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勐来崖厦:崖厦,顾名思义就是石头形成的大厦,根据考古学家1982年在这里发现的一些与原始社会有关的产物,如:石斧、石刀等,断定这里曾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部落居住地。后来考古学家们又发现在崖厦的这块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炉碎片,断定崖厦也是佛教之圣地。 藏龙洞:藏龙洞即龙王子的藏身之地,目前正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现已投资近100万元;从洞口下台阶大约150米才到景点叉道口,右洞现已开发600多米,左洞现已开发800多米。溶洞是由碳酸盐构成,受北东向次级断裂制约,溶洞分为主洞和支洞,主洞长1115米,平均宽30米、高35米,规模宏大。洞中堆积物有黄色粘土和碳酸盐岩块石,因为暗河沉积和洞顶崩塌而成(该洞厚4至5米,局部达10米,多分布于洞口及壁底侧)。洞中的这些化学沉积物非常丰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由于多年地质演变原因,洞中厅堂很多是百兽厅位于进洞后120米,长40米,宽48米,高28米;该厅内石笋、石柱发育,千姿百态,有似小猴嬉戏、狮子蹲坐、老虎觅食等;神田厅从低到高层层叠叠,极富均律,该厅位于550米处(厅长40米,宽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坝高1.7至1.5米,宽3米);充满神奇色彩的观音厅,厅门一石笋,很象观音乘坐的宝莲。走入厅中,石柱有的象阿佤少女,有的象巨型灵芝,也有的象弥勒端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上石球、石花晶莹碧透,令人难以置信;塔林厅位于支洞300米处,厅中有数十支石笋、石柱,高约8—15米,其中有一石柱高约20米,根粗1.6米,顶天立地,石笋上小下大,其上石花遍布,若一座座石塔,洁白晶莹,令人留恋往返。据说,塔林厅就是龙王子的休息厅的,左洞有条地下河,是他嬉水玩耍的地方,因为调皮,他总爱捡各式各样的石头到这里,慢慢的,这石头就堆积成这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落水洞:落水洞位于藏龙谷景区。据说龙王子发怒用水淹没勐来峡谷后,这水越积越深,来到这就排不出去了,然后这又可爱又顽皮的龙王子就把这当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为他实在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个震天动地的喷嚏,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一个喷嚏竟然打通了一个洞,洪水纷纷往这个洞里流下去,他吓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处的那个溶洞里,7天7夜不敢出来,现在那个洞就称之为藏龙洞。后来,他看看四周好似没有什么动静,就跑到落水洞这里看个究竟,才发现原来他的喷涕竟然打通了一条7公里长的暗河,(顺着公路走7公里后,就可看到这条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兴,又接着跑到这里嬉水玩耍了,所以现在又把这落水洞称之为龙宫,这座山谷则称之为藏龙谷,即藏龙谷景区。 宗教祭礼:佤族的宗教祭礼活动很多,大的活动一般与节日联系在一起,而小的活动一般不定期、不定时、不定数,并多以家庭为主。过去,除了祭社供神外,还有全寨性的砍木鼓、猎祭人头、赕虎豹等。砍木鼓木鼓是佤族的吉祥物。砍木鼓是全寨性的活动,主砍木鼓家要杀猪剽牛,煮饭供全寨人吃,因此能砍木鼓的一般是比较富有的人家。从砍木、拉木到木鼓凿成敲响将近个把月,村民要每家每户送大米、盐巴、水酒给主砍木鼓的人家作为礼物。选定那家主砍木鼓后,就选择吉日,选派几个有经验的壮汉去森林里选木料,选中了就回家敬告老人;第二次再去观察所选的树是否被雷击过,树干上是否有穴洞;第三次才由头人、老人、主砍木鼓的人家及几十个壮汉一起去砍木鼓。砍木鼓时要注意大树倾倒方向,一般倒向村寨方向最好。大树砍倒后,断成一截两米长的树段,将它放置在较平处。第二天,全寨所有健康的男子都去拉木鼓树,妇女有的煮饭送饭,有的还跟男人一起拉。拉木鼓树要直路,树上坐着一位善于辞令的男子,他在木鼓树上吆喝,大伙迎合高呼。拉木鼓通常是两天才拉到家,第一天拉到半路,让树在半路歇一晚上,在两头打上树桩,如果树将朝寨子的那棵树桩撵倒为最佳。