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地图 > 西安市地图 > 高陵县地图
=== 西安市高陵县地图 ===
=== 高陵县资讯概况 ===
境域变迁: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秦、汉时,县境无具体记载。明《高陵县志》称其为:“泾渭属流于前,山原遥峙于后,清谷在左,洪波在右,盖古形势之区,高明之国”。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撤销阳陵县,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县境较前为大。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万年县入广阳、高陵二县。县境较前又有所增大。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贞观元年(公元627)撤销,辖地复归高陵。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最早记载县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长安志》。据载:县境东西28里,南北33里。蒙古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1266)复立。明《高陵县志》中,有在明代析东南数里(即张桥、孝义、安信三里之一部分)划归临潼的记载。县境广28里,袤35里。其南省城,东南临潼,东栎阳,又东渭南,东北蒲城,北富平,西北三原,西泾阳,西南咸阳。清代县境变化不大。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为东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东至临潼界10里,西至泾阳界20里,南至咸宁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东南至临潼界20里,西南至咸阳界30里,东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光绪十年(1884)《高陵县续志》记为东西30里而遥,南北30里而近。民国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民国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建国后,1953年与邻县调整插花地时,将县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1956年5月,又将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1958年12月14日,将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县今之辖境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
文化:民国时期,县内有一个民众教育馆和一个秦腔剧团“化民社”。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增建群众文化设施。1950年建成县文化馆,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馆藏历代各种珍贵文物300多件。1956年建成县有线广播站,开展广播宣传。1957年建成县图书馆,藏书11824册,开展借阅活动。1965年建成可容纳800多人的县剧院。1970年建成面积3.19万平方米、设施比较齐全的大型露天体育场,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运动会44次。1975年建成有1260个座位的县电影院,同时在县体育场建成可容纳数千人的灯光球场。1978年县体育场内增建多用训练房一座,各种大型集中训练皆在此进行。1983年建成县工人俱乐部。1984年10个乡镇全部建起有电影、电视队、图书馆(站)、文体活动场地的文化站,组织和指导群众文体活动。县剧团经常深入乡镇演出。群众文化活动比较活跃。业余剧团、自乐班、民乐队、社火遍及城乡,每逢重大节日及喜庆场面,皆出场演奏。1970年起开展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800多名故事员活跃于广大城乡,45人曾出席咸阳地区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27人获地区表彰奖励;30人出席陕西省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6人被评为优秀故事员;3人被选派出席全国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参加省级故事巡讲队,先后赴秦皇岛、唐山、太原、石家庄、内蒙、甘肃等地演出;30多名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的48篇故事,在全国报刊发表,被誉为“故事之乡”。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勤朴厚重和献身社会的传统美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醒事济民,献身社会;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西汉有以司马击项羽有功而封安丘侯的高祖功臣张说、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的史家冯商;东汉有著《汉书音义》112册的学者如淳;三国时有“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的国之良臣张既;唐有参与修订唐初律令、礼典、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元老重臣于志宁和郭子仪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元有参与修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的高隐杨恭懿;明有著作宏富的理学名儒吕楠,时人推崇为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民国时期,有陕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留日学生席时生,1920年在《鼓昕日报》上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论》,堪称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陕西第一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的王德崇,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还有一批早年投身社会,从事革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愈挫愈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有的为革命披肝沥胆,英勇献身、慷慨就义。