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地图 > 绵阳地图 > 平武地图
=== 绵阳平武地图 ===
=== 平武资讯概况 ===
自然资源:县境植被种类丰富。据县林业局1988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有银杏、苏铁等孑遗植物和珙桐、连香树、杜仲、平武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优势建群树种等32种,其中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等11种,阔叶树种有香樟、楠木、桦木等21种。森林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海拔600∽16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600∽2200米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2800∽3500米为川西北高山暗针叶林,3500米以上为亚高山灌丛带。另据县畜牧局1985年完成的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县内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属、573种。草地植被也呈垂直分布,有田间草地、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山岗草地和迹地草地等类型。县境森林覆盖率达71%,森林面积43万公顷,其中70%以上都是优质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近4000万立方米。解放后的50多年中,共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近2000万立方米。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蚕桑、核桃、果梅、板栗、生漆、银杏、杜仲等,成片面积达2万余公顷,中药材、食用菌、天然野生植物食品等林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县境野生哺乳动物就有7目、23科、87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近年来,县已先后向国家提供44只熊猫,其中3只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英国、法国。平武绿茶已经获得产地证明商标,只有产于平武县境内的绿茶才能使用平武绿茶的标识。近几年来椴木黑木耳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产品远销中外。县委、县府大力支持茶叶、蚕桑、核桃、魔芋、香菇、中药材产业,现已经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天然野生食品鹿儿菲、蕨菜、红薇菜、蜂蜜、核桃花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位于县城中部的勅修报恩寺,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是平武地方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典型代表。报恩寺由明代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奉圣旨主持修建,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距今已有560余年历史。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山门、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等主要建筑构成,所有建筑沿一条300米长的中轴线对称排列,由于完全仿照北京故宫布局设计,故有“深山宫殿”之称。全寺所有用清一色珍贵楠木建成,规模宏大,布局和谐,结构谨严,建筑精美绝伦,特色浓郁,为国内所仅有,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明初罕见之遗构”。寺内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飞檐凌空,金碧辉煌。大悲殿中的用整根楠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华严藏中的转轮经藏和泥塑蟠龙,以及遍布全寺的彩绘壁画,都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
气候特征:县境县城一带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76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由于地势起伏突出,高差悬殊,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北亚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
明代西城门:位于平武县城西面有一座古城门,高大雄伟,气势恢弘,这就是原龙安府四座城门中仅存的西城门,也是涪江上游最后一道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门。明城门、城墙属报恩寺附属建筑,早于报恩寺建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5·12特大地震中,城墙、城门等文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害。此次抢险加固和修缮的范围有文物本体及附属文物,包括复原岗亭、西城门楼、城墙箭垛,共计投入1400万元,为有史以来平武对明城门、城墙最大规模修缮。工程结束后,西城门将恢复成600多年前的风貌,也将成为平武旅游的新风景。龙安府城共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东门为迎晖门,南门为清平门,北为拱宸门,西门为通远门,门楼叫镇羌楼(设此城门有抵御、镇压、平定氐羌之意)。