木鼓树拉回寨子后,要请一位巧匠当师傅,七八个木匠动手雕凿,一般要10天左右才雕凿完工。凿完敲响了,全寨人要庆贺一番,主砍木鼓家要拿出一条经过挑选毛纯的黄牛,举行一次最隆重的“砍牛”仪式。砍牛前,先将备砍的黄牛拴在牛头桩上,砍牛人装扮成女性,上缠包头,下围裙子,祈祷完毕便长刀一挥,使劲把黄牛的后腿一刀砍断,牛倒下后随即将牛尾巴砍断,扔在主砍木鼓家的屋脊上,然后抢肉者一拥而上,刹时间一条活生生的黄牛便剩下斑斑血迹。主砍木鼓的人家忌食这牛肉。木鼓以红毛树、桦桃树为最好。猎祭人头按照惯例,砍了木鼓后就要猎人头来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粮食丰收。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老人、头人杀鸡占卜后选择吉日,派几十个壮汉去猎取人头,猎获人头后要尽快返回寨子,走到离寨子不远外就鸣枪高呼,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击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后由头人、老人带红包头、一碗米、一个鸡蛋到指定地点迎接人头。将红包头戴在人头上,把米粒、鸡蛋喂给那人头“吃”,然后祈祷,给人头敬酒,几个妇女一边哭泣一边给人头梳洗。人头砍到了,就要祭人头。主祭人家是经过头人选定的、能承担祭礼期间村民吃饭的富有人家。祭礼活动结束后,由主祭人家的壮年男子,在众人的吼叫声、铓锣声、木鼓声中把人头装进竹笼里,抬到放置人头的神林里。祭人头的最后一道仪式是洗涤砍人头的长刀。负责洗涤长刀的人家也是经过头人选定的。洗刀人家要备一条黄牛,届时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后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喷向空中为最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猎祭人头陋习,已彻底革除。祭虎豹虎、豹佤语通称“西外”。佤族认为虎豹是兽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猎获麂子马鹿不算有本事,打到虎豹才算是好猎手,是真正的英雄,打到虎豹才能唱猎歌。猎获虎豹后,猎人一面派人跑回寨子报告头人,并通知家里作一些准备,一面用自己的挎包罩虎头,意思是不让虎豹见到自己。然后将两棵野藤结成两只藤圈,一只套在虎的胸部、一只套在腰部,砍一棵长杆子穿过两只藤圈,抬走时使虎的四肢向下垂直,就像站着的活虎,猎人们前呼后拥,边走边唱,歌声、号声、枪声响彻山谷林海。回到寨门外,早有,许多人在那里等候。要举行“砍虎”仪式,将虎匍卧在地上,老人手拿酒杯到老虎跟前蹲下来酹酒诵祝,祝酒完毕,两个男扮女装的老者,各执一把斧子杀气腾腾走到死虎面前,举起斧子猛劈虎头左右两边的地面,“阿哈!阿哈!”地一人劈三下。“砍虎”仪式完了,老人就给猎人们敬水酒洗尘,向他们祝贺。最后在激昂的猎歌声和牛角号声中,人们前呼后拥将死虎抬到猎手家,放在事先备好的木架上,两个老妇人边唱凄婉的猎歌边为死虎梳理全身的毛,村民们围着老虎跳一阵赕虎舞后,才认真细致地剥虎皮。虎皮从头到脚完整无损地剥下来,套在仿照老虎模样大小用竹篾编扎的“竹篾虎”上。虎皮套上去后作一些修饰就活像真虎一样。再将虎标本挂在木架上三天三夜。每家逐户要拿鸡蛋“喂虎”,对准虎口把生鸡蛋掷进虎口。赕虎活动的最后一项是“送虎魂”,佤语叫“比安西外”,“比安”即献祭,用虎豹祭社供神。负责“送虎魂”的一般是猎手的亲家。佤族认为“虎魂”能将家里的贫穷的疾病带走,换来健康和丰收。“送虎魂”这天,村民穿着新装,照例地唱歌跳赕虎舞,又吃又喝,举寨欢腾。两个老妇人边唱边为虎梳理,歌声深沉而凄凉,就像哭死人一样的悲哀。最后,两个壮汉将虎从木架上抬下来,再进寨走一圈,以示离别,家家户户照例拿出鸡蛋“喂虎”,有的还捧出大米往虎身上撒,有的举杯往虎身上浇酒,最后将虎抬出寨门,早已准备好的全寨所有的火药枪一齐鸣放,全寨男女老少,将“虎魂”护送到社神林,将虎挂在木架上,人们又一次围虎跳舞唱歌,气氛庄严而热烈。叫魂,佤族认为万物有灵魂,魂在物才在,魂亡物亦随之亡。人的灵魂是一种自在之物,可以附人体,也可以离开人体,人一旦跌倒、受伤、受惊,其灵魂会受惊游离人体。这样人就会生病体弱,这时往往要叫魂拴白线。叫魂时,隔壁邻舍亲朋好友也前来叫魂礼,一般是一碗米、一只鸡蛋,一两块钱和几根白线等。火塘边置一面簸箕,里面放有别人送来的“魂”,负责叫魂的老人坐在簸箕旁,手把酒杯,祝辞叫魂,然后杀鸡将血滴在备好的批杷枝叶和大米上面。鸡煮熟后捞出取舌头、骨头占卜看卦,从鸡卦上可以看出魂是否叫齐,然后将一根红白蓝色扭成的线绳拴在被叫魂人的手臂上,一般女性拴在左手臂,男性拴在右手臂,魂系好,大家才吃鸡肉烂饭、糯米饭。