉”而建。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镌“涌泉井”三个楷书大字。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曾庙的保护,成立了保护机构,增加了看管人员。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两次拨款15万元维修曾庙。1981年,省政府拨款12万元,整修了曾庙围墙和曾庙现存建筑物的门窗,修复了慎独门和景圣门。1985年,省政府拨款17万元,修缮了宗圣殿。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嘉祥县人民政府修通了至曾庙、曾林专用公路。2000年,曾宪梓先生为宗圣殿题写了匾额。复原后的宗圣殿匾高1.5米,宽1米,浮雕龙边,曾宪梓先生题写的“宗圣殿”三个楷书大字,笔力雄劲,通体贴金,更增加了大殿的威严。 |
嘉祥县疃里镇人民政府 关于在全镇深入开展“嘉祥突变我有责.[2010-7-28]...[2009-3-4]我县将排查整治农村治安混.[2009-3-4]县人大常委会视察平安建设.[2009-3-4]便民服务明星企业... |
嘉祥县地图 嘉祥县地图,嘉祥县地图,嘉祥县电子地图,嘉祥县交通地图,嘉祥县公交地图,嘉祥县地图下载,嘉祥县旅游地图... |
嘉祥县嘉冠油脂化工有限公司 嘉祥县嘉冠油脂化工有限公司 嘉祥县嘉冠油脂化工有限公司... |
嘉祥县-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嘉祥县是中国济宁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973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为81.9万。嘉祥县现辖8镇7乡:嘉祥镇、卧龙山镇、梁宝寺镇、马村镇、大张楼镇、纸坊镇、金屯镇、... |
网站首页-嘉祥县万张乡人民政府 网站首页-嘉祥县万张乡人民政府...尊敬的朋友:真诚欢迎您访问嘉祥县万张乡政府网站。在此,我们代表勤劳淳朴的四万万张人民,向关心支持万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 |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
嘉祥县德信石业有限公司 叫卖网 嘉祥县德信石业有限公司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孔孟之乡嘉祥。是一家集矿山开采,石材加工对外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石材企业。公司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 |
山东嘉祥县长虹石雕厂--中国石材应用网 山东嘉祥县长虹石雕厂 新品快递 企业简介... |
嘉祥县鼎力建筑工程设备租赁中心 嘉祥县鼎力建筑工程设备租赁中心位于曾子故里,嘉祥县经济开发区,338省道北侧.是集租赁,制造,销售,回收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司.公司现拥有桥梁专用设备,路面机械,建筑设备... |
山东省 嘉祥县灵芝协会-优质破壁灵芝孢子粉-公司首页 山东省嘉祥县灵芝协会生产品种有:赤灵芝、灵芝草、灵芝切片、灵芝孢子粉、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破壁孢子粉胶囊、灵芝精粉、多糖、灵芝超细粉、灵芝... |
济宁嘉祥县天气预报_同程网 济宁嘉祥县天气预报,同程网提供最便捷的济宁嘉祥县天气预报查询功能,及时准确提供济宁嘉祥县各县市最新天气情况、济宁嘉祥县未来三天天气预报,让你准确了解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