城门北枕箭楼山,东南方向绕涪江沿岸龙安镇城边而过,城墙结构坚固,高大雄伟,为砖石垒筑而成。墙体外侧多为青石条加糯米浆垒砌,内侧铺青砖走道。现存西城门和五分之一城墙。城门由高4.9米,宽4.55米,深16.24米,宽0.22米,厚0.12米的青砖起拱,拱下用长1-3米条石砌墙,中填黄泥和岩石筑成。城墙长600多米,城墙残存部分最高处5.9米,底厚2.5米。为加强军事防御,城墙顶部设置有垛口,城墙转角处还各设一个战垛。城门为圆形拱卷式门洞,洞壁全用石条垒砌,卷拱部分则用青砖拱成。外墙采用砖、石混作的方法。城门外壁设置砖雕仿古壁檐,檐下斗拱额枋,脊饰吻兽,制作精细,古朴大方。为了加强西城门的防御,在紧靠城门的北侧,又建筑瓮城一座,为半圆形城圈,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可屯兵数千人。瓮城还设有城门一道,该城可直达箭楼山顶。经历600多年岁月变迁,垛口、战垛、瓮城等设施已不复存在,但城门仍然保存较为完好,这也是涪江上游保护最为完好的古城门。在5·12特大地震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城墙、城门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灾情发生后,平武县文物部门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国家文物局领导高度重视,安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编制修缮报恩寺方案,同时将明城门、城墙等省级文保单位一并纳入抢险方案之中,国家发改委等十一部委将之列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专家认为,为达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发挥明城墙城门的社会效益和旅游经营效益,促进平武县城旅游业的发展,对平武县明城墙城门进行修建以来最大规模的抢救性维修非常必要。平武县文管所所长苏洪礼介绍:平武历史悠久,自西汉置刚氐道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地下地上文物十分丰富。明城墙、城门属报恩寺附属建筑,早于报恩寺建设,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目前,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的《平武西城门楼修复工程方案》获得了省文物管理局批准。据了解,工程预计于今年3月开工。
行政区划:1997年,平武县面积5974平方千米,人口18.4万。辖9个镇、16个乡:龙安镇、平通镇、豆叩镇、响岩镇、南坝镇、古城镇、大桥镇、水晶镇、大印镇、高村乡、坝子乡、水田乡、水观乡、锁江乡、阔达乡、旧堡乡、土城乡、平南乡、徐塘乡、白马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木座藏族乡、虎牙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泗耳藏族乡。县政府驻龙安镇。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7799人,其中:龙安镇36268、古城镇14391、南坝镇20505、响岩镇11537、平通镇9981、豆叩镇8929、大印镇7095、大桥镇8125、水晶镇12004、高村乡6282、水田乡4302、坝子乡7877、水观乡3855、平南乡2407、徐塘乡2881、锁江乡7096、土城乡5947、旧堡乡3501、阔达乡5450、黄羊关藏族乡1567、虎牙藏族乡2350、泗耳藏族乡900、白马藏族乡1935、木座藏族乡1600、木皮藏族乡1014。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3年7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17号)批复:平武县将原平南乡改建为平南羌族乡,乡政府驻地不变,辖原平南乡所属行政区域。将原徐塘乡改建为徐塘羌族乡,乡政府驻地不变,辖原徐塘乡所属行政区域。将原锁江乡改建为锁江羌族乡,乡政府驻地不变,辖原锁江乡所属行政区域。2004年,平武县辖9个镇(龙安、平通、豆叩、响岩、南坝、古城、大桥、水晶、大印)、7个乡(坝子、高村、阔达、旧堡、水田、水观、土城)、9个民族乡(黄羊关藏族、木皮藏族、平南羌族、白马藏族、徐塘羌族、锁江羌族、虎牙藏族、泗耳藏族、木座藏族)。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18.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万人。人口密度31人/平方千米。有羌、藏、回等少数民族11个,共4.3万人,占总人口的23%。
历史沿革:今平武县境,周秦时期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北部地域设置广汉郡,郡治神乡(今梓潼县城文昌镇)。下设刚氐道,就在今平武县境内,是境内最早设置的县级政区。据县方志办副编审曾维益考证,刚氐道治地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古城镇。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析广汉郡北部地域设广汉属国,治地在今甘肃省文县,刚氐道改隶广汉属国。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刚氐道改隶阴平郡。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事集团为防备曹操军事集团越摩天岭南下,在刚氐道境内设置了军事要塞江由戍,后习称江油关,关址在今县城东南50公里处的南坝镇老街。《蜀中名胜记》解释,“江由”之意为“江水所由矣”。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年),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同时改刚氐道为刚氐县,治地未变,两县皆隶阴平郡。广武县治地与江由戍同在一地,即今平武县南坝镇。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十月,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突袭江由戍,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由此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广武、刚氐二县归于曹魏。