叫魂一般在晚上进行,吃了饭,碗筷留到第二天早上才洗,若当晚洗碗筷,会将叫来的魂冲走。“朵巴阿”“朵巴阿”是一种送腿子肉,认、拜祖先的礼仪。佤族认为“朵巴阿”是极为光彩的事,是维系亲属关系、联络感情、表达心意的一种重要方式。腿要送右前腿,连肉带骨整条送,同时加送一块直径一尺方圆的糯米粑粑。送腿子肉的规矩是按长幼之序。弟弟送给哥哥,哥哥送给伯父之小子,小子送给次子,次子送给长子;若父母还健在,儿子家的腿子肉要统统送给父母;若父母去世,就送给较亲近的亲戚;若确实找不到亲戚可送,可敬献给大树,亦表示敬祭祖宗。腿子肉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或家中办大事时送,凡家中宰杀的畜禽和猎物的腿子肉均可送,没有腿子肉的人家,可将糯米粑粑做成腿子形代替腿子肉敬献给祖宗。 民间传说: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里》是佤文化的灵魂,创世史诗里说,宇宙之初什么都并不存在,后来轻的上浮、重的下沉,下沉的物质一开始只有鹅卵石这么大,那就是地球的诞生。地球越聚越大,不知过了多少年才长到今天这么大。地球诞生以后它有了自己的神灵,他就是天神,天神因为孤单他哭了起来,他的眼泪落到地球上形成了雨。有了雨地球上就有了水,水和土在一起又孕育出一个神灵,她就是地神。天神和地神在一起以后又生下了日月星辰,从而诞生了宇宙,宇宙诞生以后,天神创造了除了人以外的世间万物,地神就用泥土和水创造了第一批人类。第一批人类只吃泥土,而是有生没有死,还一天生两到三个孩子,所以对地球破坏极大。天神见了就派燕子把火带到地球上把第一批人类消灭了。地神把人种藏进了山洞里,第二批人类从山洞里出来以后天神给了他们血肉之躯,但还是有生没有死,不久人类又挤满了地球,所以天神就用水来消灭第二批人类,并让有生有死的第三批人类从葫芦里再生。这正是佤族人民一直挂在口头上的“司季然、司岗里”。人类从葫芦里再生以后,佤族的始祖艾佤一直领着他的族人在门高西爷住下来。据说住了四千年,由于人口太多,他们就分成两路,一路跟着马鬃蛇向西走,一路跟着癞蛤蟆向南走。跟着马鬃蛇走的叫“巴格卫”,据说他们进了印度。跟着癞蛤蟆走的叫“巴绕克”,他们就是现在的巴绕克人-佤族。将近一万年的时候,跟着癞蛤蟆走的巴绕克人来到了今昆明滇池一带,他们在昆明滇池(门些诺些)一带居住了将近九百年。后来他们因为美人计将昆明和滇池输给了尼文人(现属何民族无从考证)。离开昆明滇池的时候他们又分成两路,一路向西来到洱海一带;一路向南来到普耳一带,后来他们一直向南来到了今柬普寨,留在后方境内的就是现在的德昂族和布朗族。来到洱海一带的那一支在那里遇到了天神的使者达巴召,达巴召在那里才开始教人们盖房子,人们才开始从山洞和树上出来住在房子里。在洱海一带住了五百年,由于瘟疫到来人们才离开洱海到腾冲,并在腾冲住了一段时间。离开腾冲的时候巴绕克人又分成两组,一组南下经潞西到缅甸腊戌,一组继续留在了腾冲。中国史书上更多记载的关于佤族的历史主要是留在腾冲的这一组人马。在腊戌住了几百年。三千五百年前离开腊戌的时候巴绕克人又分成三组;一组向东跟着猎物走了,他们很早进到了沧源一带,据说这是这一支人马的先头人创作了崖画。一组继续留在腊戌一带。而大队人马继续南下于3200年前到达了佤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在佤城居住了三百年,后来巴绕克人因为被骗迁到门肯(缅甸景栋)和周围的山区,五百年后争夺佤城,因为再次被骗他们甚至连门肯都输了,大队人马才开始上到山上去。佤族很早就会种水稻,上到山上的后人们上了山,可水稻不愿意上山,所以在一千七百年以前有人卖给巴绕克人谷种的时候,要他们先砍人头祭谷魂谷子才会长出来,就这样佤族才有砍人头祭谷魂的习俗。 县情概况:沧源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临沧地区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属国家二类边境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古朴的佤族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国佤族文化的主要荟萃之地,被誉为“崖画之乡”、“动植物王国”、“佤族歌舞之乡”。佤族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历史,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南北宽47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9.2%,坝区仅占0.8%,县城勐董镇海拔为1270米,距省会昆明市886公里,距临沧行政公署所在地222公里。