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人文风情: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清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全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 新镇镇:代码:410621104,2006年,辖50个村委会:新镇村、新码头村、赵摆村、兰庄村、耿湾村、东郭村、焦行村、马行村、杜行村、前胡岸村、后胡岸村、张庄村、董庄村、李海屯村、田堤村、南刘庄村、申店村、栗庄村、庄头村、长屯村、张堤村、西皮村、东高宋村、西高宋村、淇门南街村、淇门东街村、淇门西街村、东双鹅头村、西双鹅头村、孟庄村、前枋城村、后枋城村、东枋城村、和庄村、北刘庄村、于庄村、西郭村、李马湖村、王马湖村、崔马湖村、牛四马湖村、司庄村、邢固村、彭村、侯村、牛村、大蒋村、官庄村、任寺南村、张寺南村。 三、历史沿革: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夏(前2070-前1600),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商(前1600—前1047),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西周(前1047—前771年),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春秋(前770—前477年),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战国(前476—前222年),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秦(前221—前207年),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西汉(前206—24年),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东汉(25—220年),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西晋(265—316年),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东晋(317—420年),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南北朝(420—581年),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隋(581—618年),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唐(618—907年),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五代(907—960年),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北宋(960—1127年),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金(1115—1234年)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元(1206—1368年),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明(1368—1644年),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清(1644—1911年),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淫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1982年底竣工。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1996年原属浚县管辖的大莱店镇划归鹤壁市淇滨区。2008年9月1日,原属浚县的钜桥镇整建制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 黎阳街道办事处:代码:410621106,2006年,辖62个村委会:寨里村,寨外村,双庙村,吴村,黄锌庄村,沙咀村,单庄村,王可庄村、秦李庄村、前寺庄村、后寺庄村、北陈庄村、东王桥村、北马村、方庄村、罗庄村、王寺庄村、郭庄村、界牌村、杨堤村、八里井村、前毛村、后毛村、角场营村、东张庄村、东宋庄村、东杨圮屯村、西杨圮屯村、寺下头村、大高村、小高村、南二郎庙村、北二郎庙村、高村营村、河道村、前咀头村、后咀头村、东屯村、西屯村、东陈庄村、孙庄村、朱庄村、甘草庄村、贾庄村、西马庄村、常庄村、快庄村、东马庄村、韩寨府村、西桥庄村、东桥庄村、十里铺村、杨马庄村、城王庄村、西王桥村、于林村、西陈村、东长村、西长村、南杨庄村、秦禹庄村、南高庄村、晏庄村、傅庄村、八里庄村、西宋庄村、将军墓村、水峪村、花地村。 浚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浚县民间文化是构成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间社火是浚县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经历了上古虞舜至周朝时期的孕育,东晋后赵时期的萌芽,明清时的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经过400多年的发展,浚县社火玩会在整个豫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且独树一帜,是群众文化自娱自乐形式的大展示,是浚县的优秀民间艺术,是古老的宫民歌舞的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特别是踩跷秧歌、群狮舞,对丰富和完善宫庭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民间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补充。浚县古称“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远古的遗存、遗风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社火和泥咕咕就是民间文化中的瑰宝。今天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春节特别奉献,我们一起走进黄河之滨的浚县,去体味充满乡土气息的浚县民间文化。 |
浚县人才网,浚县招聘网,浚县人才市场,浚县人才招聘网,浚县人事... 河南浚县人才网作为专业的浚县人才招聘网,提供大量及时的浚县招聘信息、浚县求职信息;浚县招聘网致力于让求职者找到满意工作、招聘单位找到满意的人才。... |
浚县吧-浚县信息贴吧_浚县信息发布_浚县信息网-xunxian.5800.... 浚县吧是浚县免费的分类信息贴吧,提供浚县房产,浚县人才招聘,浚县二手等信息... |
浚县二手车_浚县二手车市场_浚县二手车交易_浚县二手车网_华夏... 浚县二手车,找二手轿车,浚县二手车交易行情,浚县个人二手车,华夏二手车网...1 河南省 鹤壁 浚县... |
浚县长途汽车查询-全国车次网 浚县 主要汽车站时刻表:1浚县汽车站 浚县长途汽车站 可通达下列城镇/景区(不包括途径城镇):... |
浚县实验学校 浚县实验学校 浚县实验学校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
欢迎来访浚县丰黎种业 ssss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是在原浚县种子公司基础上改制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部确定的首批中国种业50强企业。公司注册资本516.2万元,拥有仓库9000m2,晒场... |
浚县浚县旅游,浚县自助游、自驾游 米胖网浚县旅游频道提供了最新浚县旅游攻略、浚县旅游景点和浚县旅游线路等信息...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商代称黎。西周属邺、卫。... |
浚县网---中国区盟联盟浚县网欢迎您!新闻|河南|浚县|中国|... 全国商家推荐 全国广告联盟 全国品牌专区 全国区县热推 浚县资讯浚县新闻浚县乡镇... |
浚县一中-浚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浚县一中是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浚县一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办学成果。今天的浚县一中也以她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 |
【浚县租房|浚县房屋出租|浚县个人房屋出租信息】-鹤壁赶集网 鹤壁赶集>鹤壁租房>浚县租房 浚县 个人 出租 求租 鹤壁市浚县桂方圆小区房屋出租浚县-桂方圆小区 3室 1000元/月12-22 09:05 更多租房帖士... |
浚县新北学校_网校首页 浚县新北学校 浚县新北学校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