1927年大革命时期,白文范出生入死,创建中国共产党高陵县底下支部,领导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在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战斗中,107名热血男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建国后培养的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振兴高陵,特别是在改变传统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和“吨粮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颖、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行政区划:建国后,废除保甲制,设区、乡、行政村,将原来的6乡、33保改为6区、33乡。1950年5月5日,撤区并乡,将33个乡并为16个乡。1952年11月25日,全县又设5个区、27个乡:一区,区公所驻县城盐店巷。辖城关、高桥、萧家庄、中王、银王5个乡。二区,区公所驻张卜村。辖郭家、渭阳、西关、陈杨、榆楚、马北6个乡。三区,区公所驻耿镇(自然镇)。辖耿镇、李家庄、马伍什、刘家庄4个乡。四区,区公所驻姬家庄。辖新庄、井王、绳刘、枸杞赵、高刘、东城坊6个乡。五区,区公所驻通远坊。辖庙王、竹林寺、高冯、安王、史喻、皂角树刘6个乡。1953年,将5个区调整为4个区,将27个乡调整为1个镇26个乡。1956年2月8日,再次撤区并乡,将1镇26个乡并为1镇9个乡,皆以其驻地所在村(镇)命名为城关镇、中王乡、张卜乡、榆楚乡、崇皇寺乡、姬家庄乡、通远乡、湾子乡、耿镇乡、马家湾乡。1958年8月公社化时,在全县范围内又建立6个公社。按城关镇、中王乡的范围建立东风公社、公社机关驻中王村;按张卜乡、榆楚乡的范围建立先锋公社,公社机关驻张卜村;按崇皇寺乡、姬家庄乡的范围建立七一公社,公社机关驻崇皇寺(自然镇);按通远乡、湾子乡的范围建立星火公社,公社机关驻通远坊;按耿镇乡的范围建立红旗公社,公社机关驻耿镇;按马家湾乡的范围建立灯塔公社,公社机关驻马家湾。公社为政社合一组织,取代了乡(镇)。1958年10月15日,又按县的范围建立了高陵公社。此时一县一社,县、社并存,将原来的6个公社均依原名改为6个耕作区,驻地依旧。1958年12月14日,将红旗耕作区(即今耿镇)划给西安市后,县和公社共辖5个耕作区。1959年1月1日,撤销高陵县,改为三原县高陵公社。将原为县和公社共辖的5个耕作区,均依其驻地名改为中王管区、张卜管区、崇皇管区、通远管区、马家湾管区,悉归三原县高陵公社管辖。1961年5月20日,撤销辖有5个管区的高陵公社,将马家湾管区划给三原县高庄公社,将下余的4个管区改为公社:中王管区改为高陵公社、张卜管区改为张卜公社、崇皇管区改为崇皇公社、通远管区改为通远公社,皆归三原县管辖。1961年9月1日,恢复高陵县,马家湾管区和以上4个公社复归本县。又将这4个公社、1个管区大体按1956年的乡(镇)范围划分9个公社:高陵公社分为城关公社、药惠公社、张卜公社分为张卜公社、榆楚公社、崇皇公社分为崇皇公社、姬家公社、通远公社分为通远公社、湾子公社、马家湾管区改为马家湾公社。1963年8月20日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划出时称红旗耕作区)还归本县,并改为耿镇公社。至此,全县辖10个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城关公社外,其余9个公社均予以更名。药惠公社改为东风公社;张卜公社改为战斗公社;榆楚公社改为红阳公社;崇皇公社改为红卫公社;姬家公社改为红庆公社;通远公社改为红旗公社;湾子公社改为红星公社;耿镇公社改为东方红公社;马家湾公社改为旭东公社。1972年,9个公社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名称。全县共10个公社,辖80个大队423个自然村。1984年,改政社合一为政社分开。全县10个公社,除城关改建制为镇外,在其余9个公社驻地设立乡,至此,人民公社事实上不复存在。生产大队改称为村,生产队改称为组。1985年5月,又将通远乡和耿镇乡改为建制镇。至1989年,全县共有3镇7乡87个建置村。鹿苑镇地处县境中心稍偏东北部。东与药惠乡为邻;南接崇皇、榆楚、张卜三乡;西、北两面与通远镇、药惠乡毗连。东西宽约5.83公里,南北长约6.7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辖9个建置村,镇政府驻县城西街北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6933户,28342人。通远镇地处县境北部。东邻药惠乡、鹿苑镇;南连崇皇、姬家两乡;西接姬家、湾子两乡;北靠三原县安乐、陂西两乡。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辖10个建置村。镇政府驻通远坊。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6130户,26243人。耿镇地处县境最南部,为本县渭河南唯一辖区。东、北两面濒临渭河,北与张卜、榆楚两乡隔河相望;东南与临潼县西泉乡为邻;南连西安市灞桥区新合乡;西与马家湾、崇皇两乡以河为界;西南靠灞桥区水流乡。东西长约8.1公里,南北宽约4.85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6个建置村,是全县最小的乡(镇)。镇政府驻耿镇街道东段北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3975户,6206人。张卜乡地处县境东南部,渭河之北。南隔渭河与耿镇相望;西靠榆楚乡;北与鹿苑镇、药惠乡为邻;东和东南与临潼县新市、西泉、北田三乡接壤。