沧源,古时俗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三国,东晋时期属衰牢县地归永昌群辖区,南朝时属宁州,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大理国时归属永昌府地。元朝,南部及东北部属木连路军民总管府,西部及中部属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朝,分属孟连长官司,耿马安抚司,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属镇边直隶厅。民国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设沧源行政委员会,归迤南道管辖。1934年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设置沧源设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推翻国民党设治局,成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归普洱专区辖。1951年成立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现岩帅镇。1952年,划归缅宁(临沧)专区辖,同年12月县政府机关迁驻勐董。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沧源佧佤族自治县”;1963年9月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佤族服饰:佤族的服饰,各地差异很大。据说,佤族的纺织已有200年的历史。那时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块遮羞布或短裙。他们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边缘区(即沧源大部、耿马、双江、澜沧、孟连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镇康地区(即镇康、永德、景东等地的佤族)则更早一些。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以自制土布为衣裤的布料。如妇女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不论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常剃光头或留一束长发于脑后。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缠红色包头的多为大窝郎(掌管木鼓房的大头人,多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头人、魔巴(巫师)和猎人头“英雄”。上衣多为无领长袖、左衽布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妆饰,个别地方有戴项圈、右手戴手镯的。外出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弓弩、梭镖、腿缠裹腿,是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以头饰为例,有披长发,戴银发箍的;有披长发戴银泡帽的;也有用彩线缠发,盘绕头顶,缀饰毛线彩球的。服装款式也因地而异,有近似汉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其中,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佤山中心区(即西盟地区)的妇女服饰。这个地区的妇女,喜留长发披肩,头戴发箍,耳坠耳垂,上穿无领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带有数个藤篾腰箍,胸前挂着数十串自制的天然果珠或料珠;手臂戴有银镯,下穿开口条纹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个漆过的藤篾圈或裹一块护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体,它既适应了阿佤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弥补过去佤山纺织品的奇缺。美丽大方,个性突出,称得上是服饰艺术的杰作。阿佤款式类型阿佤款式主要以阿佤方言区西盟、澜沧为代表。