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铜仁地区历史沿革:铜仁境内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未见确切文字记载,此后有些零星记载散见于有关史籍。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地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均隶属于由此而设置的贵州布政使司。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废乌罗府,其大部并入铜仁府。铜仁由此得名。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撤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并入铜仁府(治所今铜仁市);民国2年(1913年)改铜仁府为铜仁县(治所今铜仁市);同时,改思南府为思南县,改石阡府为石阡县,改松桃直隶厅为松桃县。另外,恢复原铜仁县(治所今江口县)改名江口县,安化县改名德江县,以原思南府沿河佑溪吏目驻地设沿河县,以原铜仁府省溪吏目设省溪县(今万山特区)。玉屏县、印江县建置不变。民国3年(1914年)以原铜仁县正大营县丞驻地设正大营分县,隶属松桃县兼管;以原四十八溪主薄驻地设四十八溪(今甘龙口)分县,隶属松挑县兼管。民国24年(公元1935年)6月,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核准,在贵州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辖思南、德江、印江、沿河、石阡等县,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挑、玉屏、省溪等县。民国25年(1936年)1月,正大营分县并入铜仁县,甘龙口分县并入松桃县。同年3月,全省缩编为8个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松桃、玉屏、石歼、省溪、思南、德江、印江、沿河、后坪(治所今沿河县后坪乡)13县。民国26年(1937年)11月,督察区重新设置,德江、后坪2县划属第五督察区(治所今遵义市),其余9县隶属第一督察区(治所今镇远县)。民国30年(1941年)撤省溪县,辖地分别并入铜仁、玉屏2县;撒后坪县,辖地分别并入沿河、务川2县。民国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松桃、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至此,铜仁地区建置基本固定。1950年1月12日,铜仁地区全境解放,当年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玉屏、松挑、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9县。1956年9月撤销松桃县,设立松桃苗族自治县。1958年12月撤销玉屏、江口二县,并入铜仁县。1961年8月恢复玉屏、江口两县。1966年12月设立万山特区,1968年9月撤销,1970年8月恢复万山特区。1979年1月撤销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筒称行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至此开始,行署驻铜仁县,下辖铜仁县、江口县、印江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玉屏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共8县l自治县1特区。1983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玉屏县建立玉屏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1987年8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撒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乡级建制变动情况有:1984年1月将人民公社改为乡,通过建乡建镇调整,全区乡级行政区划分60个区,10个区级镇。区(镇)下辖369个乡,2l个乡级镇、4个民族乡。1987年新建民族乡79个,乡级建制为60个区,l0个区级镇,区(镇)下辖315个乡、22个乡级镇,83个民族乡。1991年全区通过“建并撤”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自此开始建置为39个乡、56个民族乡、6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铜仁地区总人口3302625人。其中:铜仁市308583人、江口县189288人、玉屏侗族自治县126462人、石阡县334508人、思南县543389人、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335263人、德江县388639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74331人、松桃苗族自治县547488人、万山特区54674人。2003年,铜仁地区辖8个县(其中4个民族自治县)、1个市、1个特区,4个街道、95个乡(其中56个民族乡)、69个镇,131个居委会、2948个村委会。年末全区人口386.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01万人。2007年末,全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97.52万人,辖8个县(其中4个民族自治县)、1个市、1个特区,95个乡(其中民族乡56个)、69个镇、5个街道,2595个行政村,100个社区。 