东西宽约7.6公里,南北长约10.25公里,总面积47.63平方公里,辖13个建置村,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乡政府驻张卜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7171户,30618人。姬家乡地处县境西南部。东与崇皇乡、通远镇相邻;南与马家湾乡隔河相望;西与泾阳县崇文乡、永乐镇接壤;北与通远镇、湾子乡毗连。东西宽约5.8公里,南北长约10.7公里,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11个建置村,为本县第二大乡(镇)。乡政府驻姬家庄。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6929户,29760人。药惠乡地处县东北部。南临鹿苑镇、张卜乡;西靠通远、鹿苑两镇;东连临潼、栎阳、新市两乡;北接三原县陂西乡。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28.47平方公里。辖9个建置村。乡政府驻中王村东。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774户,20192人。崇皇乡地处县境西南部,泾河北岸。东临榆楚乡,南隔泾渭河与马家湾乡、耿镇相望;西连姬家乡;北接通远、鹿苑两镇。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8.2公里,总面积27.6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崇皇寺。辖7个建置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455户,19102人。湾子乡地处县境西北部。东临通远镇;南连姬家乡;西接泾阳县永乐镇、三渠乡;北与三原县高渠、安乐两乡毗连。东西长约6.45公里,南北宽约5.05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湾子村。辖8个建置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3814户,16141人。榆楚乡地处县境中部。东临张卜乡;南隔渭河与耿镇相望;西连崇皇乡;北靠鹿苑镇。东西宽约5.8公里,南北长约7.88公里,总面积25.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榆楚村。辖6个建置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156户,17649人。马家湾乡地处县境西南隅,泾河以南,渭河以北,为本县泾河南唯一辖区。东濒泾、渭交汇处,隔渭河与耿镇相望;北隔泾河与姬家、崇皇两乡相望;南临渭河与西安市灞桥区水流乡、未央区草滩乡相望;西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和泾阳县高庄乡接壤。东西长约10.25公里,南北宽约5.2公里,总面积22.21平方公里。辖8个建置村。乡政府驻马家湾。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2072户,9115人。高陵县辖7个镇、1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崇皇乡、湾子乡、榆楚乡、张卜乡。鹿苑镇代码:610126100辖草市、张家、高家、田家、东街、北街、何家、上院、古城、药惠、马家、北樊、东升、草王、银王、东樊、江流、麦张等18个村委会。通远镇代码:610126101辖通远、华邑、车张、官路、史喻、火箭、仁村、杜家、灰堆坡、何村等10个村委会。耿镇镇代码:610126102辖等个居委会,耿镇、虎家、周家、苏家、王家滩、耿北等6个村委会。泾渭镇代码:610126103辖米家崖、粱村、店子王、西营、东营、雷贾、陈家滩、泾渭堡、姬家、肖家、罗家、朝李、毗沙、东城坊、邓家塬、姜李、杨官寨、高刘、雷家等19个村委会。崇皇乡代码:610126200辖桑家、绳刘、高墙、坡吉、军庄、井王、船张等7个村委会。湾子镇代码:610126201辖湾子、北孙、官市、生王、大雷、岳华、西张市、东张市等8个村委会。榆楚镇代码:610126202辖榆楚、安家、皇册、钓北、皂南、马北等6个村委会。张卜镇代码:610126203辖张卜、贾菜、南郭、韩家、张家、塬堠、东关、新建、张桥、庙西、杏王、曹家、崖王等13个村委会。
历史: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高陵并不是“高大的陵墓”,它的名称是根据地貌从《尔雅》中来。高陵县以南有一道坚固而高阔的土山名为奉正塬,塬体高隆,塬即为陵,《尔雅》中有:“大阜曰陵”的说法,即“大土山称为陵”,故名高陵。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沿用高陵原名至今,属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5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初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正式划归西安市管辖。
农业:【种植业】历史上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辅之以大麦、谷、糜、荞麦、高梁和豆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实现水利化,耕作制度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糜谷之类基本无种,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由1950年的61.1%提高到1970年的93.8%,再提高到1990年98.2%。1949~1990年,粮食亩产连上5个台阶。1963年亩产上“纲要”(耕地亩产223.1公斤),为当年陕西省唯一上“纲要”的县;1969年亩产过“黄河”(耕地亩产318.5公斤),名列全省榜首;1971年耕地亩产402公斤,成为全国北方地区两个高产县之一;1973年亩产跨“长江”(耕地亩产417.6公斤);1974年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耕地亩产千斤(市斤)县,进入全国千斤县行列。1990年粮食耕地亩产674.4公斤,总产169615吨,总产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8倍和0.6倍。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22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90公斤。