男性剃头旋发(头顶留发一撮,也称魂发),缠包头或戴帽子。包头布一般2-3拃宽(40-60厘米),半排至一排长(100-160厘米),多数黑色,少数白色和红色。男儿一两岁穿耳,穿耳之后佩戴棉线,棉线陈旧断绝,多数则已,少数则以银环代之,至老。上衣为无领或圆领对襟布扣短袖披肩衣。下穿大摆裆肥宽短脚裤,多为黑色或蓝色,布条腰带。女性自小留长发,多数齐肩、少数在腰,头上套发箍,发箍分别为银制、铝制或藤蔑箍等。女性幼年开始穿耳,佩戴耳环、耳链等。颈上佩戴多样,有金制、银制、铝制项圈项链,有珍珠项圈项链,有动物骨胳相串的项圈项链,有竹、藤或金丝草编织的项圈项链等。女性上穿无领短衣或披肩无袖对襟短身衣、下摆齐脐,用小银泡或小银币作钮扣。手上佩戴镯子,多为银镯,其它还有铜镯、铝镯和竹藤、草手圈等。下身穿开口短幅裙,裙长不超过膝盖,或仅盖大腿一半。多为黑色、白色、蓝色、绿色或紫色少许。腰圈套若干个藤篾烤制的腰箍,小腿上也套若干圈,前者起腰带作用,后者起固定裹腿布作用。布饶款式类型以布饶方言区域的沧源东部、澜沧西部为代表。男性,儿童与老者多剃头留旋发,儿童戴帽,老者缠包头,青壮年多为蓄发理头,帽子多为黑色布、绸缎制成,圆形或锥形,锥形顶上着一束蓬松的穗缨须。包头均为黑色,长度一排到二排,绕法物异,绕出三个尖角形,有时在尖头上插上怪羽毛或花卉。男子幼年时多穿耳,但佩载耳饰者极少。上衣为黑色圆领,衣袖宽而长,右开大襟或无披肩对襟衣裳,布条纽扣。一般多穿内衣,颜色多为白色,也有其它颜色。下穿宽腰、大吊摆裆肥大长脚裤,黑色或蓝色,腰带多为布带。中老年人多扎小腿绑带,手上多佩戴手镯,多为银镯,其次为铜、铝镯,也有佩载手链者。 旅游资源:(1)崖画谷景区:该区位于勐省经勐来、县城至永和口岸国门长78公里的大峡谷内。面积为64.36平方公里。主要景观有绚丽多姿的岩溶景观、神奇迷人的崖画、千姿百态的古榕、挺拔秀丽的董棕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众多的历史纪念地,以及优美如画的亚热带自然风光。(2)南滚河景区:位于县城西部,主要景观有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晨雾、富有典型佤族风情的古老山寨、班洪抗英遗址碑、热带雨林原始植被、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富有南国风光特色的热带果林。(3)拉勐河景区:位于岩帅镇境内,主要景观有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和险峻陡立的峡谷断崖画及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4)班列景区:位于勐来乡境内,主要景观有苍翠茂密的热带雨林、跌荡悬泻的溪流飞瀑,风光旖旎的高山湖泊,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5)沧源崖画: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糯良乡、勐省镇区域内,1965年至2000年陆续被发现,目前共发现了15个点,崖画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间。15个点共有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共有图形1100多个,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建筑和村落等。画面布局多采用图解、示意的形式处理空间。图形描绘均作剪影式。画面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画为暗红色,以赤铁矿粉拌动物的血,用手指或羽毛绘成,据测定。距今约3000多年,1983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广允缅寺:位于沧源县城勐董大街北侧,又称“学堂缅寺”,始建于清代,为小乘佛教建筑。距今约170多年,是汉、傣、白建筑工艺和绘画工艺有机结合的独特建筑物。与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景真八角亭同被专家们称为南传佛教三大建筑,寺院占地面积219平方米,主殿为穿斗式木架结构,殿堂门窗作透雕装饰,梁坊门柱遍布”金水”图案,技艺精湛,是傣族的传统工艺。殿堂外墙壁及藻井绘有反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的人物画。