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广武、刚氐二县归于西晋。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东吴灭亡,天下归晋,乃更广武县名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一次以“平武”为名建县。“平武”之名,系取“阴平”之“平”与“广武”之“武”组合而成,乃“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巴氐李雄建大成国,史称成汉,平武、刚氐二县归于成汉。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成汉灭亡,平武、刚氐二县入于东晋版图。是年,省刚氐县入平武县,仍治今平武县南坝镇,上隶阴平郡,郡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两代,平武县建置未变,隶北阴平郡。其时,北阴平郡与所辖阴平县同于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南梁武帝天监四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郡降魏。梁武帝遣益州刺史邓元起与将军孔陵、鲁方达、任僧褒率军出南安(今剑阁)拒魏。北魏遣尚书邢峦、统军王足、将军李义珍等率军入蜀接应夏侯道迁,占据了梁、益二州十四郡地。北魏据蜀后,改北阴平郡为阴平郡,并新设龙州,与阴平郡及阴平县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同时,在蜀汉江油关所在地今平武县南坝镇设置江油郡,上隶龙州,郡下设江油县,与郡同治。“江油”之名,源于蜀汉江油关。梁天监七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南梁复得其地,撤销龙州及江油郡、江油县,还为平武县。天监十三年、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北魏再次大举征蜀,南梁势力退至成都一带。次年,北魏宣武帝死,魏军因而北退,而南梁势力也未再进入,平武县境成为北魏与南梁都无力管辖的权力真空地带,遂为氐豪所据。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氐人首领李龙迁率部众在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修建城池),建立割据政权,称藩于梁。《方舆胜览》载:“龙州城,梁李龙迁所筑。”《元和郡县志》载:“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读史方舆纪要》载:“《志》云:普通三年,为土豪杨杰、李龙迁所据。”,新编《梓潼县志》载:“南梁天正元年(551年),北阴平郡太守李文智趁镇守益州武陵王萧纪率军出蜀争夺王位之机,自立为王……”梁代平武县为北阴平郡所辖二县之一,其时当为李文智所据。关于此事,史书亦有记载。《隋书·地理志》载:“平武,梁末李文智自立为藩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西魏趁南梁内乱,遣大将军尉迟炯伐蜀,蜀地尽入西魏版图。西魏占领蜀地后,复置龙州,并将其治地由阴平(今江油市小溪坝镇)迁徙到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隋书·地理志》载:“魏置龙州”,“后周从江油郡”。《杨考》案:“‘周’为‘州’之误,‘从’为‘徙’之误”。同时,复置江油郡,与龙州同治。郡下又复置江油、平武二县。江油县与龙州及江油郡同治今平武县南坝镇,平武县治原刚氐道(县)所在地今平武县古城镇,此为县境内第二次以“平武”为名建县。西魏所置龙州,下辖郡、县甚多。据《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考证:除在今平武县境内的江油郡及所辖江油、平武二县外,还有在今江油市境内的阴平郡及所辖龙安县(郡、县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龙安县系原阴平县改名),在今青川县境内的马盘郡及所辖马盘县(郡、县同治今青川县青溪镇),以及在今青川县青境内的建阳郡及所辖秦兴县(郡、县同治今青川县城乔庄镇)。北周时(557~581年),改阴平郡为静龙郡,龙安县为阴平县,治地未变。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江油、静龙、马盘、建阳四郡,江油、平武、阴平、马盘、秦兴五县直隶于龙州。开皇十三年(598年),改秦兴县为方维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仍治今平武县南坝镇。时阴平县改隶普安郡,平武郡领江油、平武、马盘、方维四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称西龙门郡,仍领江油、平武、马盘、方维四县。武德四年(621年),拨出方维县,郡领江油、平武、马盘三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西龙门郡为龙州,又称龙门州,属羁糜州,归茂州管辖,至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年)始为正州。贞观八年(634年),省平武县入江油县,州领江油、马盘二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龙州为江油郡,改马盘县为清川县,郡领江油、清川二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赐江油郡为灵应郡,并置龙州都督府。《李龙迁祠记》碑载,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诏曰:“江油古邑,地带灵山。自梁迄唐,屡蒙显贶。眷兹龙境,礼合褒崇。可升龙州为都督府,赐号灵应郡。”“灵山”即南坝镇之牛心山。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灵应郡为龙州,仍领江油、清川二县。五代时期,前蜀、后蜀政权承唐旧制,龙州及江油、清川二县建置、治地均无变化。