人均售粮由1957年的66.02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31.02公斤,亩均售粮由1957年的19.3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150.07公斤,人均亩均售粮均列全省第一。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麻、蔬菜、瓜类,以棉花为大宗。高陵县种植棉花——木棉,史见于元,清时引种中棉(茧花),民国初年推广美棉,民国21年(1932年)泾惠渠建成后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实行计划种植,播种面积均保持在10万亩以上。1978年亩产42公斤,总产4251吨。1983年亩产仅9公斤,总产仅870吨。历年平均亩产在30公斤左右徘徊,总产在2500吨左右徘徊。由于苗期低温,成熟期多雨,病虫害严重,产量长期不高不稳;投资大、成本高,收入低于粮食。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讲求经济效益,棉花播种面积连年锐减,1984年为5.5万亩,1989年仅留4300亩。种植面积除一部分被粮食作物挤占外,代之而起的是油料、蔬菜和瓜果。199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78万亩。其中棉花4500亩,亩产40公斤,总产180吨;油料1.59万亩,亩产149公斤,总产2371吨;蔬菜3.73万亩,亩产3391公斤,总产126632吨。形成以蔬菜、油料、棉花为主的种植格局。【水利】高陵水利历史悠久。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24年)开凿郑国渠,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开凿白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开凿三白渠,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修建刘公渠,县内皆得灌溉之利。民国21年(1932年)泾惠渠建成,开创县内水利灌溉的新局面。后由于管理混乱,水利设施时兴时废,灌溉没有保证。194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12.8万亩,占耕地面积38.2%。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旧渠,扩建新渠,开展打井运动。1957年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2.2%,在陕西率先实现水利化。接着又向高标准水利化迈进。1958年开始修建抽水站,补灌泾、渭河两岸引灌不足的高仰田块;1959年修建排涝工程,实施排灌结合;1965年治理河道,修建护岸工程,控制河患。从1970年起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以道路为骨架,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园田化建设。1990年底,全县有较完善的排灌系统,灌溉渠系(干、支、斗)135条,全长366.6公里;抽水站11座,年均抽水量595万立方米;灌溉井3166眼,配套2998眼;排水干支渠沟22条,全长120.9公里;总有效灌溉面积28.65万亩,占耕地面积96.9%,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4.5%,居全省各农业县之首。【农机】50年代开始使用农耕机械。1965年农机总动力4135千瓦,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1台,农业排灌动力机械1139台,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34.5%,机播面积占8.5%。1966年以后,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1978年农机总动力32614千瓦,比1965年增长6.9倍;机耕面积为耕地总面积49.1%,比1965年增加14.6个百分点;机播面积为耕地总面积42.3%,比1965年提高33.8个百分点。1979年以后,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用低压线路801.4公里,通往县内各个角落。1990年农机总动力71599千瓦,比1978年增长1.2倍。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509台,小型拖拉机1654台,农用载重汽车150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963台,农用水泵2615台,机动脱粒机2581部,磨面机817部。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85.1%,机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4%,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30%。耕播、收割、拉运、碾打、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良种】民国25年(1936年)开始引种小麦良种,产量较前有所提高,但亩产不足2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良种经过四次更新换代。5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碧码一号和玉米良种辽东白,亩产突破200公斤;6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614号和玉米良种HD405,亩产跃上300公斤;7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阿勃和玉米良种白单4号,亩产超过500公斤;8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小偃、绵阳19和玉米良种户单一号、四号,亩产接近700公斤。【肥料】解放前农业生产全靠农家肥。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施农肥的同时开始使用化肥。