铜仁特色:说到铜仁的特色,那就是一年一次的传统龙舟赛啦!为的是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打造铜仁市传统体育品牌,丰富市民文体生活,扩大西部名城、“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的社会影响,展示我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独特旅游环境,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铜仁市与国内、国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铜仁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在铜仁已经举办了两届国际龙舟比赛,2009年6月荣获“中国传统龙舟之乡”,并且成为龙舟比赛项目培训基地,基地着力建设之中。 民俗节庆:节庆活动,铜仁比较有名的节庆活动主要有“过赶年”,所谓“赶年”,就是比汉人提前一天过年。分布在沿河、印江、德江等县的土家人“过赶年”时,清扫房屋,杀年猪,敬家神,祭祖宗,吃团年饭。除夕夜烧旺火守岁。第二日清晨早早起床,铜仁地区,不点灯,不用刀具,不乱泼水,不高声说话,全家团聚吃隔夜做好的现菜现饭。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别具特色。另外一个就是“赶坳”各坳日期不同,但都是在风景优美的山坳或草坪上。“赶坳”以青年男女居多,身着盛装,男戴斗篷,女打花伞,在坳场上各找对象,相互对歌传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坳场也成了侗族群众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苗族上刀山,也称“上刀梯”,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铁柱,72把锋利无比的钢刀和顶端上边3把寒光逼人的钢叉组成。每当赶年场、或是重大的节日,都有勇士表演。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步步登高。爬上三十六把横档刀,领头人在梯顶上吹响海螺,下面的勇士便接踵而上,一个个神态自然,若走平梯。 铜仁民族:铜仁还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居住着土家、苗、侗、仡佬、满等少数民族。每年春节期间,花灯、茶灯、龙灯以及打金钱杆、踩高跷等民间舞蹈表演多姿多彩。铜仁市为多民族聚居地。境内有汉、侗、土家、苗、瑶、回、仡佬、布衣、满、壮、蒙古、水、傣、白、维吾尔、黎、藏、京、畲、朝鲜、哈尼、高山族等25个民族。1996年,2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172853人(其中:侗族82448人,土家族52038人,苗族34265人,瑶族1453人,回族1163人,其他少数民族1486人),占全市总人口303468人的56.96%。侗族,自称为“干”(gaeml),或“余”(jeml),也有些地方被称为“金佬”(jemllaox),“金铰”(jemljaox)、“金坦”(jemltanx)。汉族称之为“侗家”。《明史纪事本末补编》载:峒人“散居戕可、沅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近代境内侗族来源,主要是从湖南新晃、芷江和贵州天柱、三穗、玉屏,岑巩等地迁徙定居,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侗族分布遍及城乡。1996年侗族总人口数为82448人,占全市总人口数303468人的27.17%;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172853人的47.70%。1988年,聚居在100人以上的侗族村寨共有110个。1996年,7个民族乡中,桐木坪侗族乡:侗族3324人,占全乡总人数8753人的37.98%;鱼塘侗族苗族乡:侗族14319人,占全乡总人口19773人的72.42%;大坪侗族土家族乡:侗族11424人,占全乡总人口21053人的54.26%;和平土家族侗族乡:侗族2254人,占全乡总人口9507人的23.71%;滑石侗族苗族乡:侗族4009人,总全乡总人口18625人的21.52%;瓦屋侗族乡:侗族5882人,占全乡总人口10354人的56.81%;六龙山侗族土家族乡:侗族1771人,占全乡总人口4144人的42.74%。侗族主食大米,兼食玉米、小麦、红薯、小米、高梁等杂粮和四季瓜果蔬菜。灾年或歉收年份,挖取葛根和蕨根,加工成“葛粑”和“蕨粑”,借以渡过灾荒。侗族好吃牛肉、猪肉、鱼虾及酸、辣味等食物;喜将青菜、肉、鱼腌在瓦坛或木桶里,其味酸辣,醇芳可口,是款待宾客上品。男子嗜酒,喜吸草叶烟。酒多以糯米酿制,度数不高,但酒性持久;有的不经过蒸馏,连酒带糟一起饮用,名叫“甜酒”。特别是年节,油茶和甜酒都是待客不可少的食品。高山区侗家男子,冬天喜好上山打猎和“安山”(以铁制器具,捕套野猪,山羊、山兔等野物),以备食用或“赶场”出售。居住在溪河边的男子,喜好捕鱼捞虾,补充肉食。妇女、小孩喜好采集磨菇和摸捞螺蚌。同时,喜好吃水豆腐、菜豆腐、渣豆腐,并以豆腐制作白净、细嫩、味美、汤鲜而著称。男女青少年多喜饮用泉水,长者常在家中“火塘”边用土罐煨煮山茶水,其味苦涩回凉。侗族喜以族聚居,有一姓一寨或多姓聚居等类型。村寨多建于依山傍水的地方,其周边和住户环境,风景幽雅,多种植果树、竹木,饮用泉水方便。旧时住房建造,多为过道式木结构的“开口屋”(又称“吞口屋”)平房¨常见为三间并列,五间并列的则较少。居中的一间为“中堂”(俗称“堂屋”),面壁内缩一柱形成“吞口”,一般用来作休息、待客和办理喜庆婚丧的地方。堂屋内不铺设地楼板,其正壁设供奉神位和祖先的神龛;后间屋内置火铺,火塘中架放铁三角架,是四季烩膳和冬天取暖的地方。堂屋两侧为卧室(一般铺有地楼板防潮湿),房室两头搭有偏厦,一头做厨房,一头为牲畜圈。同时,多建有半楼房和吊脚楼。