北宋建立后,仍置龙州,领江油、清川二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改龙州为政州。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5年),复改政州为龙州,仍领江油、清川二县。宋理宗宝庆三年(1226年),南宋政府设龙州三寨长官司,授予龙州判官王行俭世袭长官司之职,龙州土司正式产生。王行俭成为境内王姓土司始祖。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州境内发生兵乱,清川县废。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龙州与江油县徙治于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镇)。此后直至明初的130年间,今平武县境内无县级以上政区建置,为龙州江油县及龙州三寨长官司辖地。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南宋政府授予龙州知州薛严世袭土知州之职,龙州全境皆成为土司领地。薛严成为境内薛姓土司始祖。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龙州土司归附元朝,今平武县境仍为龙州江油县及龙州三寨长官司辖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江油县入龙州,今平武县境为龙州及龙州三寨长官司管地辖地。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升龙州为龙州宣慰司。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又升为龙州元帅府,并将龙州三寨长官司纳入其中,今平武县境为龙州辖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复改龙州元帅府为龙州宣慰司。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据政权占据龙州,次年,仍置龙州宣慰司,并复置江油县,州、县同治兴教镇(今江油市武都镇)。今平武县境为龙州江油县辖地。大夏开熙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改授龙州等处军民宣抚司。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龙州土司暗中归附明朝,被授予安抚司之职。洪武四年(1371年),明颖川侯傅友德率军平蜀,龙州土司积极接应,被令仍在职镇守边方。陇西千户李仁广随明军南下进入龙州,被赐世袭,成为境内李姓土司始祖。当年,明政府在唐、宋的清川县所在地今青川县青溪镇设置军政合一的青川守御千户所。今平武县境为龙州江油县与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洪武六年(1373年),改龙州安抚司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洪武七年(1374年),迁龙州治地于今青川县青溪镇,与青川守御千户所同治一地。保留江油县,治地未变。洪武十年(1377年),并江油县入梓潼县。洪武十三年(1390年),复设江油县,改隶剑州。今平武县境为龙州与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龙州为松潘等处安抚司,下设勒都等十三族长官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松潘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原松潘等处安抚司复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龙州为军政合一的龙州军民千户所,隶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龙州军民千户所迁治于箭楼山麓的乐坪(又名蟠龙坝,当地白马番人称“安老”),即今平武县城龙安镇。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为龙州军民指挥使司。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改龙州军民指挥使司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复改龙州为龙州宣抚司。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政府平定龙州宣抚司世袭宣抚使薛兆乾叛乱后,在龙州境内实行改土设流。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上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先后拨江油、石泉二县及青川守御千户所归龙安府管辖。原世袭龙州宣抚司宣抚使之职的薛姓土司降为龙溪堡土知事,管辖虎牙河流域(今虎牙藏族乡)的木瓜番人和泗耳河流域(今泗耳藏族乡)的白草番人;原世袭龙州宣抚司宣抚副使之职的李姓土司改任艾林堡土通判,管辖石泉境内的白草番人;原世袭龙州宣抚司佥事之职的王姓土司则分为二支:黄羊关土长官司管辖白马路(今白马藏族乡及王朗自然保护区)和黄羊河流域(今黄羊关藏族乡)的白马番人,阳地隘土通判管辖火溪沟(今木座藏族乡和木皮藏族乡)的白马番人。各土司归龙安府节制,但又有其独立性。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新设宁武县附郭,与龙安府同治今平武县城龙安镇。万历十九年(1591年),改宁武县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三次以“平武”为名建县。此后,县名及治地至今未变。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军攻占龙安府,各土司亦相继归顺清朝。清政府仍设龙安府,下辖平武、江油、石泉三县,黄羊关土长官司、阳地隘土通判、龙溪堡土知事三土司和青川守御千户所。顺治十年(1653年),省江油县入平武县。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青川守御千户所并入平武县。康熙元年(1662年),复设江油县隶龙安府,仍治今江油市武都镇。雍正七年(1729年),拨松潘卫隶龙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拨彰明县隶龙安府,改松潘卫为松潘厅。