1965年全县化肥使用量6113吨,亩均19.2公斤。1970年以后,县、乡陆续办起一座氮肥厂和五座磷肥厂,1978年年产化肥14706吨。1990年农用化肥量达51405吨,亩均174.3公斤,名列全省各农业县前茅。【畜牧业】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50年代役用大家畜发展较快,1957年为1.27万头,比1949年增长1.1倍,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初,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且有饲养任务,养猪逐渐兴盛。1985年达6.19万头,户均1.4头,分别比1962年增长5.8倍和2.5倍,亦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后期,因养羊投资少,效益高,饲养方便,养羊业突起。1988年达4.44万只,户均0.9只,分别比1965年增长4.7倍和1.7倍,也为历史最高水平。70年代初,养鸡热兴起。1979年底,全县来航鸡达到19万只,占存栏鸡的83%,成为全省第一个来航鸡良种县,并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交售鲜蛋过百万斤的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为养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推广现代化笼养鸡技术,使养鸡达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以养鸡为龙头,多品种饲养的畜牧业格局。1990年全县养鸡147万只,户均28只,人均7只,分别比1979年增长3.8倍、2.5倍和3.1倍。年产蛋15980吨,户均304公斤,人均74公斤,分别比1979年增长15倍、10倍、12.2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养大家畜8085头,户均0.15头。年产牛肉424吨,人均2公斤;年产牛奶3004吨,人均14公斤。养猪38645头,户均0.7头,年产猪肉2433吨,人均11.3公斤。养羊38515只,户均0.7只,年产羊奶7215吨,人均33.5公斤;年产羊肉535吨,人均2.5公斤。牛肉、牛奶、猪肉、羊肉、羊奶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从1958年实施机耕至1995年,耕播、植保、收获、拉运、碾打、加工、排灌全面实现机械化。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4%;机播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9.8%;机收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3%;机械植保面积占23%,荣膺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称号。粮食作物大麦、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以小麦、玉米种植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大麻、烟叶、药材等,先后以棉花、油菜为主。其他作物有瓜类、蔬菜、绿肥、饲草等,以蔬菜为主。蔬菜有葱、韭、蒜、白菜、萝卜、南瓜等30多个品种,以桶子白菜、红萝卜品质最优,誉满三秦。林木中,用材林有17科50多个品种,以青槐、椿树、榆树品质最优,以建国后引进的泡桐及各种白杨、刺槐栽植最广、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经济林果有8科30个品种,以豁口桃、酒枣久负盛名,以80年代引种的酥梨和梨枣品质最佳。观赏林木有10科20多个品种,以龙爪槐最为青睐。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兔、猫等,以秦川牛、关中驴享誉全国,以猪、羊和70年代引进的奶牛饲养量最大。家禽有鸡、鸭、鹅、鸽等,以鸡、蛋、肉产量大、质量优而闻名全国。
工业: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文明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撤县设区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和全力推进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陵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38亿元,较2003年13.89亿元翻了一番多;工业总产值达到53.8亿元,较2003年14.7亿元翻了近两番。特别是财政收入在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金融企业税收全部上划、增值税等五大税种留县部分在原有上划国省比例的基础上又拿走30%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08亿元,2006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025亿元,较2003年7071万元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三年来均居全市十三区县第一,总量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居四县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6元,较2003年净增加近千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9:48:23发展到18∶66∶16,标志着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陵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积极实施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位于高陵县境内泾、渭河两岸的泾河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始终把泾河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常抓不懈,工业经济长足发展。