1982年被省文物普查队发现,1988年被批准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沧源木鼓:沧源木鼓存于县文管所内,全县仅存此一枚,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佤族人视为“通天神器”,并由木鼓而产生了一系列祭祀、舞蹈和传统,鼓身呈舟状,由坚硬的红毛树干雕凿而成,鼓长2.62米,直径0.59米,两端稍细,鼓身有一长2.1米,宽5厘米的音孔腔,内中分两半凿空,分别称公母音腔,公音沉,母音清脆。面对饱经沧桑的木鼓,使人想起先民们围着木鼓跳舞祭祀、祈求平安幸福的场景。(8)勐董水库景区:勐董水库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南,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发电和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型水库。水库于是1997年9月开工建设,2002年3月28日正式封顶,6月20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投资总概算为11580万元。水库景区占地面积为262亩,分为三个景点和一条中心大道。第一景点以娱乐、健身为主,设有打歌场、篮球场、网球场、培训中心、游泳池、垂钓池等各种娱乐、健身设施,是活动的中心。第二景区为葫芦塘,内有佤族的原始民居和原始的生产生活劳动作坊,寓为阿佤人从葫芦里出来后,生活条件逐步发生的变化。第三景点是库门以内的开阔地,这里有传说中牛在洪水中救了佤族人民的塑像,有象征阿佤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孔雀开屏等。中心大道从库门起,过三个景点,登327级台阶直达拦河坝顶,整个景区布局合理,花园里遍植佤山独有的乔木灌木,奇花异草。 |
沧源县佤山王朝酒店-首页 请稍等,正在为您打开网站.沧源县佤山王朝酒店-首页... |
临沧新闻网 沧源县"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总投资22121.89万元,覆盖沧源县3乡(勐角乡、勐来乡、糯良乡)的16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111个村民小组,... |
中共沧源县委 沧源县人民政府面向全国诚聘中学校长 中共沧源县委 沧源县人民政府面向全国诚聘中学校长 为振兴佤山教育,决定面向全国招聘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长一人。一、应聘要求 应聘者为国内普通高级... |
桥头堡建设中的新临沧_沧源县_云南网 桥头堡建,临沧,沧源县,云南网...·沧源县地方税费收入稳定增长·沧源佤族自治县“十一五”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沧源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旧城改造出成效 ... |
临沧市沧源县商业信息,提供最新临沧市沧源县商业服务信息城际... 城际分类网临沧市沧源县商业信息频道,为你提供最快最新临沧市沧源县商业服务信息,是临沧市沧源县商业信息及临沧市沧源县商业服务信息免费发布和查询的首选平台。... |
沧源县征婚交友网-玫瑰情缘沧源县同城交友网 沧源县征婚网沧源县交友网婚介提供中国最方便的网上免费征婚场所...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征婚交友网是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同城征婚交友网,以十年的婚介经验,... |
沧源县农村文化红红火火-中国日报网 2011年03月31日...“十一五”期间,沧源县各级党委、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投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 设,推进“文化名县、旅游富县”战略。通过提升民族节日... |
沧源县人事局 沧源县人事局 政府公开信息检索 关键字:类 型:范 围:政策法规 计划总结 人事动态 服务指南 机构编制 通知公告 机构职能 您的位置:首页→人事动态... |
临沧沧源县人事局的电话多少啊? 老师,请问临沧沧源县人事局的电话多少啊?回复:沧源县人事局公务员管理股联系电话:08837125380。要咨询沧源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是打沧源人事***的电话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