同年,平武县设县丞署于青川(今青川县青溪镇),分管原青川守御千户所辖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松潘厅由散厅升为直隶厅,脱离龙安府管辖范围。嘉庆七年(1802年),平武县设主簿署于大印,管辖县南平通河流域。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施废除龙安府,仍设平武县和黄羊关土长官司、阳地隘土通判、龙溪堡土知事三土司,隶川西道(治成都,次年更名西川道)。平武县原县丞署辖地改设青川分县(至民国十八年撤销),主簿署辖地则直隶于县。民国七年(1918年)后,县境进入军阀割据的防区制时期。民国十三年(1926年),撤销西川道,平武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11日至6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境。红军驻县期间,在当时的县境内先后建立了赤水县苏维埃(驻今青川县青溪镇)、平武县苏维埃(驻县城)、平南县苏维埃(驻今平南乡)。红军离境后,赤水和平南两县建置自动撤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年6月,川政统一,平武县归四川省政府设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剑阁县城)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区设署,全县分设三个区:一区区署先驻县城、后迁水晶,二区区署驻煽铁沟,三区区署驻青溪。三土司世袭领地始在名义上纳入平武县管辖范围。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将三土司世袭领地统一改称“夷地”,实行改土归流,分别建立黄羊、阳地、虎牙三个特编乡,预备在三土司领地内推行保甲制,因土司抵制、番民梗阻而未成,仍实行番官、头人制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四川省政府分出平武县第三区建立青川县。同年,改土司领地三特编乡为乡,隶平武县第一区,三土司名存实亡,当代平武县基本形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7日,平武县解放。1950年1月,平武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剑阁专区(治今广元市)。当年7月,建立藏族自治委员会,下设黄羊、白熊、虎牙3个大部落,在原土司世袭领地内恢复番官、头人制度。藏族自治委员会辖区以外,分设5个区、19个乡。1951年9月,改藏族自治委员会为藏族自治区。1952年12月,剑阁专区更名广元专区。1953年3月,撤销广元专区,平武县改隶绵阳专区。1956年2月,划白石乡隶江油县,甘溪、桂溪、都坝、贯岭4乡隶北川县,全县境域格局基本定型。1956年10月,藏族自治区民主改革完成,在县境内沿袭了755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正式宣告结束。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绵阳市,平武县改隶绵阳市。
平武县中医院_互动百科
平武县中医院-联系电话:0816-8822724 地址:平武县龙安镇东风路 所在省份:四川省 所在城市:绵阳市 所在地区:平武县 创建时间:2005年 床位数量:60张 年就诊人次:...
2010年平武县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报名信息表
2010年平武县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报名信息表 姓名 性别 民族 贴本人近期同底版一吋彩色免冠照片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 政治面貌 最高学历 最高学位 毕业时间 毕业院校 ...
平武县地图查询_2011年最新版平武县地图
平武县地图查询,绵阳是最权威的网络地图,能详细提供公交、位置、交通、附近建筑等位置服务,还提供绵阳地图,绵阳市地图,绵阳电子地图,绵阳市电子地图,绵阳市区地图,...
绵阳平武县特价酒店_绵阳平武县便宜酒店_绵阳平武县酒店_一起游...
同程网特价酒店频道为您挑选出绵阳平武县特价酒店、绵阳平武县便宜酒店,免费在线预订,入住后点评更有10-100元点评奖金返还...
四川省邮编,绵阳市邮编,平武县邮编,邮政编码,邮费网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邮编,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区号,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行政区划,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邮政编码...
平武县天气预报,未来5天至一周在线气象,经纬度,日出日落和生活...
平武县未来5天至一周天气预报,在线气象信息实时查询,提供生活指数、健康指数、交通指数、旅游指数,及时发布乌鲁木齐气象预警信号、各类气象资讯...
2010年平武县定向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表
2010年平武县定向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表 招聘学校 招聘岗位 招聘人数 专业 学历要求 泗耳小学 小学教师 2 语文、数学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专科及以上学历 ...
平武县鲜花店|平武县花店|送花平武县|平武县鲜花速递,鲜花快递,...
绵阳市平武县送花上门,平武县中医院,城湾巷,平安街,南街,红星街,龙安街,西街,飞龙路中段,涪江南路中段等周边送花,鲜花预定电话:18600060282(24小时咨询)...
平武县大桥镇初级中学校_网校首页
平武县大桥镇初级中学校 平武县大桥镇初级中学校 校园官方网站,这里有学校介绍,教师网上办公,校友论坛,公文管理,招生信息,欢迎全校师生前来访问...
关于网站 | XmlA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9 中国卫星地图 inc. all rights reserved.