三年来,先后引进投资24亿元的陕重汽、投资16.7亿元的西部新材料产业园、投资25亿元的中钢重机、投资3.6亿元的中集汽车改装等40多个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9家;陕汽新基地、西部钛业、九州制药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建成投产企业累计达到170多家;中钢重机、秦益汽配、康明斯发动机等4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20%,占全县的83%,是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倍多;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县的84.1%,是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倍多;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县的75.5%,是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8倍。目前,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陕重汽、中集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长庆、中钢为代表的石油和冶金设备制造业,以西部新材料、中兴林产为代表的新材料制造业,以中化近代化工、陕西九州制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业,以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打造未来西安乃至陕西工业的承载地、加快我县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入驻长庆、陕汽生活基地人口达7万多人,园区总人口达10余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配套,一个城市新区已经形成。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批准西安市政府北迁,地铁南北线开工建设,园区将以更快的速度融入西安都市区,也必将带动高陵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
自然:泾渭河北川平地,占总面积的76.7%,主要为淤土,灌溉积淤深,熟土层厚,生产性能好,适种范围极广。泾渭河北岸和泾渭夹角的塬平地,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娄土,上部为人工覆盖层,下部为自然褐土,上松下实,保水保肥,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渭河南高漫滩地,占总面积的3.7%,主要为潮土,土壤疏松、性暖,地下水位高,宜于经济作物种植。其余为河流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41.4℃,最低温度-20.8℃,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2天,年均日照2247.3小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气候。
交通运输:高陵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称关中的“白菜心”。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灞桥区,西连咸阳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属西安市近郊县,距西安市中心仅2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10公里。泾渭二水横贯东西,西禹、西铜高速公路、210国道及西延铁路横贯南北,泾河火车站位于其中。“五区、二水、四线”已紧密地把高陵县与西安市融为一体。
高陵县通远镇仁村小学_网校首页
高陵县通远镇仁村小学 高陵县通远镇仁村小学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高陵县天气|高陵县天气预报|高陵县天气预报3天】-酷讯
酷讯旅游指南-高陵县天气预报,高陵县今日天气:多云,明日天气:多云。还可以查看高陵县未来3天天气预报和未来7天天气预报...
高陵教育网
陕西省高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高陵县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处第四系固市凹陷与西安凹陷之间。地层属华北地区层,汾渭分区,渭河小区。地质构造简单,地表出露地层单一,全境地表均被第四系覆盖,局部...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未来发展情况?
陕西西安市高陵县位居关中平原(又名渭河平原)之上。北和三原东和临僮区南和未央区西和泾阳接壤。县南有泾河和渭河。目前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泾河工业园一处。...
高陵县-西安人口网
当前位置:西安人口网 →区县风采 →高陵县 标 题日期 市计生协到高陵县调研计划生育家庭创业项目2011-5-3142...
高陵县-高陵县人民政府-民生热线-西部网 REXIAN.CNWEST....
高陵县 名称:高陵县人民政府 地址:西安市高陵县县门街29号 电话:029-86913024 邮编:710200 网址:http://www.gao-ling.gov.cn/1[咨询求助]已发布...
西安高陵县酒店查询_西安高陵县宾馆预订_西安高陵县经济型酒店_...
简介:西安凯宾酒店(北大街店)位于北大街二府街口,距钟楼、鼓楼、繁华街区不行仅需5分钟位置:商业区:市中心地区 行政区:高陵县...
高陵县-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陵县属于陕西西安管辖下郊区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工农业发展相对较好。2009年5月的民政部会议中提及高陵县撤县设区,但是还未经正式文件确实。...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