半楼房择地形而建,后半部是平房,前半部是楼房,即“吊脚楼”,古称“干栏”,结构简单,形式美观,这样的建筑住房适应于山区陡坡陡坎的地势。瓦屋乡、瓮慢乡一带,建造吊脚楼于房前一侧或两侧,楼柱雕有鼓锣圈,设四合门,装“寿”字格窗子。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作之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是炊饮、取暖的地方。神龛置“祖宗”牌位,两侧为安寝卧房。“干栏”楼房之下,安置石磨或石碓,堆放柴草农具和杂物或饲养牲畜,房前多有小晒坝。现在侗乡村落中,砖木结构、水泥砖房或新式楼房,日渐增多。侗族衣服布料,多用自种的棉花、青麻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麻布,绸缎多作盛装;喜着青、紫、蓝、白、浅蓝等色衣服和金银、羽珠配饰。其装束,据史书记载,宋时,“男未娶者,以金鸡一羽插譬”,“女以海螺数珠为饰”;明代,侗人“男人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大襟短裙,裙作细褶裙,后加一幅,刺绣杂纹如缓,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线贯次为饰,头髻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织花细如锦,斜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清代文献也有类似描述: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罗汉首插雉羽、椎譬,裹以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绔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绔,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缀缀之,男女各徒跣”。至近百年,始有改变,不同地区又各有殊异。清代境内内黑岩、大坪、牛场坡—带,侗族男子穿长衫套背心褂子,下穿宽口长裤,头留长辫,脚穿双梁布鞋。妇女穿栏干衣,胸前挂绣球,束腰带,头包帕,脚穿绣花鞋。民国年间,服饰有所改变。中青年男子穿对襟衣,白布腰长裤,老人穿长衫,束青色布腰带;脚穿草鞋,冬天膝下缠绑腿。妇女穿无领衣、长裤,腰束小围兜(绣有花卉、图案),包头帕,脚穿绣花鞋。妇女发式,分梳两边,头包纯白帕,有的包青丝帕。喜佩带银饰,如项圈、项链、手镯、指、耳环、银花、银冠、脚圈。富有人家,有的还佩戴金饰。解放后,境内侗族服饰,逐渐与汉族无大差异。侗族家庭,大都是一夫一妻父系家庭。儿子成婚,生育儿女以后,便与父母兄弟分居,另建立小家庭。惟有独子与最小的儿子,父母与之共同生活在一起,也有祖父母、父母、儿子“三代同堂”,乃至“四代同堂”的中等家庭和大家庭。独身或同代的小家庭,为数极少。只要分居立业,父亲即为一家之长,掌管全家经济及处理日常事务,父死子幼,则由母亲持家。家庭财产,旧时通常由男子继承,女子享有母亲的陪嫁田地以及自积的财物。有女无儿或儿女全无者,其产业可招婿或立嗣继承,房族无权过问。绝产则按“有房归房,无房归戚,无戚归众”的旧习处理。分家时,一般要请舅父及家族到场。除作为陪嫁的财产外,所有财物、耕畜、房屋,概由儿子均分,也有先给父母、长兄留下“养老田”、“长兄田”以后,再行分配。 |
铜仁市-孵化机生产制造 010-62475888 62476988 贵州省铜仁市:云场坪镇... |
铜仁市 铜仁市 数字铜仁数字贵州数字中国数字地球中国城镇社区中国新农村申请超级自主网站 当前位置:铜仁地区铜仁市 行业门户网站导航铜仁地区铜仁市 街道社区(乡镇村)... |
铜仁人才网_铜仁市人才网_铜仁人才招聘网_铜仁最新招聘信息 铜仁人才网立足于铜仁市,是效果很好的铜仁人才招聘网站,为您及时提供铜仁最新招聘信息。欢迎求职者免费注册并投递简历,欢迎企业注册发布招聘信息。... |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_网校首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
铜仁市第五小学_网校首页 铜仁市第五小学 铜仁市五小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
铜仁市电子地图 贵州地图网为您提供铜仁市电子地图查询服务....本页是介绍关于铜仁市的旅行讨论,一起分享关于铜仁市及铜仁市周边旅游的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关于铜仁市的旅行注意事项... |
铜仁心理咨询 铜仁市健康心理教育培训中心-网邻通 铜仁心理健康中心简介 铜仁市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成立于2009年8月,是铜仁心理咨询行业中成立较早的一家公司,至今已是资深的咨询机构了。我中心从尊重现代人多元价值观... |
铜仁市创益电脑有限责任公司 铜仁市创益电脑有限责任公司...铜仁市创益电脑有限责任公司 铜仁市创益电脑有限责任公司... |
首页-铜仁市长城矿业有限公司 公司办公地点设在铜仁市东太大道307号,厂址建在铜仁市瓦屋乡,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目前,年生产五氧化二钒600吨,拟扩建到年生产五氧化二钒3600吨(正在筹备中)。... |
贵州铜仁市利用“空中课堂”服务作风建设-搜狐滚动 2011年06月01日...今年以来,贵州铜仁市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作用,采取播放课件、教学授课等有效措施,真正做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
铜仁市谢桥逸夫小学_网校首页 铜仁市谢桥逸夫小学 铜仁市谢桥逸夫小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